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夢裡江南棹聲遠

夢裡江南棹聲遠

美文|好詩|誦讀|書畫|攝影

鄉愁

 鄉愁

雷佳 

00:00/04:53

資江文化

微刊總·2018年第151期

夢裡江南棹聲遠

作者:陳慧飛

夢裡江南棹聲遠

文/ 金貴妃

窗外,鑼鼓聲聲不絕入耳。

透過煙雨迷濛的城郭,偶見一隊人馬頂著兩條彩龍敲鑼打鼓地從西南方向緩緩而來。雖然,雨在不停地下;並且,立春後的這場如期而至的春雨也盡興地打濕了龍頭龍尾;但絲毫沒有影響游龍的興緻。戲龍的、圍觀的、迎龍的夾雜在鼓樂與炮仗聲中,如一幅花開荼蘼的畫.....

一種久違的傳統氣息款款地、如夢似幻地漫過人們的視野與追隨,一步步向我的心靈走來。

---------題記

印象中的戲龍,是在孩提時候。資江邊的對岸,在江中有個小小的島嶼。乃湖南省益陽市資江河上游的青龍洲。每到龍舟競渡的時候,那裡便是我眺望的地方。

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我們被對岸傳來的鑼鼓聲震醒,而後被爺爺奶奶告知:青龍洲又要開始划船比賽了!

我們歡呼雀躍地奔上江堤,然後坐在堤壩上砌好的麻石堤坡上遠遠地看賽前預演。

資江河面很寬,早春的季節,江水生煙,孤帆點點,浩浩渺渺。這裡謂之:夫夷水,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資源縣,流經資源、湖南新寧、邵陽等縣市。西源為赧水,源於城步苗族自治縣青界山黃馬界,流經武岡市、隆回縣等縣市。兩水在邵陽縣雙江口匯合後稱為「資江」。流經邵陽縣、新邵縣、冷水江市、新化縣、安化縣和桃江縣等縣,至益陽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

堤內堤外的居民,大部分來自於各地的移民。堤不寬,約10米左右。兩岸的木屋吊腳樓鱗次櫛比,街頭巷尾穿梭著洗衣漿紗、挑水、買賣的人們。我也每天和妹妹們一起拎個木桶一條扁擔,順著一條一百多級的麻石階梯,往返於江邊拾水;緩緩的資水,不知不覺地流失我許許多多岸邊嬉戲的日子。

從江岸橫穿過對岸青龍洲的兩條龍舟,一青一白地爭相劃向對岸。槳葉整齊,棹聲響水,鼓樂齊鳴,好不壯觀。

岸邊圍觀的人愈來愈多。我家就住在將軍廟附近的「天秀府」,父親一人在桃錳(簡稱)工作。母親為了減輕父親的壓力,也進了街道辦的小工廠幫工。我帶著妹妹們坐在堤壩上隔岸觀龍。其實,看的只不過是一場花花碌碌中的熱鬧。然而,這種熱鬧就這樣駐進了清風拂過的港口,如一道遠古的經幡,暈開了我兒時所見的一幕最美的文明畫卷。

青龍洲上,古木松翠,青煙寥寥;一條青石板階梯從島上延伸至資江河裡;洲外,環繞著許多木排、竹排、大小船隻與一艏艏小小的烏蓬船;任一年四季的水漲船高在江心悠悠愰盪,皺了一江碧水。可惜,我到現在也沒登上過這個「神秘」的島嶼。

2016年3月某日,我和母親回去探望闊別多年的祖屋;當時,正是如火如荼的拆遷時節。回祖屋的路上;原來,門前有一棵古老的大榕樹的「大水坪小學」已改為實驗小學,我在那讀了五年書。順著記憶的路向前,不料旁入已被拆遷改造的新區,已分辨不出老屋的舊址在哪了?

正值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和我年齡相仿的「姐姐」熱情地問我:找誰?

我告訴她:找祖屋!

她問:你是哪家的?祖屋地址?

我答:陳遠大家的!新興街馬路上18號。

姐姐放下手中的活,帶我穿過花園來到我家祖屋前。門口再熟悉不過的兩塊麻石台階一左一右地嵌入東西兩頭。樓下,是水泥磚塊與松木合築;樓上,全是純松木構成。樓頂上的黛瓦,一片片深鎖著祖屋的清秋;也不知道有了多少年代?

聽父親說:早年,爺爺和奶奶從新化移民到這裡,最早以「大昌米行」謀生;後來,為躲日寇,爺爺舉家逃難到武漢。在一位好心的「媽媽」救濟下,爺爺奶奶又回到益陽做起了三湘四水的船務。最紅火的時候,將軍碼頭停滿了爺爺的船隻運回的各種物資。解放後,爺爺主動將自家的船隻交給了國家;雖一生襟抱沒開盡,三竿魚鉤釣光陰;但他的選擇卻被後人得以讚許!

