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應試教育,不僅是娃之間的競爭,更是家庭綜合實力的較量

應試教育,不僅是娃之間的競爭,更是家庭綜合實力的較量

作者:郭山(公眾號:隱蔽的歷史)

很多年前,著名西班牙畫家戈雅收徒弟的條件是這樣的:

「聰明但貧窮的學生,不要學費我也收;

又笨又窮的學生我不要;

有錢但笨的學生我也收,畢竟他們的學費能夠供養第一類學生;

至於聰明且有錢的學生,我到現在還沒碰到。」

如果戈雅活到現在,估計會如願碰到這麼一批既優秀又有錢的「優質生源」。

聰明、家境好比你還努力的學霸們

我剛做教師時,發現學校里的頂尖學霸正是戈雅所說的第一類學生,他們往往家境一般,聰明有天賦,異常勤奮。

學生W,父親癱瘓,母親無業。勤奮學習,成績優異,綜合素質優秀,高考全省前十名,升入清華大學;學生L,父母離異,家境窘迫。文靜秀氣,異常勤奮,高考全市第一,升入清華大學;學生Z,家庭貧困,考親友資助求學,高考全省前三,升入清華大學。最爛的學生往往是「官二代」「富二代」子弟。

或許是個案,卻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二十年來,社會巨變,學校里的頂尖學霸們,也悄然地發生變化。最近幾年,升入頂尖名校的學生,大多是中等以上的家庭環境。而班級里表現最爛的所謂「雙差生」,往往不再是過去的「官二代」「富二代」子弟,而是來自於低收入家庭。

這幾年做老師的都有共同的體會,越是中等以下階層的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度越低,越是較高社會階層的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度越高。學習成績和家庭環境、父母身份、早期教育的相關性越來越強。

弔詭的現實:富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早墜落。

家長為擇校付出的成本越來越高

醫院和學校的工作對象都是人,前者是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後者是促進人們的知識水平,然而兩者卻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越是好醫院,收的都是難治的重症病人,而越是好學校,收的卻都是好管理的「好學生」。

好學校喜歡「好學生」。無論是馳名中外的超級中學,還是普通的中小學,他們都孜孜不倦地追求「好學生」。為了吸引優質生源,他們不惜開出種種優惠條件,包括獎學金、重點班、配備頂尖師資等。

道理很簡單,只有優質生源能為學校帶來升學率、名校率。有了升學率的提升,學校才能獲取排名、政績、利益、資源的提升。

好學生鍾情「好學校」。所有的家長和學生都熱衷「好學校」。毋容置疑,這裡師資優、校風好、學風正、管理嚴、升學率有保證。所有家長和學生都逃避「差學校」,這裡人心渙散、校風差、管理松,升學率無從談起。

當然,不是所有學校都能招來好學生,更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好學校,所以,才有了「考試」這種東西。

只要有了考試,即便是起點相同的學校,其辦學水平也必然會出現兩極分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因此,部分學校錄取的學生越來越好;某些學校錄取的學生越來越差。結果,少數學校成了「好學校」,門檻越來越高,一位難求;更多學校成了普通學校,招生門可羅雀,幾乎瀕臨倒閉。

大量孩子無法進入「好學校」,家長又不甘心把孩子送入爛學校。家長為擇校付出的經濟和時間成本越來越高。不是沒學上,而是沒「好學校」上。

這種狀況,不僅浪費了教育資源,也不利於社會和諧與穩定。於是,才有了「均衡義務教育」的組合政策。

均衡義務教育政策能緩解家長的焦慮么?

既然義務教育階段是「公共產品」,它的定位就是為社會成員提供合理水平的教育保障。在義務階段過分強調考試競爭,必然導致普通學校的大面積塌陷,進而影響到教育保障的水平和質量。因此「均衡義務教育」的組合政策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如:取消所謂重點校(主要是取消小學和初中階段的重點學校);適齡幼童按學區就近入學,嚴禁進行入學測試;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初中招生「搖號」的抓鬮制度;對薄弱校實行資金、師資、管理的傾斜政策;高中實行「分配生制度」,即把重點中學的大部分招生指標按人數等比例分解到各個初中。

核心思路就是通過負向矯正,均衡各個小學、初中的生源質量。

其實,所謂「好學校」的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好生源,尤其是當所謂的「好學校」是公辦學校時,更是如此。應該說,通過生源均衡,進而均衡各個學校的辦學質量,確實是抓住了問題的實質。

所以,「均衡義務教育」在一段時間內還是收到了一定效果,緩解了家長們的擇校焦慮,各校都有好學生,各校都有好老師,沒有了過去的重點校,也減少了爛校,大家都是「中等校」,這不是皆大歡喜嗎?

然而,世界並沒有這麼簡單,博弈在每時每刻進行著。

對於應試,一邊詛咒,一邊趨之若鶩?

