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鶴、鹿、虎、鯨、龜:神仙的坐騎們

鶴、鹿、虎、鯨、龜:神仙的坐騎們

《紙上尋仙記》,2018

上海文藝出版社

且放白鹿青崖間

神仙對人間動物的利用(節選)

牛、馬、驢、羊、鹿,這一會老子整出五種坐騎來,老子到底乘坐的什麼呢?要我說都有可能,太上老君這麼大本領,已經不依靠坐騎來顯威風了,相反任何平凡無奇的牲畜到了他手裡都能成為神獸,正所謂「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只要本領高,騎啥都能飄」。

青牛,《中國民間信仰·卷18》

在老子的帶領下,各路大神對人間的動物進行了全面的坐騎開發,海陸空無所不有,下面我就分別做以介紹。

鶴鳴九皋

神仙選擇人間動物作為坐騎,除了老子那種絕頂高手外,其他小神首先看上的應該是飛禽。因為神仙最早就長得跟鳥一樣,渾身上下長滿羽毛,現在選擇飛行工具首先看到的就是鳥。例如三仙島的瓊霄娘娘坐騎是鴻鵠,碧霄娘娘是花翎鳥——按照現在的說法鴻鵠就是大雁,而花翎鳥我覺得應該是孔雀,清朝的頂戴花翎不就是孔雀羽毛嗎?這隻鳥為什麼不直接叫孔雀呢,是因為孔宣的光芒太強大了,同樣作為一隻孔雀,孔宣打楊戩敗哪吒,姜子牙都掛起了免戰牌,最後來自西方的准提道人將孔宣收服,用絲絛系住他脖子,騎在他身上就飛走了,顯然孔雀成了他的坐騎。

《紙上尋仙記》,2018

上海文藝出版社 共兩卷 錦翼 著

孔雀雖然這麼厲害,但是神仙最中意的飛禽卻不是孔雀,而是鶴。《詩經》上說「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聽起來就充滿了仙氣,《相鶴經》上說鶴這種鳥生下來後十六年小變,六十年大變,一千六百年才最終定型,變成白色。還說這鳥二年落胎毛,三年頭變紅,七年後就能飛到雲中,再七年學跳舞……一千六百年後飲而不食——這哪裡是鳥,分明就是個修仙者嘛。

所以這種鳥深受神仙們的喜歡,養在自己身邊當寵物,跟他一起修仙得道,出門還能當坐騎,多麼愜意。而且鶴這種鳥兒不比龍鳳,龍鳳一旦出動鬧得沸沸揚揚,鶴這種鳥兒看起來就很安靜,飛起來也很優雅,很符合一些性格內斂的神仙需要。

仙鶴,《中國民間信仰·卷9》

第一個騎鶴的神仙應該是王子喬,《列仙傳》上說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跟著一個道士浮丘公修仙,三十年沒有回家,家裡人出來找他,他對家人說:「七月七日在緱氏山可以見到我。」到了這天,人們果然看見王子喬騎著一隻白鶴站在山頭,頻頻向大家示意,幾天之後就騎著仙鶴飛走了。

從王子喬以後,仙鶴也成為接人上天的重要交通工具。《神仙感遇傳》上桓闓就是這樣被接走的,桓闓跟著陶先生學習道術,在陶家打掃衛生,有一天,兩個青衣童子駕著白鶴落到陶家,老陶還以為是來接他的,結果竟然把他們家掃地的接走了,他趕快更換學習方法。這還只是一個打掃衛生的,如果是份量比較重的神仙,天庭就會派出仙鶴儀仗隊,《仙傳拾遺》上葉法善臨死前就有幾百隻雲鶴列隊而來,迎接他歸天。

葉法善其實也不算啥,最牛的當屬騎鶴飛升之後還留下一個景點,幾千年後還能讓子孫發展旅遊經濟,這自然是黃鶴樓。崔浩的名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顯然說明這是某位神仙的飛升之地。但這位神仙是誰?由於駕鶴的神仙太多,以至於出現了多種說法。

