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傅炯業 江漢朝宗

傅炯業 江漢朝宗

只要你有好稿件,我就捨得大版面。

藝術上我們秉承多元化

長江詩歌紙刊選稿基地

每月一期,至今177期

作 者 簡 介

zuozhejianjie

傅炯業(1939.8— ) 生於湖北省黃陂縣(今武漢市黃陂區)。大專學歷。小學畢業後,考入武漢第一師範學校。在校期間,培養了對文學藝術的濃厚興趣。1958年被分配到武漢市蔡家灣中學任教,其間曾有詩歌與美術作品散見報端。1969年調入洪山區機關工作,先後任洪山區文教局辦公室秘書、洪山區委宣傳部副科長、副部長、洪山區文化局局長、洪山區文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等職。曾發表散文、報告文學、評論、雜文、電視劇本等約400萬字,並多次獲獎。出版專著有報告文學集《來自特一號的報告》、《月牙為證》、《太陽為證》、《人生風景》;散文集《夜闌聽雨》、《高飛遠走》;雜文集《纖筆一枝》等。因文學作品關注殘疾人,本人曾獲武漢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文化助殘「沃土獎」。

長江詩歌出品

短詩二首

江漢朝宗

江漢朝宗于海

——《尚書·禹貢》

江漢朝宗是一個非常非常久遠的故事

這故事的細節無異於天方夜譚

追溯故事的源頭應在洪荒之年

那時地球正在發生巨變

曾經的大海兀地隆起

隆起成一個青藏高原

高原山頂與山腳溫差極大

有道是高處不勝寒

世界九神之一的唐古拉就是群山之一

各拉丹東就是它頭頂的桂冠

山腳夏日炎炎

山頂卻常年覆蓋著冰川

各拉丹東的冰雪也有融化的時候

冰雪融化便有流水潺潺

誰能想到這潺潺流水竟孕育出一條大江

各拉丹東就是這大江之源

啊 各拉丹東

從你那裡流出的水年年不斷

你用六千萬年的堅持 書寫了

中國水文化的壯美詩篇

啊 各拉丹東

你用流水向群山吶喊

沿途所有的小溪細流爭相匯入

在幾千公里的蜿蜒跌宕中漸成大川

這條河從青海一直向東流去

從沱沱河到通天河到金沙江

金沙江衝進細長的虎跳峽

在石鼓來了一個大轉彎

這條河終於流到四川

在天府之國成了川江

到了川江就有了縴夫堅實的腳步 繃緊的纖繩

就有了船夫號子聲震山谷的吶喊

步履匆匆的川江啊

終於衝出夔門 衝進七百里三峽雄關

在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夾縫中

氣勢磅礴的江流大聲吼著一往無前

在衝出三峽以後

這條江有了一個新的更加莊重的名字——

長江 長江

幾千里的行走 你終於由細瘦變成浩瀚

過了長江三峽

前面是一馬平川

你終於以你的湍急 大搖大擺地

流進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武漢

你在武漢享受了貴賓的待遇

守候在此的龜蛇二將為你雄峙把關

更有大禹的疏導治水

將另一個兄弟投入你的狂瀾

這兄弟名叫漢水

論年齡也有六百萬歲

漢水在明朝成化年間的一次改道

造就了武漢三鎮鼎立的局面

兩江相匯 融為一體

步履匆匆 攜手向前

啊 滾滾長江東逝水啊

要實現覲見東海龍王的夙願

覲見就是朝宗

相當於諸侯瞻仰天子的龍顏

在大武漢攜手的長江漢水

將江漢朝宗的大劇上演

江漢朝宗留下的歷史痕迹

在武漢可圈可點

禹公磯 朝宗門 朝宗亭

還有後起之秀江漢關