由於中招、高招依然存在,由於殘酷的升學競爭依然存在,比拼考試成績仍然是莘莘學子的最終出路,家長們對於「好學校」的渴望依然存在,他們對於均衡政策下的「中等校現象」並不滿足。

可見,家長們對於「考試」的情緒是何其複雜?一邊在惡毒的詛咒,一邊又在強烈的懷念。

我們要上更好的學校,要有更高的升學率,我們不但需要好老師,還需要好同學,哪怕----讓我掏錢也行,多掏一點也行。我們需要的不是差不多的教育,我們需要的是儘可能好的教育。讓我輸在終點可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點。

世界的邏輯就是,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利益,就會有產品滿足這些需求。這時候,這種產品出現了,這就是民辦的「好學校」。這種產品,天生對公辦學校形成全方位碾壓。

它可以跨學區通過考試選拔優質新生,所以它的生源是好的,這裡有好同學,這是民辦學校的第一個核心競爭力,也是最核心的競爭力。只有生源好了,才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有序管理、應試訓練,才可能成規模的提升升學率。

它可以高薪吸引優秀師資,同時由於採取公司化聘任制管理,民辦學校對教師的管理和業績考核也更加嚴格。而公辦學校的低薪資,客觀上也促使大量公辦教師加盟民辦學校。這裡有好老師和好管理,這是民辦學校的第二個競爭力。

它可以規避某些辦學政策,以所謂「全封閉」「全寄宿」等理由,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進而提升考試成績。這也客觀上迎合了部分家長的家庭教育懶惰。辦學行為天然形成政策特區,這是民辦學校的第三個競爭力。(至於硬體和環境,隨著公辦學校的升級改造,民辦學校倒未必有多大優勢。)

以上三個競爭力同時發威,民辦學校在升學成績上碾壓公辦學校,幾乎呈現摧枯拉朽之勢。所以,即便是高收費,為民辦校買單的家長仍趨之若鶩。

綜述:民辦「好學校」的「好」,是考試的副產品,是家長們為迎合考試的消費行為,是在公共領域引入市場競爭(其實是非正當競爭)的後果。

公辦學校的兩次寒冬是如何來臨的?

隨著民辦「好學校」的崛起,公辦學校迎來了第二次寒冬。

第一次寒冬:公辦普通校在上世紀末被公辦重點校壓制而一度步履維艱。

短暫的復甦:本世紀初得益於均衡政策,公辦普通學校一度復興,甚至有的學校辦得很有特色。

這第二次寒冬,可沒有上個寒冬那麼好熬。對於任何學校來說,辦學寒冬可能是資金的困境,也可能是政策的制約,也可能是師資的匱乏,但最殘酷最致命的風暴,應該是生源質量的惡化。

好學生投奔民辦學校,因為那裡有更多的好學生;好學生逃離公辦學校,因為那裡有更多的差學生。此時,師資、硬體都已經不再是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了,家長們高價消費,主要目的就是在購買好的同伴環境。

了解基礎教育現狀的都知道,沿海地區最優質的小學、初中已基本被民辦學校壟斷。來看一組網路數據:(數據來自網路,供參考。)

上海家長心目中最牛的20所小學

除了兩所是公辦,其餘均為民辦,且大多出現在上世紀後期到本世紀初期,正是均衡義務教育政策推行期的衍生品,初中情況也類似。這種現象正在向內地蔓延。

當然,公辦校還是有競爭力的,那就是免收費。畢竟,民辦校還是有其軟肋的,那就是高收費。

教育正在悄悄完成階級凝固

如果按照文章開頭格雅的劃分,當下社會至少可以把孩子分為以下九類:

1、富人家的聰明孩子

2、富人家的普通孩子

3、富人家的傻孩子

4、普通人家的聰明孩子

5、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

6、普通人家的傻孩子

7、窮人家的聰明孩子

8、窮人家的普通孩子

9、窮人家的傻孩子

民辦學校首選富人家的聰明孩子,其次是富人家的一般孩子,然後是普通人家的特別優秀的孩子,接著是窮人家特別特別優秀的孩子,也包括個別富人家的傻孩子(關係戶,條子生,沒辦法拒絕。)

不必擔心窮人家的孩子承擔不起民辦校高額的學費。世界是公平的,正如金錢一樣,智商和勤奮也是優質的稀缺資源,民辦校是不會忘記窮人們的優秀孩子的。

只要窮人的孩子足夠優秀,民辦學校有一個重磅殺手鐧:獎學金。這就是戈雅的話:用富人傻孩子的學費來吸引窮人家的聰明孩子。這也是一種別有滋味的利益交換。

如此,留給普通公辦校的就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普通家庭的傻孩子、窮人的普通孩子、窮人的傻孩子。

