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字八法——捺筆「磔法」怎樣寫出如戰如刀?

永字八法——捺筆「磔法」怎樣寫出如戰如刀?

總第1130期;歡迎關注。

經典重發,歡迎分享

這是目前網路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三十八集|捺為磔

何為磔法?

什麼是一波三折?

什麼是戰行?

|筆記|

1. 磔的意義

「永」字八法最後一筆是捺,在「永」字八法中稱為「磔」,有關一般的捺筆寫法,我已經在28課和29課中講過了,今天我來講解一下,「永」字八法「磔」的特點。

什麼是「磔」呢?「磔」的本義是一種酷刑,顏師古說「謂張其屍」,怎麼個「張」法,至今還不大清楚,學術界有各種講法,但結果就產生了引申義,「磔」就是張開、裂開、放開。

「磔」也用於祭祀殺牲,《周禮》鄭玄註:「披磔牲以祭」,俸祿是古人的大事,要「磔」牲口來祭祀。

《說文解字·磔》段玉裁註:「凡言磔者開也,張也,刳其胸腹而張之,令其乾枯不收。」就是把祭祀用的犧牲如雞鴨等,去其內臟,張開風乾,乾枯以後不會收合起來。好象我們現在常見的臘鴨那樣,這就是磔。

再舉個例子,看過鬥雞嗎?兩雞相鬥,頸上的毛都張開,稱為「磔毛」。唐代韓愈和孟郊有《鬥雞聯句》,就寫到「磔毛」。

第三個例子,東晉有個大臣恆溫,他是王羲之的密友,兩人書信來往很多,《淳化閣貼》中收入恆溫《大事貼》,可以看到恆溫的書法也很好。恆溫是什麼模樣呢?《晉書·恆溫列傳》引劉惔的話說:恆溫「眼如紫石稜,須作蝟毛磔」。劉惔從小就是恆溫的朋友,他說恆溫一臉鬍子,好象刺蝟那樣張開,這就是磔須。想像中就是這樣一個形象。

簡言之:

明白了「磔」的字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永」字八法:

掠是拉過來,磔是放出去。

2.波和磔的關係

明代張紳《法書通釋》說:「磔者,波也;而謂之磔者,微直曰磔,橫曰波耳。」張紳認為,直一點的捺叫「磔」,橫放的就是「波」。

清代書法家王澍看法也差不多,他說:「微斜曰捺,人、大、欠等字是也。橫過曰波,之、道、遠等字是也。」這裡王澍所說的「捺」,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照張紳和王澍的說法,左面這一個是磔,因為它是斜放的;右面這一個是波,大致是平放的。但「平捺為波,斜捺為磔」,把波和磔分開講了,這只是明清人的講法,唐宋人認識不一樣。

我在28課中講到,大約晚唐至北宋時期,有一篇《「永」字八法詳說》,這篇文章說一捺的寫法是:「筆訣雲『始入筆,緊築而微抑,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從這句話知道,當時「磔」就是寫波勢的最後動作。

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有一句話:「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唐人認為波磔是並用的,有波就要磔,波勢收尾必定要「磔」一下,也就是放出一段。而且這個「磔」的方向和「波」不同,所有的側面不同,換了筆心方向。所以叫「一波三折」。

唐宋時,無論是平捺還是斜捺,都有波有磔,都可以分成兩段,前面為波,也就是一捺的身體稱為「波」,收尾為「磔」,收尾要撐開一段,放開一點。

那問題來了,「永」字八法最後一筆稱之為「磔」,究竟是指整個捺筆,還是只指捺筆的收尾呢?就「永」字八法各點畫命名來看,每個筆畫都用一個字,「磔」很明顯指整個捺筆。但重點是提醒你要有放開的磔尾。寫過的人都知道,真書這一捺難就難在這個磔尾上。

《「永」八法詳說》有這樣一段話:「右送之波皆名磔。」可見當時「磔」的意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僅僅指波勢的最後收尾動作;廣義已經擴大到整個向右的波勢。這可能是因為右送之波,最後都要有磔的緣故。所以,「永」字八法把最後一筆稱為「磔」。這是廣義的稱法。

簡言之:

「永」字八法,是經過張旭改造的。

「永」字八法的捺筆,指真書的捺。

這一捺筆稱為「磔」,是強調收尾要放出。

3.什麼是一波三折

好,第三,講講什麼是「一波三折」。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但具體在書法中,是哪三折呢?

捺筆產生於隸字,但最早的是無波無折的。我給大家看過西漢《萊子候刻石》,上面的「支」字和「使」字兩個捺,就是直挺挺的。

很直的捺,在真書里還有遺留。

智永《真草千字文》里就有不少。你看他寫的「深」字這一捺,用挫筆寫,寫得很直。

仔細看看,這一捺也很直。但起筆是轉了彎的,也可以說有一個折。

又像這個傳為張即之寫的「賢」字一捺,行筆部份很直,但起筆有明顯的波形。

智永《真草千字文》字數達一千,他的用筆有很多變化,但我們要單獨選出一個字作為樣板,如這個「詠」,這種只有一折的捺筆不大好看。不適宜當學書法的樣板。

在早期的草書作品中,如皇象《急就章》,短捺往往也只有一折,但長捺就有兩折了。

一波兩折在行書中明顯多了起來,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放」字一捺,其實就是畫波形。

我在28課中講過什麼是楷法。張懷瓘《書斷》引北朝王愔的話說: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隸草」就是章章,王次仲採用章草的方法,創造了波勢,這就是楷法。

