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這麼矯情,其實是在扼殺孩子將來立足社會的能力

你這麼矯情,其實是在扼殺孩子將來立足社會的能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昨天帶六六在公園玩的時候就目睹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恩怨」。

1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

幾個小孩蹲在一起圍觀一隻毛毛蟲,看著毛毛蟲在地上一拱一拱的有趣,有個小男孩直接上手想抓,被在一旁看護的爸爸趕緊阻止了。

看幾個孩子已經圍觀一會了,怕孩子一不注意去抓毛毛蟲傷著自己,幾個家長就商量著把毛毛蟲拿走。一位爸爸剛用衛生紙把毛毛蟲包起來準備轉移,不遠處一個小女孩忽然大哭起來。

當時,男孩爸爸並未察覺到那個女孩的哭跟自己的行為有什麼關係,也沒走幾步,被抱著女孩的媽媽匆匆攔住:「把毛毛蟲放回去好嗎?我女兒正在看。」可能是怕孩子哭鬧,女孩媽媽語氣有些急促,顯得不太禮貌。

男孩爸爸有點愣住,但是也沒說什麼,把毛毛蟲放回原處了。

雖然那隻無辜的毛毛蟲已經放回原位了,可是小女孩還在哭,那位媽媽哄著:「寶貝別哭,那位叔叔做的不對,不應該動毛毛蟲。」

小女孩點頭,指著男孩爸爸:「叔叔壞蛋!」

媽媽繼續哄:「別生氣了,不哭了哈。」

這樣的對話,在一旁聽著的幾個家長有點面面相覷,可是那邊女孩的父母還在繼續,語氣不太客氣,言詞中也都是對男孩爸爸的抱怨。

終於男孩爸爸忍不住了,上前說了一句:「你好,不好意思打斷一下你們。剛才我並不知道你家孩子也在看,你這樣不停指責我來哄你家孩子是不是有點不妥?」

女孩媽媽立刻語氣比較尖利的回擊:「每家孩子教育的方式不同,我這樣沒什麼不妥。」

男孩爸爸被懟的臉色有點不好了:「你教育你的孩子沒問題,但為什麼要拿我說事?並且,當著我的孩子批評我,我又沒做錯,我該怎麼教育孩子。」

女孩媽媽摔過來一句:「關我什麼事!」

男孩爸爸大怒,一旁的家長紛紛勸阻,才將一觸即發的戰火消弭下來。

2

此情此景,我也忍不住搖頭。

是的,我很能理解這位媽媽對孩子情緒的回應,但是不得不說,在這件事情上,她的引導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不妥當的。

的確,她怎麼教育孩子是她的事情。但是有一點她卻忽略了-此時此刻,她和孩子是在公眾場合。

而有一個很現實的事實就是:憑什麼別人一定要遷就你的孩子?

還有一點是,如果需要旁人幫忙,那至少她應該對別人客氣一些。

可是在這兩點的溝通上,她卻都做錯了。她和人交流缺乏基本的禮儀,並且理所當然的以自我為中心。

可是,這個世界並不是圍著你轉,更不是圍著你的孩子轉的。

如果我們的教育如此「矯情」,孩子也只會越來越嬌氣,越來越任性,以後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03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注重早期教育,就是因為一個孩子的性格,能力等,很多在幼年時期就播下了種子。

而社會能力,是孩子早期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因為任何年齡的人,都會有一些因為日常衝突和未滿足的需求而產生的典型問題。

女孩媽媽這樣不分是非對錯的教育,很容易就使小女孩認為自己是對的,以自我認識為主,其他人都需要無條件的遷就她。

長此以往,對小女孩的社會能力發展,並無益處。

社會能力是什麼?Social Competence。

一方面是適應性的技能,比如孩子的各種技能等,這些我們可以通過家庭學校等途徑幫助孩子鞏固知識體系,提高專業技能。

而還有一個重要部分則是社會技能,這些包括與人溝通的能力,自我表達的態度等。

孩子在適應外部世界的時候,總會有不開心的時候:

公眾區域里喜歡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拿走了

會被比自己高大強壯的孩子捉弄,搶走原本屬於自己的玩具

熱情的邀請其他孩子一起玩卻被拒絕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的話,內向的孩子,以後可能會變的孤僻,自卑,抑鬱。而個性強硬的孩子,則可能變的有攻擊性,衝動,好鬥或者反社會。

孩子的交友,學習,工作,生活,都可能會因為社會能力的缺失而問題重重。

04

六六不是那麼活潑的孩子,所以在對她社會能力的培養上,從小我就開始上心了,而且也比較有效。

大概在六六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遊樂場玩,她看上了一個小男孩的小鏟子。對方開始就是不肯,六六有點失落,但是沒搶,也沒放棄。而是耐心的把自己的玩具一樣一樣和小男孩交換。

男孩還是不同意,六六就蹲在旁邊,看著小男孩挖土,時不時感嘆:鏟子好厲害。

也許是她的誠懇打動了那個小男孩吧,他很快就很大方的把鏟子給六六玩了,兩人一起有商有量的在一起挖沙子。

默娜.B.舒爾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她提出了一個技巧叫做,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ICPS(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

理解他人的感受(認可小男孩不願意分享的情緒)

想出多個解決問題的辦法(試圖用多個玩具來交換)

如果不管用我們換別的辦法(不打擾,稱讚小男孩的鏟子)

共情,理解,分享,協調,解決問題。這也就是我們在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過程。

不要唯我獨尊,光從自己感受需求出發的話,我們並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分享。在溝通合作中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建立「我們」的思維,才可能有更好的支持。

05

誠然,我們會希望孩子在社會中,得到更好的善待,但是,我們更需要鍛煉孩子的韌性。因為孩子的韌性,會是她在走入社會中適應性行為中很重要的一點。

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不可能永遠順手順水,勢必會遇到挫折,困難。

韌性,是指一個人有能力在面對挫折,阻礙,沮喪,錯誤,缺陷,失望等情緒時,依然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如果一個孩子老是依賴父母給他答案,幫他解決問題,修復他沮喪失望的情緒,例如:孩子摔一跤就跟他說:「寶貝,都怪地面不平,咱們打它。」而不是教孩子注意自身的問題,走路的時候小心路面,不要奔跑速度太快等。那麼,他的大腦很難形成韌性。

斯蒂芬.卡馬拉塔在《直覺養育的力量》一書中說道:要形成韌性,勢必需要遭受失敗,學會處理失敗,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如果只是一味的滿足孩子,遷就孩子,不分場合的事事以她的感受為主。那麼,孩子對自我認知,以及社會技能的關係中,就很難掌握平衡。

幫助孩子尋找多種解決辦法的過程,重視韌性在孩子性格培養中的作用,而不是事事以滿足孩子需求為唯一目的,也許,我們才能幫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

END

羅羅有話說:

前些天忙著給預售階段的書籤名,所以陪六六時間比較少,停更了兩天好好陪她玩。家附近有個公園,昨天她又要坐摩天輪,於是就去逛了逛。天氣不錯,下班後公園裡帶著孩子來玩的父母著實不少,於是就目睹了這段爭吵,是很感慨的。

我們很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吃喝上心,對性格培養下功夫。但很多時候,卻忘了教孩子在社會立足的一個真正關鍵點-社會能力。

開篇那位女孩媽媽,縱觀她在這個事情里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其實也是有缺陷的,而這種教育延續,也許會給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件事又提醒我那句話:育兒先育己。

這周本來要發六舅舅寫的安全座椅測評,但通過二次招募志願者測評後,文章結構還需要調整。為這一篇測評,六舅舅趙老師他們花了兩個月時間,幾萬人民幣的樣品錢,還有好多鄭州讀者朋友的參與,所以,想要精益求精的再改改,我也是理解的。後台總有人問測評,知道大家著急,咱們一起再等等哦:)

延展閱讀

點擊?《不要隨便干涉他人的育兒觀,這是最基本的修養》

點擊?《夫妻育兒觀不一致怎麼辦?我們往往弄錯了關鍵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媽羅羅 的精彩文章:

那些讓我哭笑不得的童言童語(附近期開團計劃)
這是一封六舅舅@你的感謝信,請點擊查收

TAG:六媽羅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