有的說是三國時,後諸葛亮時期的蜀國丞相費禕,陸遊在《入蜀記》里就說費禕成仙,後來經常駕著黃鶴在此休息,就取名為黃鶴樓。《南齊書》上說是子安,他跟費禕一樣也是經常駕著黃鶴從這裡路過休息。到了明朝大才子王世貞手裡,他乾脆說這個神仙叫費文禕,字子安,將兩個人糅合創造了出了第三個人。說費文禕路過江夏的辛家酒館,天天白吃白喝,為了報答老闆,他就在牆上用橘子皮畫了一隻鶴(由於是橘子皮,畫出來的鶴呈黃色)。這隻鶴在牆上蹁躚起舞,這在沒有電視的年代可是奇景啊,一下子吸引過來大批遊客,辛家酒館的生意頓時好了。十年之後辛家已經成為當地巨富,這個神仙又來了,拿出笛子一吹,那黃鶴就從牆上跳下來,神仙騎上就走了,辛家就在此建立一座黃鶴樓。這個故事在《東遊記》完全重複了一遍,不過主角變成了呂洞賓。

一座黃鶴樓,有四個主角,到底是誰呢?要我說這都有可能,因為神仙那麼愛騎鶴,在天上飛來飛去,難免就需要休息,這個地方就是神仙的驛站。正如那句著名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揚州是群鶴聚集之所,而神仙們的休憩驛站就是這座黃鶴樓了。

不過王世貞編的故事裡把為什麼是黃鶴解釋成系橘子皮所畫,這點有些俗氣,其實《述異記》早就說了:「鶴五百年而紅,五百年而黃,又五百年始蒼,又五百年而白。」這隻鶴之所以是黃色,很顯然是因為他才一千歲,還比較年輕。

但一隻鶴動輒幾千歲,難道不能修鍊成人形嗎?當然能!不過修鍊成人形又怎樣,還是當坐騎,除了當坐騎還能當雜役。《神仙傳》有個成仙公的故事,成仙公在成仙之前名叫成武丁,是縣政府的一個公務員,有一天被派去出差,回來的時候過長沙郡,沒來得及進招待所,就在野外樹下睡著了,半夜裡聽到樹上有人說話:「明天去長沙買葯。」第二天早上去看,就見這樹上居然是兩隻白鶴。成武丁立刻明白這是神仙的雜役,偷偷跟著,就見這兩隻鶴變成兩個打傘的人。他招呼二人,請客吃飯,兩個鶴人吃完問他要幹什麼,他就說要成仙,鶴人拿出一本書查了查,確定神仙戶口簿上有成武丁,就送了他一粒仙丹,從此成武丁就叫成仙公了。

細讀這個故事會發現,成仙公是否成仙,跟鶴的仙丹沒有啥關係,因為成公僕的名字本來就在戶口簿上,仙鶴不過是奉命來送葯罷了,這說明鶴是某位神仙的家僕,被派到人間來促使成武丁成仙,不過這次他們的使命不是當坐騎,而是當快遞員。

鶴在神仙界如此受歡迎,以至於人間的鶴都供不應求,有的人竟然打起這方面的生意,訓練人變成鶴來滿足仙界的需求。《子虛錄》里講了一個故事(這本書我沒看過,這個故事是從騎桶人文章《鶴》看來的),說有個人叫白皠,愛好修道成仙,跟著鶴川道人學習。每年天上都有一個驕傲的神仙下來,從眾弟子中點一個人,師父就會給他一棵仙丹,這個人就會變成白鶴,白日飛升。這一年終於點上了白皠,他激動不已,吞食仙丹之後變成白鶴,急忙飛到天宮,卻發現自己還是一隻白鶴,有個神仙當了他的主人,主人每次出門,就騎著他。他還發現當年的師兄弟都是仙鶴,這才明白原來師父鶴川道人搞的是仙鶴出口生意,自己不過是當成一隻鶴賣到了天宮。他不甘心當坐騎,飛回人間,要求師父收回仙丹,讓他重新做人,師父把仙丹收回後就把他扔到一個累累白骨的山洞裡了。

