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求生之百團大戰:半數開國元帥參戰

求生之百團大戰:半數開國元帥參戰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1940年8月20日夜,中國華北戰場忽然爆發一連串激烈的戰鬥。侵華日軍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多田駿發現,無論是正太路、同浦路,還是平漢線上的日軍,都遭到了八路軍的兇猛攻擊,到處都是求救的電報和報喪的電文。面對中國軍隊的如潮攻勢,日軍在華北駐紮的35萬軍隊捉襟見肘,亂成一團。

這位手忙腳亂的日軍中將不知道,當夜的戰鬥僅僅是個開頭。很快,八路軍參戰部隊就超過了一百個團,華北戰場到處起火,中條山等地的部分國民黨軍隊也受此鼓勵,跟隨八路軍積極參戰。著名的百團大戰拉開序幕。

發動於最艱難之時

百團大戰,指的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29師、120師各部,於1940年8月開始,在總部統一指揮下,於華北發動的一系列大規模攻勢,地域涵蓋山西、綏遠、河北、河南、察哈爾、熱河各省。這一戰役最初並未定名,因開戰第三天我軍投入兵力即達105個團,故左權參謀長將其稱為「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並不是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中引發的抗日高潮,恰恰相反,它發動的時候,正是中國無論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最艱難的時刻。

國際反法西斯戰場上,1940年5月法國淪陷,英軍經過敦刻爾克狼狽撤退,德國在歐洲戰場一時所向無敵。而日本不但積極與德國義大利確立三國軸心同盟,且在1940年4月與蘇聯達成《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反法西斯同盟仍沒有完全建立,中國在國際上空前孤立。

正面戰場上,1940年6月,抗日名將張自忠陣亡,中國在長江中游的要塞宜昌淪陷。這意味著長江南北的國民黨軍兩大主力第五戰區和第九戰區被分割,意味著日軍已經打到了三峽大門口,可以威脅重慶了。1940年,原國民政府二號人物汪精衛在南京組織偽政府,國民政府內部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動搖。

敵後戰場上,日軍深感八路軍的威脅,抽調部隊增援華北,以兇狠著稱的多田駿代替了因不會打仗而得綽號為「笨元帥」的杉山元,指揮華北作戰。據國民黨方面統計,百團大戰前,華北日軍為354160人,不含偽軍。在多田駿的主持下,日軍大修碉堡公路,採用所謂「囚籠政策」封鎖、擠壓敵後抗日根據地,對敵後抗戰構成了巨大威脅。

求生之戰

多田駿是日本歷任華北派遣軍司令官中最殘酷的一個,他針對八路軍的作戰特點,苦心研究出一套專門破壞敵後根據地的「囚籠政策」。

從1939年夏天開始,日軍針對根據地大規模修築封鎖工事,目的是將八路軍和老百姓分開,同時將敵後根據地分散割裂,讓八路軍失去游擊活動區域,以便各個擊破。如冀中軍區政治委員程子華給八路軍總部的電文指出:「日軍最近修路的目的與過去不同」,「一是以深溝高壘連接碉堡。由任丘到大成、河間的公路修得比地面高五尺,兩旁溝深八尺到一丈……把根據地劃成不能相互聯繫、支持的孤獨小塊,部隊也不能轉移,便於敵人逐次分區『搜剿』。第二種修法是,汽車路的聯絡向外連築。安國縣已完成三層,敵人汽車在路上不斷運動,阻擋我軍入其圈內。決不能讓敵人修成,否則將造成游擊戰爭的極端困難。」

1940年,這種封鎖達到高潮。日軍利用公路鐵路部署火力強勁的機動兵團,小規模和孤立的攻擊已經無法打破。這種情況下,八路軍總部注意到日軍依賴交通線和兵力部署分散的弱點,決心集中主力發動一次大規模破襲作戰,摧毀華北日軍對根據地的囚籠政策。這個作戰計劃最初的針對目標僅是正太路,計劃投入兵力約22個團,實戰中因為取得相當戰果,故此戰役規模得到擴大,最終發展成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中,百團大戰是在以八路軍為主的敵後戰場上,中國軍隊出動兵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反攻作戰,其深遠意義,時間越久看得越清晰。在東北戰場,日軍採取「歸屯並戶」政策時,東北抗日聯軍因王明、康生的干擾未能及時全力阻止,導致此後產生重大犧牲。對比東北和華北的情況,如果沒有百團大戰,敵後根據地很難擺脫被慢慢困死的命運。百團大戰是華北敵後根據地的求生之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爭取華北戰場主動權的勝利。

半數開國元帥參戰

百團大戰是一場空前規模的戰役,新中國開國十大元帥之中,有一半參加了這場戰役。

第一位是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從目前的史料來看,朱德元帥是百團大戰的主要設計者和發起者之一。

