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別諸生》淺析

王陽明《別諸生》淺析

陽明詩選《別諸生》解讀

《別諸生》

綿綿聖學已千年,兩字良知是口傳。

欲識渾淪無斧鑿,須從規矩出方圓。

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握手臨歧更可語?殷勤莫愧別離筵!

《別諸生》這首詩,是王陽明先生對心學主旨的一個總結,「知行合一」、「致良知」皆暗含其中,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

王陽明先生,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愛,還在詩詞和書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他將自己所悟心學精義融匯於詩,以境喻義,以物顯意。後世學者經過研究發現,弘揚心學的後學們逐漸偏離陽明主旨走向狂禪而流弊滋生終於導致王學日漸式微,而這首《別諸生》正是要表達陽明先生對此的深深「憂慮」。

《別諸生》是正德末年。王陽明丁憂在越,之後賦閑在家,和弟子們一起在這裡賞月論道所作。

「綿綿聖學已千年」

綿綿聖學已千年:首句是王陽明先生的一個感嘆,他在學習「朱學」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誤解和錯解。深感聖學雖弘傳千餘年,但其精髓真義卻少有人識,導致在千年蒙塵,我們可從首句「從綿綿」一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聖學無能濟民救世的那種憂國、憂民,以及不忍聖教衰的家國情懷顯露無遺。

綿綿一詞含三意:連續不斷,微弱,安靜。

第一(連續不斷意)雖聖學經典未斷,只是形式的繼承,並非發揮聖學價值;

第二傳承過程中,聖學漸漸已像一個氣力衰微的老人(微弱意),微弱意正顯陽明先生對聖教衰亡的憂慮。

第三聖教被束之高閣,被世人冷落(安靜意)的悲涼感,通過「綿綿」二字躍然紙上。這千年的文化寶藏啊?何時才能重現天日化育萬民?

「兩字良知是口傳」

王陽明在悟道後,「綿綿聖學已千年」的憂慮終於有了一絲希望,他苦苦地在浩如煙海的經典中尋覓多年,終於找到一條可將聖學重續之道。他以知行合一為基礎,結合《大學》的致知,以及孟子的良心(惻隱之心)而創出「致良知」的儒家修學方法。從這一句,可知他內心是有些抑止不住的喜悅和勉力擔當承揚聖學自信的。

「欲識渾淪無斧鑿,須從規矩出方圓。」

「欲識渾淪無斧鑿」是在告訴弟子們,聖學的精髓就是那個無善無惡的心之體啊,通過形象化的「渾淪」,以及喻義化的「無斧鑿」生動地表達出那個「無形無象」心之體,這即是心學的根本要義。

欲識二字,告訴我們那個至善、無為、道的本體,才是心學精髓之綱目。

渾淪是道教名詞指宇宙形成前的迷濛狀態。義同「渾沌」,意即天地一體,萬物一元之時。

欲識渾淪從什麼地方認識呢?渾淪誰也沒見過,到底它是什麼東西呢?無斧鑿告訴你認識這個渾淪的方法。凡是物皆可用斧來鑿,那用斧無鑿的一定是像虛空一樣的東西,無形無相。

「須從規矩出方圓」

既然渾淪是無形無相的,那怎樣才能認識它,進而去利用它呢?——「須從規矩出方圓」「須」字表達出,這是唯一方法,舍此無他。

這一句含有兩層含義:

第一、我們都知道規矩是用來畫方和圓的,要想畫出圓,必須用圓規,這個是常識,如果你不用圓規,你用手想一出一個圓啊,那真是天方夜譚啊。這裡也體現出這個唯一性和必須性。

第二、王陽明他完全可以為——欲識那個渾淪啊,他一定可以想說不止一個,甚至更多的方法來讓我們認識那個「渾淪」的,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下面問題來了,我們要好好想一想,他為什麼要,為什麼非要用這個規矩出方圓來認識那個渾淪呢?稍加思考我們不難明白,他這叫一語雙關,是一個應用的恰到好處的暗喻啊。重點在明顯地回答第一層含義的同時,還暗含了他想說不能說,想說不敢說的那種內心的微細的矛盾心理。

「須從規矩出方圓」

他早已發現弟子們在傳修過程中的流弊——墮於空談良知,不務實修。不從事上磨練除欲習而欲得良知天理。他雖然苦口婆心不知說了多少遍,依舊未能引起弟子們的足夠重視,只是一味以人情,人慾,人習為良知。不肯下實力去做格物正心誠意的功夫。

他知道說多了沒用,可又不忍不說,只能以這種巧妙的描述來暗喻地表達。曲則全,那就繞著彎說吧,相信總會有人能體會到而去重視實踐,捐棄浮華和空談吧?從中可見陽明先生的無奈和苦悶,用寥寥數筆刻畫出內心真實相狀,可見他詩學造詣之高已臻化境。

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上面的規矩暗喻要在「事上磨練」才行。說完了還怕有人看不懂,聽不明。於是又換了另一種說法來再說一遍。

不離日用常行內, 這句話內外兩個意思,重新糾正原來之流弊之失,向外要做切實的事上磨練,守規矩講道德。向內就是從心上下功夫,修心養性以除欲習,以致良知。

直造先天未畫前和那欲識渾淪無斧鑿是同義,皆是在講那個「無善無惡」心之體。那才是致良根的根源,所以分別有四個比喻——渾淪、無斧鑿、先天、未畫前,來形容這個無形無相的心之體。可見這個心之體多麼的重要。這才是王學修學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和核心精髓。

欲識是知,規矩是行。

日用是行,行內是知。

皆是在體現他的「知行合一」精神主旨。

最後一句,更是在體驗他的知行合一精神主旨,請看:

握手臨歧更可語?殷勤莫愧別離筵!

分別的時候快到了,該告訴你們的,我都說完了,再說還是那些話,你們不聽又有什麼用呢?還不用快吃吧,菜都涼啦。這又是一語雙關,用別離筵來再給弟子們上一課。好一個「知行合一「!

對於那些能聽進我話的弟子們,你們的殷切之念,心繫萬民,勤勤懇懇去實力實為,弘揚心學的心我是知道的,但你們要有信心,不要再依賴我,要有獨立自主精神,不要總是想聽我講,你們早該出來承擔了。

莫愧別離筵這一句啊,也是一個雙關語。既然知了,明了,就去做,不要光聽我講,尚口淡不落實,知了要行,所以通過吃筵來在到知行合一,勸人不要偏於知,而缺了行。

或許,這是最後一次相聚了,心中的悲涼和哀嘆何人能知,何處相訴?

自由聖賢皆寂寞,這可能就是陽明先生內心世界的獨白吧!

2018年5月14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德經典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明德經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