所以王羲之這個「放」字一捺有波勢,就是運用了楷法。但我們注意到,這尾巴是斷筆。

這種情況,在王羲之《蘭亭序》中很常見。可能是因為行筆速度快,所以省略了最後「磔」的動作。

如果慢一點,寫得完整一點,捺筆最後就會多一個尖,這就是「磔」。

你拿「跡」字的一捺,和「遷」字的一捺相比,就會發現「遷」字一捺多了一個收鋒動作。

這就是波勢之後,有了一個「磔」。

清代有個進士沈道寬,寫了一本《八法筌蹄》。「筌」就是捕魚的竹器,「蹄」是抓兔子的網,這裡指工具。這本書對一波三折,講得很明白:「唯磔法須明一波三折之義,落筆一折,隨按下力送至右住處,突止如剪截勢(就是挫筆下來寫完斷筆);隨將筆尖提起,收入畫中(這是第二折);從字之上界拂出,是謂三折。」

我用一張圖來說明「永」字最後這捺筆的寫法。

我們現在看到,這捺筆的中線是這樣的。起筆後一折往下挫,第二折是「隨將筆尖提起,收入畫中」,這就是回到五號位,回到正鋒位置。在任何時候,回到正鋒就取得了主動權。不要忘記。然後第三折出鋒。沈道寬說「拂」出,力量小了點,應該是揭出。

王羲之《蘭亭序》第十四行最後有個「欣」字,第十五行最後有個「不」字,這兩個字的一捺都很奇怪,這兩個捺多究竟是怎樣收尾的呢?好像缺了一塊,有人說是紙張不平造成的,原件我們見不到了,但這兩筆還是可以寫出來的。而歷史上確實有人寫出來。

放大點看,收筆就是剛才說的寫法。回收筆鋒到五號位,重新向九號位出鋒就可以。

如果你仔細看古碑好拓本,如顏真卿《多寶塔碑》,就會發現古人寫一波三折的奧秘。這下面缺了一塊的地方,其實就是第二折把筆鋒收回到五號位留下的痕迹。

最明顯就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使」字,這個字使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磔的收筆法。

4.戰行

《玉堂禁經》規定了「磔」的用筆,他說:「磔須 【走歷】筆。」(原註:戰行右出)。這個「【走歷】筆」是什麼意思呢?還好有一個註:「戰行右出」。

什麼是「戰行」?

「戰」有一個意思就是振動,現在寫作「顫」,如顫抖、打冷顫、打牙戰……等等。「【走歷】」就是戰行。《集韻》說是「盜行」,走路時忽工忽右。

我在21課中介紹過一個動作。行筆中有意連續左右搖動手腕,稱為振。畫家畫水波,就是運用振。手腕一左一右行筆,波浪就畫出來了。

《玉堂禁經》說寫「磔」,行筆要「戰行」,那就是振,手腕一左一右畫波勢,為什麼要這樣用筆呢?

你看這一捺,開始是尖鋒入紙,然後用一分筆、二分筆逐漸到三分,用振的方法,有利於鋪鋒。如果你硬壓,筆心毫毛突然受力,很可能分叉太開,結果就收不起來。順便提醒大家,最後揭筆收,也是一左一右的。

在褚遂良大字《陰符經》中,行筆的一左一右相當明顯,通常是來回兩次。

小字如王羲之《蘭亭序》,也有這樣的用筆,但小字波勢不顯著。畢竟筆畫太小。

所以,練習戰行,我建議各位用大楷字帖,如《陰符經》。

像這個「天」字,就要留心捺筆兩次來回戰行。如果加上最後的揭筆,那就是三個來回了。

平捺如「之」字,道理也是一樣的。

《陰符經》中「發」字的一捺,來回幅度就比較大了,練習的時候,可以先寫中線。

凡是了解「永」字八法的書法家,寫捺都會戰行。你看趙孟頫《膽巴碑》這個「火」字,捺筆為什麼是這樣的呢?這就是戰行的結果。

文徵明《游虎丘詩》這兩個字,捺筆振動很明顯,但是他最後沒有用揭筆,只是平出。

一捺的基本走勢,是6—9—6,如果你寫得很細,或者你寫小楷寫得很小,那用搖腕的方法就可以,比如說楷6—9—6,這就寫出來了。但是你大了以後,毛筆鋪在紙上部分就很在,這個時候,你要換9—6就很不容易換了。如果你這樣一出,那就是偏鋒。所以「永」字八法所規定的動作,是很科學的方法。它就在裡邊加了一個五號位,右—左—右—左,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回到五號位,然後重新出鋒。這樣子,因為有了一個五號位,那毛筆筆心直了一下,就很容易成功了。我們來加粗點,右—左—右—左,來到這兒,把毛筆回一下,然後重新按下去,揭筆。這就比較容易成功。你也可以把動作做得很小,那就接近於直線。右—左—右—左,然後揭筆。你動作越小,越接近於直線。右—左—右—左,好,右—左。

本節要點:

「磔」字的本義和引申義。

解釋波磔和一波三折的意思。

《玉堂禁經》規定的「磔」的寫法。

思考題:

褚遂良《陰符經》中這個「之」字捺筆收尾,為什麼會這樣高起來了?

智永《真草千字文》這個「念」字捺筆,是有波無揭呢,還是做了揭筆的動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的書法大家,是如何調鋒的?
張旭秘傳「九用」:一套完整、有效的用筆技法,全部公開!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