普通公辦學校要想東山再起,其難度可想而知。生源、師資、政策、資金都無法與民辦校相提並論,競爭結局可想而知。(雖然北京的公辦學校仍然保持優質,但外地城市無法複製。)

當然,民辦校的崛起也未必一定導致公辦普通校的崩盤。比如:由於民辦校的辦學經費基本來於自籌,政府節省下來的大量教育經費完全可以投入到公辦普通校的升級改造上,比如硬體提升、師資培訓、提高教師薪金以吸引高素質教師、改造大班額實行小班化教學等,甚至可能是整體提升義務教育保障水平和質量的新契機,關鍵看管理層的決心、信心和方法。

公平和效率是個永恆的難題,就看博弈的主導權在誰手中。

通過這一輪資本和學校的博弈,教育在靜悄悄中完成了一次階層的凝固。

教育分層後,孩子的出路在哪裡?

教育只是社會的一部分,學校也難以逃脫歷史演進的規律。有目共睹的事實是:

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造就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運動,正在催生著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富裕階層,同時也製造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劇烈的階層分化,階層鴻溝日益擴大,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分層。

整理一下孩子們的出路吧。

頂尖的精英融財富和知識於一身,他們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和認知升級。這部分成功人士對子女的教育選擇權異常寬廣,既可以到國外私校接受西方精英教育,也可留在國內的民辦貴族國際學校(或雙語學校)做兩手準備,或者是選擇「一土教育」那樣的體制外小微個性化學校,也可進入體制內的名牌中小學參與高考競爭。

他們著眼的是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子女升學和考試已經不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孩子自身的閱歷和發展才是他們培養子女的出發點。

自然,精英教育所需要支付的昂貴經濟成本和人力成本,對於這部分家庭來說,都不是問題,阻礙他們孩子成才的障礙也許只有一個:他們那麼忙,是否真有時間陪孩子。畢竟,對於所有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都是最好的教育。

次一級的是土豪階層和一般的精英階層(中產階層),他們有自己的事業,但其事業未必能保障子女衣食無憂。

「富不過三代」是這部分人群的教育焦慮,他們糾結的是:孩子是該出國還是留在身邊走高考之路。如果出國,該在什麼年齡階段?如果留在國內,最佳的路徑設計自然是:民辦貴族小學—民辦名牌初中---公辦名牌高中或名牌高中的私立分校—名牌大學。

接下來是工薪階層(低端白領),他們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但面臨房價、養老、教育、醫療的沉重負擔,缺乏將孩子送出國的經濟實力,基本上只能讓孩子參與慘烈的高考競爭。這部分家庭的人數眾多,他們的孩子是國內應試教育的主體承受者,也是民辦學校的主要生源,考試幾乎是孩子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因此,工薪階層孩子的成才途徑基本是:孩子苦學+家長苦熬+老師苦壓。也不乏天資聰穎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實現父母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升入名牌大學留在大城市找個好工作,但是否能實現階層逆襲呢?畢竟大城市的高房價就是一道難關。

最後是數量最龐大的普通勞動者階層。

他們儘管也重視孩子教育,但迫於生存壓力,囿於認知的束縛,不可能對孩子的教育提供實際的幫助。他們能為孩子做的,僅僅是一個溫飽和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切都得靠孩子的努力和天分。

特別優秀的極少數可能會一路靠成績考入名校留在大城市,而絕大多數的孩子的出路不外乎以下:早早輟學打工、在職校混幾年後仍然打工、在三本垃圾學校混幾年接著打工。

其實,即使是考入了名校的普通家庭的優秀孩子,畢業後留在大城市,他們早晚發現,通過學習達到的人生頂點,只是大城市本地孩子的人生起點。即使如此,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

每到學校放學,學校門口總是有好些家長翹首企盼,越是下雨天越是如此。無數的雨傘,無數的目光,無數的手機屏幕,無數的心力交瘁。

這是一個奇特的國度,這裡集中了前現代的蒙昧、現代化的暴虐和後現代的荒誕;

這是一片奇葩的土地,這裡有最辛苦的學生,最心苦的家長和最命苦的教師;

這是一種詭異的存在,這是過度約束的一代,也是過度考試的一代。

什麼是「好學校」?

它的第一世叫公立重點校,第二世是民辦精英校,它的第三世會是什麼?

讓時間給出答案吧。

畢竟人類又處在新技術革命的門檻上——

也許,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將從根本上重構人類的學習形態、學校形態、教育形態。

也許,教育將真正回到它的最初起點:自主學習、自由學習、終身學習。

也許,教育將真正恢復它的最初本心:發現自我,成全同伴,照料世界。

也許,這一天並不遙遠。也許,明天即將天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初一時斬獲國際英語大賽一等獎,托福首考拿下107分的音樂才子,看似毫不費力的他有著怎樣的成長秘籍?
想進美國名校,得先明白美國教育的「遊戲規則」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