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30萬大軍駐600年,世界唯一保留明朝文化習俗和服飾的地方
朱元璋為穩定西南,30萬大軍入駐600年,今是唯一保留明朝文化習俗和服飾的地方。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雲南梁王巴扎刺瓦爾密謀反叛。次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和沐英率30萬大軍征南,經過3個月的戰爭,平定了梁王的反叛。戰後,為鞏固西南邊陲,朱元璋親命30萬大軍就地屯軍鎮守雲南、貴州兩地。又下令將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兒女全部送到戍地。在當地,軍隊的駐防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他們的後裔就叫做「屯堡人」。這一駐,就是600年。
屯堡人,生活的貴州的漢族人。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時至今日依然恪守著其世代傳承的明朝文化習俗和服飾特點,其服飾源於元末明初所以具有中原特點,其習俗經過六百多年的傳承,逐漸演變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這是一段關於明朝移民發展的歷史記憶,一種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傳統,又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獨特的地域文明。專家稱,屯堡是漢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後的具有明代風貌的古村。
我們介紹一下朱元璋在西南的措施。
本寨
此外,朱元璋又實施「調北填南」,明朝進軍貴州後,為了穩定軍心、保障固定名額的滿員,使漢族將士「有親屬相依之勢,有生理相安之心」,不至於逃散、脫籍,帝國法律規定「正軍」、「軍余」必須攜帶妻室兒女,無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因此「調北征南」來的漢族人也被稱作「軍屯」來的。同時,明朝政府推行了「就寬鄉」的移民政策,即「鼓勵」漢族百姓由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遷移到經濟滯後的地區,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區向地廣人稀的地區遷移。在「鼓勵」的同時,也強迫大批內地破產的漢族流民和民眾遷往貴州。遷入的漢族平民,按照給予的土地,劃分區域管理,稱為「民屯」,也被稱作「調北填南」。
屯堡人的建築是古代軍事城堡和貴州布依族的石頭房子相融合而成的。一戶民宅就是一座石頭的城堡,一個村莊就是一座純粹的石頭城,整個屯堡和每家每戶相互形成作戰單位。
(雲山屯)
屯堡地區婦女的服裝非常特別,多以青、藍色為主,樣式為寬袍窄袖並且不加花邊。據當地的老人講,屯堡婦女的服飾是傳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馬大腳」的服飾。俗稱「鳳陽漢裝」。這些服飾從安徽傳來,如今在安徽當地早已失傳,但是在屯堡卻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種服裝在當地不僅僅作為節日或祭祀的禮儀服飾,在日常生活中、勞作時都穿著。屯堡當地的婦女都是自己在家紡布、漂色,再親手縫製衣服的。當地人覺得穿著這樣的衣服充滿自豪感,這種衣服如今已經成為屯堡的一種標誌。
(屯堡人)
屯堡地區流行一種粗狂和尚武的軍戲,為地戲。地戲,俗稱"跳神",是流行於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其產生於明初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順屯軍有關。明朝軍隊在貴州設有24個衛、26個守衙千戶所,其中安順有3個衛、2個守衙千戶所,史料上稱衛所軍士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戲也就隨之而出現了。
安順地戲分布於以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為中心及市屬的平壩、普定、鎮寧、關嶺、紫雲、開發區,以及鄰近的清鎮、花溪、長順等地。在全部300堂地戲中,僅西秀區就有190多堂。(一個地戲隊只演一部大書,稱一堂)