武漢有以江漢朝宗四字分別命名的納稅官府

他們是江關漢關朝關宗關

武漢有江漢相匯的龍王廟 有防汛紀念碑

武漢有「人水相依 人水相搏」的歷史畫卷

江漢朝宗有一個重要結局

那就是從漢陽析出一個漢口

漢口的崛起上榜四大名鎮

東方芝加哥是外國人對她的禮讚

江漢朝宗 是長江與漢水攜手共進的故事

江漢朝宗 是大自然演變的必然

江漢朝宗 是一個城市構架的改變

江漢朝宗 打造了武漢獨特的景觀

江漢朝宗 是一個哲學命題

江漢朝宗 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江漢朝宗 是一個城市進化的起搏器

江漢朝宗 孕育著武漢更加壯美的改變

有了江漢朝宗 就有了

九省通衢的功能與手段

有了江漢朝宗 就有了

東方芝加哥的讚譽美談

在江漢朝宗的大戲中

我們看到了漢口碼頭林立的桅杆

我們看到了茶馬古道的又一個起點

我們看到了大批量的漢陽造投入戰火硝煙

我們看到了一條沿江西洋街的崛起

我們看到民族工商業的步履蹣跚

我們看到了漢正街由小到大

我們看到了沿江沿河長堤的新建

江漢朝宗 是武漢一部水文化歷史

江漢朝宗 創造了武漢的壯美奇觀

江漢朝宗 為文人墨客提供了吟詠的題材

江漢朝宗 有著深厚的人文內涵

江漢朝宗的細節太多太多

我們只能就簡刪繁

歷史的演變太快太快

我們更應著眼今天

當代武漢人將重塑江漢朝宗

一個宏大的規劃已躍然紙面

江漢朝宗將成為旅遊新寵

江漢朝宗將成為武漢一張新的名片

武漢有長江漢水

武漢有四片江灘

武漢有青山擁翠

武漢有百湖相嵌

歷史的遺迹將飾演不同的角色

江面上還有華舟美船

玄武景象 宏大格局

將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昔賢整頓乾坤 締造多從江漢起

今日交通文軌 登臨不覺亞歐遙

這是江漢朝宗的寫照

這是張之洞為奧略樓題寫的楹聯

當今武漢人正將張公遺願付梓

當今武漢人正在書寫江漢朝宗新篇

讓古琴台重奏高山流水吧

讓龜蛇見證虎踞龍盤

武漢碼頭詠嘆

有江有河 就有渡口

有黃金水道 就有碼頭

這就是武漢的歷史

也是武漢發展的理由

碼頭是什麼 碼頭是

由水路運過來的貨物

通過一個站點集散

走向新的目標 走向新的通途

碼頭是靠苦力打理的

那通往躉船的跳板上

是肩挑背扛的身影

是體力的透支和吭唷吭唷的節奏

我的叔父是一名碼頭工人

蝸居在我家隔壁狹小的暗樓

他不是人高馬大的壯夫

身材不高 肌肉結實精瘦

他從不告訴我碼頭的故事

我知道他把對「頭佬」的痛恨壓在心頭

我不時到江邊看碼頭風景

印象最深的是碼頭工人的黑汗水流

我發現扛一個包可以領到一個竹籤

我還知道憑竹籤可以領到微薄的報酬

人們將竹籤取名「歡喜」

「歡喜」中的苦澀只有扛碼頭的最清楚

扛碼頭 是對碼頭工人的稱謂

打碼頭 是碼頭佔有者的追求

扛碼頭 是貨物集散的二傳手

打碼頭 強者為王敗為寇

武漢碼頭 記錄著爭奪碼頭的狂飆烈焰

武漢碼頭 也記錄著碼頭工人的血海深仇

作威作福的「頭佬」是碼頭上的太上皇

忍辱負重的苦力吃虧無處訴

武漢碼頭有中國人的地盤

武漢碼頭也有列強對江河的佔有

中國人的碼頭勢單力薄

外國人的碼頭氣沖牛斗

每個碼頭的弱肉強食司空見慣

碼頭與碼頭的傾軋史有紀錄

多少故事啊 訴說著碼頭的辛酸

多少傳說啊 在大街小巷傳流

一部《漢口碼頭》寫盡了碼頭的辛酸史

寫盡了碼頭工人的愛恨情仇

電視劇在全國播放影響巨大

作者就是武漢的大鬍子作家董宏猷