這個故事解釋了一個殘忍的真相,別以為鶴就是自由自在的,實際上,「子非鶴,安知鶴之樂?」鶴也不甘心當坐騎的。如果有個坐騎勞動者協會,他們也一定會向玉帝抗議,要求八小時工作制,這方面考慮最周到的要屬南極仙翁了,他有一隻鶴當坐騎,另外還養了一隻鹿,兩種坐騎輪流使用,充分考慮了他們的休息時間,都不騎的時候,就讓他們看家護院。《白蛇傳》上白娘子和小青盜仙草的時候,就是他們倆攔阻的。

後來南極仙翁的這隻鹿在《西遊記》里還跑到比丘國吞食了千百個小孩心肝,跟孫悟空大戰一場,將要被剿滅時,被南極仙翁趕來領了回去,做了這麼大惡,沒收到任何懲處,只因為這鹿跟鶴一樣都是神仙最愛的坐騎——是陸地上神仙選用坐騎的代表。

呦呦鹿鳴

《山海經》上說馬成之山有一種叫天馬的動物,長得像條白狗卻是黑頭,看見人就飛,郭璞註解說這種動物還長著一對翅膀,這不就是一條會飛的狗嗎?為什麼叫做天馬呢?我以為主要是神仙經常把這種動物當馬騎,神仙們騎著來往人間,從天而降,所以大家為這種動物取名為天馬。

但是神仙們老是騎個狗太不好看了,後來神仙們發現只要自己賦予動物法力,沒有翅膀的傢伙也可以飛行,於是神仙們就開始訓練真的馬匹,這應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間想必有不少失敗的產品,如有一種神獸叫「乘黃」,《博物志》上說這種動物長得像個狐狸,騎上它,壽命可以延長到三千歲。我覺得這是神仙在訓練馬這個物種的過程中出現的變異,結果這種動物只是跑得快,還能延長人類的壽命,這兩項技能都是神仙所不需要的,而且吧,這動物的模樣從狗變成狐狸,形象越來越差,所以就放棄了。但對人類來說如獲至寶,稱為神馬,有個成語叫飛黃騰達,這飛黃就是乘黃——人們就想像自己騎上這種天馬飛越直上。

經過艱苦卓絕的實驗神仙們終於培養出了天馬,就是能在天上飛的馬,玉皇大帝非常高興,專門設立了御馬監,作為天宮坐騎的一種。但是馬這種交通工具太普通了,而神仙們都愛標新立異,所以這種在人間流行的代步工具在仙界使用得較少。各種筆記故事裡,騎馬的神仙少之又少,《封神演義》倒有幾個神仙騎乘,但本領都不太出彩,如玉清道人的坐騎就是一匹天馬,能夠騰空飛行,羅宣的赤煙駒能放煙火,這在冷兵器時代可是難得,但也沒啥了不起的,在李靖的黃金寶塔面前不堪一擊。

姜子牙的坐騎本來是青鬃馬,大概就是看到了騎這種平凡的東西沒多大出息,元始天尊才將自己的坐騎四不像送給了姜子牙,讓姜子牙如虎添翼——其實如虎添翼這個成語本身就是形容一種坐騎:虎。

黑虎,《中國民間信仰·卷9》

趙公明的坐騎就是一隻黑虎,《封神演義》上說他出山參加十絕陣,走到半路,遇見一隻猛虎,書中詳細描寫了他收服老虎的過程,「將二指伏虎在地,用絲絛套住虎項,跨在虎背上,把虎頭一拍,用符一道,畫在虎項上;那虎四足就起風雲,霎時間來到成湯營轅門。」一隻平凡的老虎,經他一道符咒賦予法力立刻就能騰雲駕霧,這不就是飛虎嗎?這個騎起來可比馬威風多了。

黑虎,《中國民間信仰·卷11》

趙公明騎的是一隻黑虎,姜子牙的師弟申公豹名字叫豹卻騎著一隻白虎,倒是金光聖母騎著一隻五點斑豹駒,來自九龍島的高友乾也騎著一隻花斑豹。有趣的是,申公豹不騎豹子,黃飛虎也不乘老虎,他騎的是一頭五彩神牛。黃飛虎就騎著這頭牛帶著家將連闖五關投奔姜尚,堪比關二爺的赤兔馬了。