1940年,八路軍在華北的根據地逐漸擺脫了糧食等困境。此外,通過積少成多打擊日軍後勤,八路軍擁有了比較充足的物資,各方面都積聚了很可觀的力量,可以對日軍後方進行一次大規模打擊了。1940年三四月間,一直強調打擊日軍交通線的朱德決定進行一次大規模交通破襲戰,稱之為「游擊戰爭的戰役進攻」,目的在於牽制日軍對正面戰場的進攻,破壞其對根據地的封鎖和侵消,並粉碎其「以戰養戰」的政策。

朱德在太行山區布置了百團大戰的早期工作,直到1940年5月底返回延安,提出讓較多部隊參戰鍛煉的想法。1940年8月8日,在延安的朱德與在太行山八路軍總部的彭德懷和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共同下達了發動「百團大戰」的行動命令。

百團大戰期間,朱德儘管在延安,仍然派出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總部特務團即朱德警衛團等部隊投入前線,成為這次戰役中攻堅的重要力量。

第二位參加這場戰役的元帥是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

「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在百團大戰中」是一張抗戰歷史中著名的照片,和很多戰爭題材的擺拍作品不同,這張照片確實拍攝於戰場之上。在彭德懷的眼前,千百名八路軍戰士正對日軍發起最後的衝擊。事後,在彭德懷蹬腳的土坷垃上,發現了五個彈孔,「彭大將軍」的無畏和鎮定可見一斑。

朱德返回延安後,彭德懷成為百團大戰具體的實施者和指揮者。從8月20日開始,彭德懷和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直接指揮了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打響後,各路出擊部隊紛紛報捷。彭德懷是一個極為剛毅嚴肅的指揮官,卻在百團大戰中露出了難得的一笑。

第三位參加百團大戰的元帥是賀龍。

賀龍指揮的120師和晉綏軍區是最早投入百團大戰而且取得輝煌戰果的部隊。接到「行動命令」後,賀龍考慮晉西北夏季反「反盪」剛剛結束,部隊尚未休整補充,於是向彭德懷提出以就近破擊太原以北同蒲路和忻靜公路為重點的作戰計劃。彭德懷認為計劃可行。之後,賀龍即下達了作戰命令。8月20日,120師張宗遜旅部隊攻克靜樂康家會鎮,全殲守敵一個中隊,被稱為百團大戰第一戰。

值得一提的是,康家會鎮被包圍的時候,日軍的一個中隊從靜樂出發解圍,途中遭到八路軍截擊,被打殘。這個被打殘的中隊屬於日軍獨立第三十六大隊,該大隊在百團大戰前後與八路軍連續發生戰鬥。後在國練村和陽和崖又被打兩次,每次打掉一個中隊,都是人員死傷殆盡,中隊長陣亡。三仗下來,不知不覺,一個大隊就被打殘了。日軍體會到了八路軍零敲碎打的戰術威力。

第四個參加了百團大戰的元帥是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聶榮臻指揮楊成武等部發動了對石太線、宣化公路、井邢煤礦等地的大規模破襲戰。

東團堡是位於宣化公路上的日軍重要據點。近年,當地人發現了一塊刻有日文詩篇的石碑,最後一句是「一死遺憾不能殲滅八路軍」。這究竟是何人所刻,抗戰時這裡又發生過什麼?

這裡正是百團大戰的戰場之一。這塊石碑叫做「大日本皇軍駐東團堡守備隊長恨歌」,作者是日軍中佐小柴俊男。1940年百團大戰打響後,楊成武率部猛攻東團堡據點,日本守軍為其精銳組成的士官教導隊,雙方戰鬥極為激烈。最終,經三天三夜激戰,日軍兩個大隊長、170名士官生全部被殲。戰後,小柴趕到戰場,深感凄涼,寫下了這首《長恨歌》。

第五位參加了百團大戰的元帥是冀魯豫軍區負責人、129師師長劉伯承。129師各部在八路軍總部直接指揮下參戰,作戰十分積極。劉伯承指揮的部隊發起了正太榆遼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這期間,最激烈的是攻打榆社的戰鬥。開國大將、當時擔任386旅旅長的陳賡親自督戰,對日軍重要據點榆社縣城發起猛攻。由於缺乏火炮,最初幾次攻擊無法奏效。開國少將、時任工兵營營長的王耀南想出一個絕招,挑選了一批入伍前干過礦工和盜墓的戰士,挖了一條直通榆社縣城的地道,成功爆破榆社城城牆。八路軍終於攻克了這一日軍堅壘。日軍守將藤本切腹自殺。戰後,陳賡和周希漢等八路軍將領穿上了繳獲的日軍軍服,拍下了紀念照片。

編輯 |別畢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日本投降儀式原本定在天皇皇宮,為何又改到了密蘇里號
日本天皇破例與日軍將領一起吃飯,飯局上未來決定了東亞格局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