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港」:九天攬月搭「鵲橋」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鄒維榮、張曉霞 等
中國「探月港」:九天攬月搭「鵲橋」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四號中繼星側記
5月21日清晨,在嫦娥三號「奔月」4年多之後,中國又做出一個探索月球的大動作——將在素有中國「探月港」之稱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2018年5月21日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梁珂岩 攝
5月21日凌晨,繁星閃爍,「探月港」里緊張忙碌,托舉著「鵲橋」嫦娥四號中繼星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巍峨矗立在三號塔架,等待出征的號令。
這次發射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這不僅是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簡稱:地月L2點)的通信衛星,而且有特殊使命和諸多風險挑戰。它的成功與否對2018年年底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任務至關重要。
「各號注意,30分鐘準備!」「01」指揮員張光斌響亮的調度聲音,從測發大廳傳遞到各分系統指揮員,崗位人員按規程進行發射前最後的準備工作。
這是張光斌第一次擔任「01」指揮員,熬了一宿面容略顯疲憊,盯著測試發射實時大屏的眼神卻炯炯有神。
「第一次擔當『01』指揮員,壓力挺大的。但是我們準備工作非常充分,身後有一批經驗豐富、技術成熟的團隊在支撐,必勝的底氣也很足。」張光斌坦然道。
此次任務中,三級火箭加註是技術狀態變化較大的項目之一。「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三級加註都是低溫燃料,而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三級加註卻是常規燃料。」三級前端負責人韓國河介紹說,「雖然加註容量和時間減少了,但是我們的工作量增加了,口令和狀態檢查的次數更多、標準更細。」
隨著發射塔架上一組組迴轉平台陸續打開,乳白色箭體上的「CZ-4C」深藍大字映入眼帘。據悉,這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首秀。
為確保任務萬無一失、圓滿成功,該中心在高強度發射挑戰下,一方面對三號發射塔架、發射指揮系統、指控中心系統等多項設施設備和系統都進行了適應性改造,確保硬體上保持最佳狀態。另一方面從各分系統中遴選最好的指揮員和崗位操作手專人定崗負責,不斷完善文書,協調各方介面,確保萬無一失。
「……3、2、1。點火!」 5時28分,隨著「01」指揮員一聲令下,烈焰飛騰,聲震山谷,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迎著清晨第一縷朝陽噴薄而出。
「後續,「鵲橋」還需進行12次軌道控制任務,經過中途修正、近月制動和月球借力,進入月球至地月L2點的轉移軌道,通過三次捕獲控制和修正後,最終進入環繞地月L2點的使命軌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鵲橋」號中繼星項目經理張立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介紹,在去往地月L2點使命軌道的途中,「鵲橋」需要多次進行中途修正,要完成全部使命還需「過五關斬六將」。最關鍵的一次是近月制動的變軌,他形象地稱為在距月面100公里高度時給衛星「踩一腳剎車」。這次變軌的窗口時間很短,且只有一次機會。如果沒按計劃完成好「剎車」動作,「鵲橋」很可能從此飛離預定軌道,因為這顆小衛星攜帶的推進劑不足以讓它重新進入預定軌道。
此外,「鵲橋」採用的傘狀大通訊天線由於是首次使用,其性能表現需要經受在軌實際檢驗,而遠距離通訊也是一大難點。地球上的通訊衛星通常是在距地面3萬多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運行,「鵲橋」距離月面距離遠了1倍多,有7萬多公里,這些對這顆中繼星實現與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穩定可靠的通訊提出挑戰。
「太陽帆板展開到位」「衛星狀態正常」,伴隨著嫦娥四號中繼星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鄭重宣布:「此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指控中心掌聲熱烈,科技人員在慶祝髮射成功的同時,祝福「鵲橋」後續旅程圓滿順利。
▋作者:鄒維榮、張曉霞、王玉磊、梁珂岩
▋來源:解放軍報社裝備發展部分社
▋監製:鄒維榮
▋責編:韓阜業
▋編輯:王曉學


※2018年龍門山國際戶外生態三項賽4月揭幕
※重磅!我國第二艘航母首次出海試驗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