黃飛虎這牛叫五彩神牛,身上想必色彩燦爛,十分耀眼,跟老子的坐騎青牛比起來未免太過招搖了,這說明本事越大,坐騎也就越低調。我們前面說老子曾經騎著他的驢——白衛公來見唐明皇,為什麼老子要騎驢呢,我覺得就是因為老子發現自己的牛太有名了,成了自己形象的象徵,於是就要不時換換坐騎。但他沒有想到,他身為道家第一人,一舉一動都為萬世師,你騎驢,各路神仙也紛紛騎驢,其中最著名的要屬張果老,這老頭的驢可以說是出神入化,能夠從二維到三維的隨意轉換,據說平常薄如紙張,就疊起來放在懷裡,用的時候拿出來用水一噴就變成了一頭驢——從科幻小說《三體》的角度來看,他有一塊二向箔,而且還是可逆的。

老子還騎過羊,因此各路神仙也都紛紛跟風,老子騎的是青羊。《搜神記》上說介琰的師傅叫白羊宮,想必騎乘的是白羊。一度騎羊成了神仙的代名詞,李白就有詩云:「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他夢想著遇見騎羊的神仙,手牽著手白日飛升。甚至騎羊神仙比騎鶴的神仙都還厲害,騎鶴的還只是創立了黃鶴樓這一個景點,但騎羊的神仙卻創造了一座大城市:羊城廣州——據說就是因為五個騎羊的神仙來到這裡而得名。

但有趣的是,老子還騎白馬給唐高祖傳過話呢,神仙們學這一點的卻非常少,看來馬真的不受神仙們喜歡,這也說明為什麼孫悟空當弼馬溫沒前途,神仙們對這種坐騎根本就不感冒,你這個工作壓根就不會受到重視。

孫悟空要想有前途,最好能調到「控鶴監」,我們前面說了神仙對鶴是多麼喜歡,不過這個地方已經有人了,武則天當年就安排她的兩個面首張昌宗、張易之主管這個地方,那可是紅極一時。不過尚未聽說「御鹿監」,能到此擔任個「弼鹿溫」一定比「弼馬溫」有前途。因為神仙實在太愛鹿了。

這一點從元始天尊送給姜子牙的坐騎就可以看出來,這四不像就是麋鹿啊,而且不光正面人物喜歡鹿,反面人物也喜歡。《封神演義》中妲己讓紂王修建高台以吸引神仙,這台就取名為鹿台,這麼高的檯子之所以要以鹿命名,就是因為神仙喜歡鹿。不過神仙對鹿最早的利用方式是吃,《搜神記》上管輅為給顏超續命,讓他準備清酒鹿肉請南斗神君和北斗神君吃了一頓,延長壽命到九十年。一斤鹿肉換來數十年壽命,這神仙該有多喜歡吃鹿肉。《神仙傳》上說葛玄善於法術,他刺樹取汁,飲用如同美酒,又「取土石草木以下酒,入口皆是鹿脯。」——拿土石草木變什麼不好,卻要變成鹿肉,也可見神仙多麼愛這口。

四不像,《中國民間信仰·卷9》

神仙為什麼愛吃鹿肉呢,因為鹿跟鶴一樣都是長壽的動物。《述異記》上也說了「鹿千年化為蒼,又五百年化為白,又五百年化為玄」——跟鶴差不多,作者真是夠了,難道就不能有點新意嗎?還真有,作者還說了,拿黑鹿做肉乾吃了以後能活兩千年。

鶴雖然也是長壽的,但很少有人吃,吃了就會被罵沒文化,如「焚琴煮鶴」,但吃鹿卻有著悠久的傳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鶴能飛,大家一開始就把它當成交通工具,鹿是不能飛的,你長壽,正好我可以吃了延年益壽。但是大家吃著吃著,忽然發現鹿這動物既然能活好幾千歲,自然也可以帶著它一起修鍊,修成仙后同樣也可以飛,也可以作為交通工具,於是鹿就改變了被吃的命運,成了神仙的座駕。

鹿,《中國民間信仰·卷10》

《封神演義》中騎鹿的神仙比比皆是,例如十絕陣的十位陣主有九位是騎鹿的,可能他們都來自金鰲島,大概這個島上盛產各種鹿吧。另外必須要提的是姜子牙的四不像,它原本是元始天尊的坐騎,書上說得神乎其神,按照我們現在的分類法,這動物叫麋鹿,也是鹿。