地戲的劇目只有武戲,如《三國》、《隋唐演義》、《封神榜》、《楊家將》之類。在飾演中又加進了許多青面獠牙的人物,以加強驅邪逐崇的氣氛。人們看戲時也是在欣賞地戲臉子(即地戲面具)。圖中的地戲臉子武將,連頭盔一起雕刻,再配上可以活動的耳翅,構成一個整體。表現手法上誇張突出,刻工精細,特別在眉毛、眼睛、嘴的刻畫上表現出獨到的性格特徵。
民間藝人將地戲臉子概括為文將、武將、少將、老將、女將五種臉譜,稱為「五色相」。頭盔和耳翅的裝飾是安順地戲臉子的突出特徵。男將頭盔上多以對稱龍紋裝飾,根據身份地位的不同,有的四五對,有的多達九對。女將的頭盔多用「鳳盔」,紋飾有「雙鳳朝陽」、「鳳穿牡丹」等,有些還裝飾有各種各樣的花紋。
天龍屯堡還居住過一位歷史名人——沈萬三。沈萬三因為富可敵國,被朱元璋找借口抄家,並貶到貴州天龍屯(當時還屬於雲南行省,貴州設省後屬於貴州)。沈萬三在天龍屯居住了三年。沈萬三(有說生於1296年,另有兩說1330年和1328年;卒於1394年),本名沈富,字仲榮,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戶之中(第)三秀,所以又稱萬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 元末明初商人、巨富。吳興南潯(今屬浙江湖州)人, 元至順間隨父沈佑遷居平江路長洲縣東蔡村(今江蘇崑山周庄東垞)。
沈萬三嘗身帥其子弟力穡事,廣闢田宅,富累金玉,又能推恩以周急難,鄉人以長者呼之。他依周庄,憑三江之利,廣集貨資。後通過開展海外貿易積累巨大財富,從而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庄「以村落而闢為鎮」,也實為沈萬三之功。關於沈萬三富豪事,民間甚至傳說他有一隻聚寶盆,不管將什麼東西放在盆內,都能變成珍寶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財富多到不可勝數,生財聚財技巧高超。
至今,蘇南、浙北、安徽一帶仍廣泛流傳著關於沈萬三發財、豪奢、田產、經商以及家庭生活諸方面的許多故事和傳說。1498,由其五世孫沈延禮遷葬回周庄。後經考查,發現沈萬三的後裔仍在天龍屯堡。
清朝建立後,廢除了貴州的屯堡制度,屯堡人失去了屯軍身份,不像明代那樣祖輩必需「屯田戍邊」,不能任意流動。於是屯堡人開始轉變為實實在在的居民,並且積极參加科舉考試,耕讀為本成了屯堡人最正統的生存方式。清代,天龍就出了眾多的科舉功名,有文舉、武舉、直至進士。道光年間,天龍屯堡鄭姓人才輩出,九世祖鄭尚美「皇清誥封武信騎尉」。這一門共出了三個武舉、一個進士、一個名儒。武舉為懷志、懷古、懷清;進士安國;憲國為名儒;如今,民間還流傳著關於這門旺族科舉人物的許多傳說,其中(太后招婿)就是其中一個:相傳鄭安國考中進士後,由於某種原因年輕才俊,被為公主招婿的皇太后相中,欲招為駙馬。一日,太后把鄭安國召進宮中,言明欲召他為公主駙馬,留在京城作官。鄭安國在家中早已有未婚妻,不想做「陳世美」,又不敢當面回絕太后招來禍患,只好謝過太后隆恩,執意先回貴州老家告訴父母后,再做答覆。太后不肯,鄭安國苦苦苦哀求,太后被他求煩了。大怒道:「你要忙著回家去找死?」當日即放他回貴州,鄭安國果然在回家途中染病死去。「太后果然是金言玉口,言出成讖」,直至今日,鄭氏族人還為他的亡故嗟嘆不已。
(天龍學堂)
屯堡曾經留下許多懸疑讓人猜測。台灣的學者曾經猜測明朝建文帝失敗後就逃亡了貴州,因為貴州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建文帝的傳說。而在安順的摩崖天書被人解讀為建文帝寫的討伐朱棣的宣言。而恰恰在貴州有朱元璋留下的30萬大軍,這難道就是巧合嗎?而《明實錄》中也留下了當時鎮守貴州安順的顧成「建文中,上舉兵靖難。成率眾來御……」的記錄。林先生說,顧成等舊部的同情,也為建文帝行走安順提供了可能性。
習慣上,人們把貴州的「軍屯」後裔稱為「調北征南」來的,而把「民屯」的後裔稱為「調北填南」來的。貴州安順的屯堡人就是他們的後裔。600年過去了,「軍屯」和「民屯」的後裔還有區別嗎?
屯堡人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辦法能夠區分清楚:凡是叫「屯」的村寨多大是「調北征南」來的軍人後代;凡是叫「堡」的村寨多大是「調北填南」來的平民後代。
根據專家的研究,屯堡人的語言也有屯與堡之別,屯人話音利落,不乏軍旅遺風;堡人操「堡子聲」,帶捲舌音,有平民生活的印記。
鄉音難改,600年的滄桑歲月里,有多少個夜晚,在屯堡人的火塘邊,伴著鄉音流淌著的是故鄉的小橋流水……


※歷史四位「真龍天子」的皇帝,劉邦72顆大痣、朱元璋腳踩七星
※秦始皇寧斷送江山,也不讓50萬大軍回援,今人均GDP是全國的1.3倍
TAG:觀天下知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