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是小滿,在這個充滿哲理的節氣里讀詩

今天是小滿,在這個充滿哲理的節氣里讀詩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TEXTVERSION

今天是小滿,夏天的第二個節氣,這個節氣和北方地區的主要農作物——麥子的生長情況有關係,立夏後的十五天,北方地區的麥子,從長勢上看,麥粒好像已經飽滿了,其實只灌了個「半飽」,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叫作「小滿」。在我們中原一帶,有這樣一個俗諺,叫作「小滿三天遍地黃」,意思是小滿過後,麥子很快就要變黃了,而麥子真正成熟還需要十天左右。

這個節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哲理的節氣。我們都知道,二十四節氣中,小暑之後有大暑,小雪之後有大雪,小寒之後有大寒。但是你想過沒有,小滿之後有大滿嗎?沒有,小滿之後的節氣是芒種。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要講究一種中和之美,凡事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所以先秦時期儒家的重要典籍《尚書》當中,就有「滿招損,謙受益」這樣的格言,這恰好說明了:太滿了反而不好;小滿,剛剛好。

小滿這個節氣,有名的詩詞並不多,所以我們選擇了這首南宋詩人翁卷的《鄉村四月》,一起感受一下八百年前四月的鄉村生活圖景。

翁卷是南宋後期的一個詩人,在詩歌史上,甚至在宋代的詩歌史上,翁卷的名號都不是特別的響亮,這可能跟當時時代的大氣候有一定的關係,南宋半壁江山,苟延殘喘,後期在蒙古人的侵凌之下,更是日漸式微。國家不幸,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讀書人選擇了逃避,他們很少關心國家大事,而是選擇了歸隱。

比如我們這位詩人翁卷,一生當中沒有做過一天的官,所以終其一生都是個布衣詩人。因為生活範圍的限制,所以他的詩歌也多是寫一些家鄉山野的生活,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他的《野望》:「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閑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寫山野當中的遠望,閑澹,新奇,倒也有些情趣。與他同時的詩人大多相似,有的沒有做官,有的官做得也不大,詩歌的成就還趕不上翁卷。

跟他寫山野生活相比,翁卷的這首《鄉村四月》透出來的則是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

既然詩歌的題目叫作「鄉村四月」,那麼四月的鄉村是什麼樣子的呢?這是我們讀到題目時首先會想到的一個問題,詩歌的頭兩句,翁卷這樣寫到:「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翁卷的家鄉在永嘉,也就是現在的浙江溫州,永嘉地區山清水秀,自古天下聞名,四月的山水也不同於秋天,不是「一天秋色冷晴灣」,而是山野一片蔥綠,河水漲滿,透著一種勃勃的生機,而在夏天到來的時候,雨更是必不可少的。

如煙的細雨輕輕飄落,是傳入耳際的是一聲聲布穀的叫聲。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布谷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狀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鳴,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原來最早的時候是四川有杜鵑鳥,也就是子規鳥,後來南方也有了,他們每年春末的時候開始啼叫,到了夏天叫得更厲害了。李白有詩說:「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古詩中有關子規的名篇佳作不可勝數,用法各有不同。

這裡,翁卷說到「子規聲里雨如煙」,說的是什麼呢?子規鳥跟農業勞動有什麼關係呢?前面李時珍說的那句:「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是說老百姓觀察子規的啼叫,來從事農業勞動。這裡面可能跟古代一個傳說有關係。傳說古四川的一個首領叫杜宇,在戰勝了另外一個部落之後,自立為蜀王,號稱望帝,杜宇在位期間,兢兢業業,倡導農業,「教民務農」,他死了之後,化成杜鵑鳥,每到清明、穀雨、立夏、小滿的時候,都會飛到田間,叫道「快快布穀,快快布穀」,意思是讓老百姓趕緊種莊稼。

所以翁卷在這裡用子規的意思就在於暗示這個時候是要開始農忙了。由這一句,也引出了詩歌的下兩句:「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從上面兩句的自然風光,通過子規鳥,詩歌很自然地過渡到了人事,過渡到了農業生產活動,四月的鄉村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勞動情景呢,詩歌只用了十四個字就把農民們緊張的勞動生活作生動的交待。

四月的鄉村,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幾乎很難找到一個不幹活的人,農民們剛剛結束採桑養蠶的工作,又要去田地里插秧種稻了。讀這句詩的時候,我常常會想到小時候,每到收麥子的時候,家鄉人常說的一句就是:「黃金落地,老少彎腰。」在收麥子的季節里,從三尺孩童,到耄耋老人,他們都會走向地頭田間,撿拾麥穗,那時候,我的感覺是,勞動是辛苦的,但同時,勞動也是快樂的!這或許也是這首《鄉村四月》帶給我們的一種美麗。

「靜讀古詩文」原創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讀古詩文 的精彩文章:

「靜讀」第182期: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TAG:靜讀古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