自我懂事起,爺爺除了對我們要求嚴格,平日里很少說話。唯一說話多時,是我的啟蒙老師---李美玉老師來家訪的日子。那時,父母和弟妹們都在桃錳。我隨爺爺奶奶在大水坪小學讀書。爺爺很關心我在學校的表現,對李老師給我格外的關注也很感激。這時候,爺爺不會拎著魚竿去十里之外的鄉下釣魚;而是一早買回水果在家抽著大水煙靜候著李老師的到來。

李老師約40歲樣子。一頭齊耳的短髮,皮膚白皙,眼睛烏亮,容貌姣好,氣質若蘭,舉手投足顯現一副名門望族的范兒。她沒有子女,把我們這些學生都當成她的孩子。就連我們班上最調皮的一個男生將她最心愛的茶杯打壞了也無一絲責備之意。記得有一年冬天,那位調皮的男生冷不丁地將一把雪塞進我的脖子後面,嚇得我直哭。李老師聞訊過來逮著那位男生狠狠地在他手心打了一下,然後抱著我往她寢室跑。李老師像媽媽一樣地愛護著我,讓爺爺奶奶都很感動。她每次來,總是給我帶包麻糖;然後靜靜地坐在我們家的方桌邊和爺爺奶奶聊天並看我寫字。爺爺奶奶多次留她在家吃飯,她都一一謝絕。如果時間還早,她會跟爺爺奶奶說帶我去碼頭看另外一位同學。

而另外一位同學家住堤外臨江邊的吊腳樓里。她父親是位碼頭搬運工人,和我一樣有幾個姐妹。因為沒有爺爺奶奶照顧;所以,這位同學很小就扛起了家務。她總有做不完的家務,李老師去了,除了督促她完成作業,還會幫她洗晒衣物。

那時,住在碼頭邊的人家洗衫很特別。將所有臟衣物塞進一個竹籃里,拿上一塊「馬頭」肥皂和一根縋衣棒在碼頭上一邊搓洗一邊縋衣。我喜歡在江邊戲水洗衣,無論春夏秋冬,到了河邊我都會脫下鞋襪,勒起褲管站在江水中擺弄衣衫,任衣物在水中漂流然後去追逐。而李老師不同,她關節痛,便把我們帶到她熟悉的一隻烏蓬船上,貼近船邊將衣物吸水手搓。一邊揉搓一邊望著資水的源頭,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此時,江邊已泊靠無數只遠近歸來的烏蓬船。擼聲敲醒了天籟的彩虹,將一片火燒雲灑落江面,一輪輪金波從李老師的指尖輕輕地划過。蒹葭蒼蒼的青龍洲,如行走在江心的綠洲,就這樣被波光搖曳著、擁簇著定格在我的神識里。

夕陽下,微風拂過江面,水浪拍擊船身濺起的浪花吻著李老師的臉龐。我偶爾瞟上老師一眼,竟分不清留在老師臉上的是浪花還是淚花?後來才知道:李老師是個有故事的人!正如爺爺以及這座城市蘊藏的故事一樣。

念佳人,音塵別後。此情一去成追憶,事如春夢了無痕。

這間祖屋,是爺爺最後的歸屬。這裡一共出入三代,爺爺育有幾個兒女,最後只有三男一女。父親是長子,從桃錳退休後,曾回老屋住了幾年。周遭也還是當年那般景象。因是祖屋,想維持原狀;加上我們長年在外,所以沒加修繕。一留經年。

睹物思人,解昉的《永遇樂》:芳菲易老,故人難聚,到此翻成輕誤。閬苑仙遙,蠻箋縱寫,何計傳深訴......

凝視著這座在風霜中矗立的祖屋依然在周邊碎礫殘瓦中拔高,像故事一樣長存。讓我堅定地為已蘊釀好的長篇小說《天龍澪淚》打下了伏筆。

我從原來的「坩鍋件廠」返回,終於找回了當年的那條路。兒時的「新石堤」依然橫在我的眼前;與時光對襟,卻少了遠遠傳來的搖槳聲與流年的痕迹。正如前蜀韋莊的《夜雪泛舟游南溪》詩:「去去不知歸路遠,棹聲煙里獨嘔啞。」

鄉愁,在斷壁殘垣里呻吟。祖屋,正在歷史的舞台中消失......這,不正是遊子心中隱約的痛么?

作 者 簡 介

陳慧飛,女,筆名:生如瓊花,網名:金貴妃,1963年生於湖南省益陽市資江河畔。1980年12月做為礦山子弟,在湖南省桃江錳礦參加工作。1993年1月停薪留職南下廣東,現定居廣東順德。廣州市作協會員。2014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以桃花湖、礦山生活為人文背景的中長篇小說《桃花深處有人家》。多篇散文獲《中華文藝》一等獎。散文、詩歌散見於《中國散文網》、《中國詩歌網》、《現代詩魂》、《盧溝詩詞社》、《秋之韻文學集》等。

蘋果用戶的讚賞通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資江文化 的精彩文章:

愛情石 手機卡
【資江文化】張磊

TAG:資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