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政見不同的朋友:朱熹、陸九淵
我們都知道,朱熹、陸九淵兩人都是道學大師,都是大儒,但是所主張的具體學問不一樣,朱熹主理學,陸九淵主心學。
理學與心學的差別何在呢?這個說起來話長,但具體從兩人來說,他們之間曾有過兩大辯論:一是對「無極而太極」的理解,這是關於宇宙本體論的;一是關於人生修養方面的。
我們知道,儒學追求的精神境界是成為聖人。怎麼才能成為聖人呢?朱熹的理學認為,應該「即物窮理」,萬事萬物皆有理,每天格一物得一理,時間長了,就有可能一旦而豁然貫通,「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物我皆明,也就成為了聖人。
陸九淵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每天格一物窮一理,那是外在之理,聖人之所以是聖人,是因為明白自心之所在,即應該窮人之理。窮人理的方法就是「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確立做人原則、準則,如做一個好人,那麼後面的事就是如何在每一方面都做到好人,而不是整天去格物窮理,追求外在的東西。追求外在的即物窮理,就是給人加不必要的負擔,是支離。而朱熹等人認為,你不格物窮理,怎麼知道什麼是好人,好人的標準是什麼呢?不先研究清楚這個基本問題,你的學問就是空疏無用的。
於是,兩學派就不斷用「支離」和「空疏」來相互指責,一直綿延到清末。
1175年,兩人的共同好友呂祖謙邀請他們到江西鵝湖寺相會,研討道學問題。結果,兩人針鋒相對,不歡而散。6年後,陸九淵訪問白鹿書院,恰遇朱熹在當地當官,朱熹當場邀請陸九淵作了一次演講,演講的題目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陸九淵也不推辭,侃侃而談。
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辭旨曉白,然讀之者苟不切已觀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讀此,不無所感,竊謂學者於此當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志乎利,則所習者必在於利,所習在利,斯喻於利矣。故學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由是而進於場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學,胸中之蘊,而不詭於聖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其得不謂之君子乎?
這場講演很成功,聽講的人都很感動,有的甚至落淚。朱熹也很受感動,把
陸九淵的講稿刻石,並且作了一個跋。從此,兩人由思想互異而在某些方面趨同。


TAG:船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