武漢碼頭的發展源遠流長

最早的碼頭誕生於滿清王朝

乾隆元年武漢有了第一個碼頭

它的名字就叫「天寶」1

到了咸豐末年 沿江沿河碼頭接二連三

武昌碼頭佔據了「六門兩洲」2

因水而利的漢陽也不甘落後

東門與南門也建起了碼頭

漢口碼頭因漢口開埠後來居上

碼頭的開發者主要是佔領租界的列強

最早的洋碼頭由英國人創建3

為的是方便貨物周轉的英國洋行

英國的碼頭首創形成骨牌效應

俄德法日相繼效仿

在一個個洋行巧取豪奪的同時

一座座洋人碼頭列陣長江

中國碼頭諸貨通運

洋人碼頭項目單一 服務於不同的洋行

茶磚 石油 雞蛋 竹木不一而足

還有客運碼頭方便人們渡河過江

碼頭帶動了城市多方面的發展

「九省通衢」讓武漢聲名遠揚

武漢到底有多少碼頭

權威統計讓人難以想像4

碼頭的發展伴有碼頭工人的血淚史

碼頭工會也曾展示著碼頭工人的力量

廢除包頭制 收復英租界

顯示著碼頭工人的鬥志昂揚

武漢碼頭因長江漢水得天獨厚

武漢碼頭因水運獨佔鰲頭而發達興旺

隨著其他交通工具的突飛猛進

航運雄風不得不淡出市場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我們不應為碼頭式微而憂傷

有長江漢水就必然有碼頭

重振碼頭雄風也賴改革開放

江漢朝宗讓武漢航道再度雄起

貨運繼續還有旅遊觀光

碼頭文化不僅是武漢歷史的魂魄

新世紀也能重放時代之光

啊 碼頭 你曾是武漢發展的增氧機

你曾讓「東方芝加哥」美名遠揚

啊 碼頭 你永遠不會退出歷史舞台

因為武漢永遠有漢水 有長江

1此碼頭於清乾隆元年(即1736年)修建於漢水上,名字為漢口天寶巷碼頭。

2「六門兩洲」即:保安門、望山門、文昌門、平湖門、漢陽門、武聖門和白沙洲、金沙洲。

31863年英國寶順洋行在英租界寶順街(今天津路)建寶順棧五碼頭,為漢口第一座輪船碼頭。

4據官方統計,至武漢解放前夕,武漢共有水路碼頭243個,碼頭工人5萬多人。

關於我們

首席顧問:於 堅 王明凱 師運山

張 華 趙寧章 重 陽

樑上泉 章錦水 傅天琳

蔣登科

創刊日期:2003年3月18日

主 管:中華新韻學會

協 辦:中國作家記者協會

重慶巫山縣作家協會

出版周期:紙刊每月1日出版。

歡迎指點

讚賞聲明

打賞純屬公益行動,自願參與,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項50%將作為稿酬支付給作者,優秀稿件入選《長江詩歌》紙刊,用稿量大。另外50%,我們將投入《長江詩歌》紙刊運營,主要用於補貼昂貴的印刷及郵資費用。相關作者發現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賞了,請加主編微信,並說明情況,告知真名,以便確認。原則上一個月一結(每月2-5號,結上一月的打賞,我們會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繫,聯繫不上的作者有勞主動與主編取得聯繫,超過一周不領取視為支持長江詩歌運營。由於辦報經費已經舉步維艱,故20元之內的留作出報及平台維護)。不願自己作品被人讚賞者,來稿時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江詩歌 的精彩文章:

張軍 在黃河鐵橋上
不幸中了美色之毒

TAG:長江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