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夷小國——蔣國,中國史上第一位水利專家曾在這裡「政治避難」
《左傳》中記載:「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蕃屏周。」意思是周朝在建立後的前三代——武王、成王、康王,曾三次集中分封了一批諸侯國,作為姬姓蔣國,也有幸成了其中一員。關於蔣國《左傳》中有明確記載:「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得更為直接,蔣國為周公旦第三子姬伯齡所建封國,其地望在今河南淮濱縣或固始縣一帶。因地處淮夷,當為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後分封的諸侯國,是又一個替周王室控制淮夷地區而「以蕃屏周」的前哨陣地。
關於「蔣」字的由來,「蔣」其實是一種草本植物,其果實可食用,俗稱茭白。古人叫「菰(gū )蔣」,為古代六穀(稌、黍、稷、粱、麥、菰)之一。 唐代李白有詩:「海月破圓景,菰蔣生綠池。」大概這個蔣地多有種植「菰蔣」這種水生植物,故而得名。淮夷之地,河源充足,水草豐滿,多產菰蔣,比較符合自然狀態。
蔣國在西周或春秋時期與別國的政治往來記載極少,也缺乏現代考古證明,因而蔣國自立國後與周王室的關係、與淮夷同姓諸侯國之間的政治文化交流、其國力到底發展如何等等都無從得知。不過那個時候漢東諸姬以隨國(見隨國篇)為最大,曾在西周之初帶領漢東諸國抗擊荊楚維護周室,小小蔣國也定然在歷史的舞台上扮演過重要角色,只是在小國林立的歷史舞台上被史書忽略了。
關於蔣國的滅亡還得從楚晉爭霸說起。公元前632年,楚晉兩國在城濮開戰,晉國取勝,晉文公因此被列為春秋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霸主。楚國敗退後決定改變國家戰略,將矛頭從中原轉向東南淮上一縱小國。在楚成王后期與楚穆王在位的數十年期間,兩代楚王橫掃江淮,先後滅亡了弦、黃、英、夔(kuí)、江、六、蓼(liǎo)等國家,蔣國大約也在這個時候即公元前617年前後被楚穆王兼并,之後成為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子的一個封邑。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大名應該不陌生,他曾修築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而被尊稱為中國第一位水利專家。《史記-循吏列傳》中被列首位,因此,孫叔敖也被譽為「千古第一循吏」。這位鼎鼎大名的楚國令尹跟蔣國也有一段不小的淵源,原來他在成為楚國令尹之前一直與母親生活在蔣國故地(政治避難),在蔣國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了半輩子。《荀子·非相》中也有明確記載:「楚子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期思就是蔣國地名。
孫叔敖治水浮雕
《史記·滑稽列傳》記載;「庄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這裡的「寢丘」在今安徽臨泉縣,為西漢之名。「寢丘」西北部有個沈子國(公元前506年被蔡國兼并,此時尚未滅國),東南部就是今天的淮濱縣,為之前蔣國的範圍之內。所以這裡所說的「寢丘」應該就是指當時的蔣邑境內。也就是說,楚莊王因為孫叔敖輔佐其中原稱霸,使楚國強盛,但孫叔敖又不幸英年早逝,故而將蔣邑的一部分故地分封給孫叔敖的兒子。
蔣國滅國後,其子孫以國名為氏,形成蔣姓,蔣姓國人四處遷徙,經歷磨難,幾乎南北各地都有他們的足跡。
文/堰風


※「水上之國」——江國的命運沉浮,被楚吞滅時連秦穆公都深感羞愧
※他力圖挽回王室威信,結果加速王室的衰弱,自己也被活活氣死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