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擁有明確的火炮體系,為何清朝還要用大刀對抗侵略帝國?

明朝擁有明確的火炮體系,為何清朝還要用大刀對抗侵略帝國?

這個問題問的有問題,因為清朝雖然實行了閉關鎖國,但是他們軍中的武器並不主要是大刀,滿清入關之前,就開始應用火炮了。清軍中的武器百分之四十都是火器,雖然規模並不大,但是他們並不排斥這種武器。

第一,明朝根本沒有明確的火炮體系。明朝從開國到正德,一百五十年間火炮技術基本上是停滯的,一直到葡萄牙人開始襲擾東南沿海,才給明朝帶來了佛郎機炮。之後這種流行於15世紀的歐洲的業已過時的火炮一直成為明軍的主力火炮,直到17世紀20年代由於滿洲軍事貴族的壓力才開始仿製紅衣炮,然而又始終沒解決野戰炮車的問題,導致紅衣炮只能固定部署在城牆或營寨內,野戰基本用不上。而且明代炮兵根本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兵種,他們往往是作為結陣時的附屬兵種而存在的,是作為防禦力量的一種補充,而不具備進攻性。所以你說哪來的「明確的火炮體系」呢?

第二,對比明朝,清朝才是擁有「明確的火炮體系」。清朝從入關前就積極發展炮兵,專門以明朝降軍為班底組建了以施放火炮為主要任務的烏真超哈(意為「重兵」),而且發展出了野戰炮車,使紅衣炮能夠真正用於野戰。入關後,由於戰爭的需要,清朝的造炮技術繼續發展,出現了不少填補空白的新型火炮。例如康熙朝發明的威遠大將軍炮,屬於過去沒有的臼炮,能夠發射開花彈(榴彈);還有乾隆時發明的九節十成炮,屬於可以拆卸組裝的輕型火炮,炮管可分解成九個環節,炮架也可以分解,適應山地戰。18世紀中葉,清軍已擁有了從最大的一萬兩千斤的要塞炮到最小的一百多斤的步兵炮的完整火炮體系了。到鴉片戰爭前夕,清軍已變成一支火器為主、冷兵器為輔的火器化軍隊了。

(清代發明的威遠將軍炮,可發射開花彈)

(清代發明的九節十成炮,可以拆卸組裝,用于山地戰)

第三,清朝在近代的歷次反侵略戰爭中,沒有任何一場戰役是以冷兵器為主的,全部都是以熱兵器為主,而且很多時候雙方火器的水平差距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比如一鴉期間,清朝一開始由於武備廢弛,火炮質量很差,但是隨著戰爭進行,鑄炮水平又開始迅速恢復。英軍在佔領虎門炮台後,曾繳獲了數十門鑄造精良的仿歐式火炮,質量不在英國火炮之下,英軍直接就把這些火炮裝備了自己的部隊。鴉片戰爭期間,清朝還發明了較為領先的鐵模鑄炮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清軍利用合理的戰術和有利的地形,用要塞炮重創了英法聯軍,創造了以傷亡30多人的代價斃傷英法聯軍480多人、擊沉擊傷英法輕型艦艇十餘艘的重大戰果。可見,說清朝「用大刀對抗侵略」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位於廈門胡里山炮台的「鐵模鑄炮法」鑄炮實物)

清朝在近代反侵略戰爭中的失敗,歸根到底是中國傳統社會面對近代工業文明的失敗,武器的差距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其實差距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所以認為清朝是大刀長矛對洋槍洋炮的人,還是煩請回去多讀點書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觀之鑒 的精彩文章:

明代錦衣衛發明的「彈琵琶」,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酷刑?
三國最慘將軍:寡不敵眾而戰死

TAG:史觀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