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著名金石大師考古大師吳式芬的生平事迹

清代著名金石大師考古大師吳式芬的生平事迹

親愛的讀者朋友,感謝閱讀,小編今天要講的是清代著名金石大師考古大師吳式芬的生平事迹。吳式芬是清朝嘉慶元年(公無1796年)生,山東省海豐(今無棣)縣人。他出身於官宦家庭,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少年時代曾隨祖父宦居湖北省黃州(今黃岡縣),拜江西省學者徐幼眉為師,學業大有長進。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參加鄉試,中舉人。之後,當過山東省臨清州學正。道光十五年到北京參加會試,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江西省南安府知府,廣西、河南按察使,直隸、貴州、陝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後贈光祿大夫。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以病辭官還鄉。次年病故,終年六十一歲。

吳式芬自求學到辭官數十年間,活動于山東、湖北、江西、廣西、河南、直隸、貴州、陝西、浙江等省,足跡遍及半個中國,飽覽了錦繡河山名勝古迹風土人情。這為他後來在學術上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吳世芬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學家和考古學家。所謂金石主要指古代的鐘鼎、兵器、衡器、符璽、錢幣鏡鑒等青銅器物和歷代碑碣、墓誌、摩崖、造象、經、柱楚、石闕等石刻器物。這些古器物,一般為歷代能工巧匠所設計和製作,具有實用和觀賞價值,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藝術風格。特別是上面鑄造或刻的文字,記載了當時的人事和典章制度,代表著當時文章的體例和文風,體現了文字和書法的演進過程,因而又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金石學就是研究歷代金石的名稱、形制、沿革及所刻文字與圖象的體例和風格,並用以考訂經史典籍、文章義例和藝術鑒賞的學問。金石被用以考訂史籍,早在西漢時即已開始。司馬遷撰《史記·秦始皇本紀》,就以秦代刻石為重要依據。但其成為一種專門學問則是在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和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是金石學形成的主要標誌。元明兩代,由於戰亂等原因,金石學一度衰落。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隨著社會局面的長期穩定,歷史文物的大量出土,金石學得以復興和空前發展。錢大昕的《潛研堂金石文字目錄》、吳榮光的《筠清館金石文字目》阮元的《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等,代表了當時的主要成就。

吳式芬承乾嘉遺風,好金石文。他做官後,每到一地,總要訪問豪門世族,遊歷名山大川,搜求金石器物。可以得到實物者,不惜重金購買;不可得者,也要精製拓本或本。經過長期努力,他收集的金石實物和拓本相當可觀,僅自的商周秦漢實物就有一百三十多件。同時,他還將自己收截的和前人著錄的金石文,與《詩經》、《尚書》、《史記》、《漢書》、《說文解字》等古代典籍互相參證,進行「由此而至彼,即甲以推乙」的研究,以確定其時代,解釋其音義、體例和演變等。對於自己解釋不通的,不妄加評斷,留待後人繼續研究。這樣積十幾年之功,他撰成了兩部金石學專著。

《古錄》二十卷,共著錄自商周至元代金石文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八種,其中石刻文占絕大部分。《古錄金文》三卷九冊,共考釋商周至元代有銘文的青銅器物一千三百二十九件。兩書對金石文著錄之多和考釋之精,都超過了前人,而為後學者鋪設了繼續前進的基石,因此被清末以來的金石學家所推崇和引證。中國古錢幣研究的集大成者李佐賢說:吳氏所撰《古錄》,「鐘鼎碑版文字搜羅靡遺,蓋自歐(陽修)趙(明誠)著錄以迄今日,考據家無如是之詳盡該博者,洵堪信今傳後無疑也」。

甲骨文的發現者王懿榮認為,吳氏所撰《攜古錄金文》,「蓋自宋明以來,諸家譜錄集摹古文之伙,無逾此者」,「治今古文尚書者,非得此無以為」。吳式芬不僅在金石學方面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又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這就是他的對封泥的考釋。一兩漢魏晉時代,人們以木簡刻字紀事。遣使傳信時,往往把兩片內函有文字的木簡捆成一束,在繩子打結處用膠泥封固,打上官印或私印,這就是封泥。

晉代以後,紙張代替了木簡,封泥制度逐漸被廢棄。長期以來人們對此並無認識,甚至誤以為它是一種印范。吳式芬是封泥的最早發現和研究者。他在道光年間做官時,憑藉對古代歷史和古文字的深邃造詣,斷定長期被認為是印范的那種東西,就是兩漢魏晉時代的封泥,它對研究兩漢魏晉的官制和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從此,他一面積極收藏封泥,一面參照史籍對其進行考釋。

後來他與另一位封泥的早期收藏者、山東省濰縣的陳介祺合撰了《封泥考略》十卷,著錄了兩家所藏的封泥,其中有他藏的二百七十件。此後,封泥的歷史價值才被人們所認識,研究封泥開始成為考古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吳式芬是一位博才多藝的人。他不僅是著名的金石家、考古學家,而且工於鑒別古代繪畫和書法,善於鼓琴,愛好作詩。其平生著述,除上述三部重要著作外,尚有《金石匯目分編》、《雙虞壼齋八種日記》《唐宋元明人摘句》、《綴錦集》、《陶嘉書屋詩賦》等。講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下小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味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品味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