有趣的是,不光中國的神仙喜歡把鹿作為交通工具,外國的神仙也喜歡,聖誕老人就是用鹿作為交通工具的。

李白夢想自己拜訪神仙就是「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神仙借給他一頭白鹿供他驅使,後來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說「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這簡直就是把白鹿當成了私家車,而所謂青崖間就是他的車庫。這句詩可以改為「且停寶馬在車庫,出門就開上大路」,真是洒脫自在啊。但是李白萬萬沒有想到,神仙既沒有讓他乘鶴,又沒讓他駕鹿,而是給了他一個別人沒有的坐騎——

騎鯨撈月

神仙不光住在天上,還住在海里。《列子》上說,在大海的最東面,歸墟那個地方有五座山,分別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和蓬萊,這可以算是神仙們的別墅,但這別墅很不穩定,經常隨波逐流,神仙們就奏明天帝,天帝派了十五隻大鰲抬頭頂住五座山,終於這五座山就穩定住了。雖然這五座山遠在歸墟,但是架不住龍伯國的巨人身高腿長,幾步就來到山上,巨人壓根就不把神仙放在眼裡,人家在這裡並不為求仙藥,只為釣巨鰲,釣上來六隻,結果岱輿和員嶠兩座山就漂流到了最北面,最終沉入了大海,神仙們非常惶恐,導致好幾萬的神仙搬家。天帝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氣,對龍伯國的人進行了基因改造,龍伯國的巨人越長越小,到了伏羲神農的時候他們只有十幾丈高了,但從此海上的仙山也就剩下三個了。

後來秦始皇聽說這個事,派徐福到海里尋找,《史記》上說徐福找了幾年沒有找到,對秦始皇說海上有大鯨魚阻攔,秦始皇派了弓箭手去,果然射殺了一條大魚,但徐福還是空手回來,這次他說我見到了神仙,神仙跟我要「人事」——這神仙跟西遊記里的佛祖一個德行,都愛索賄。徐福說我帶的錢不夠,就問神仙想要什麼,神仙說要給我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還有各種技術工人。秦始皇一聽,馬上滿足他。但是如果徐福得到仙藥為什麼要帶回來呢,他自己吃了多好,秦始皇就沒有想過這一點,結果賠了童男童女,還一無所獲。從此徐福一去不復返。

後來的李白就非常羨慕徐福,他的夢想就是去這個地方找神仙,他在詩里跟著徐福一起出門,一起戰長鯨:「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自然,他在詩里無數次降服了鯨魚:「手中電曳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司馬將軍歌》)在二次元的世界裡,鯨魚是他的手下敗將,當李白還活著的時候,杜甫給他一個託病棄官的朋友寫詩就說:「若逢李白騎鯨魚,道甫問信今何如。」(《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李白在好朋友的想像里就騎著鯨魚遨遊滄海了。

當李白死去,人們就為他腦補了一個畫面,李白在採石江邊豪飲,見得水中月美,跳下水去撈月,沉溺江中,早被他打得服服帖帖的鯨魚游過來,馱上他,遠遊滄海。梅堯臣的詩里所寫「採石月下聞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暴落飢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採石月下贈杜甫》)李白騎著鯨魚上天而去了,這鯨魚是上天來接李白的一個交通工具。從此李白開創了一個新的交通工具:鯨魚。這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很符合詩仙狂放的性格。

李白騎鯨雖然是首創,但在《春秋》的時候人們就注意到了鯨魚的交通工具潛質,宋玉在《對問》里說「夫鳥則有鳳,魚則有鯨。鯨魚朝發崑崙之虛,暴鰭於碣石,夕宿於孟諸。」把鯨魚等同於鳳凰,速度奇快,早上從西邊崑崙出發,晚上就到了河南的孟諸。既然鳳凰能作為交通工具,鯨魚為什麼就不能呢?

青鳥,《中國民間信仰·卷9》

李白騎上鯨魚在海里遨遊,我猜想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釣桿釣魚,釣什麼魚呢?鰲魚。這個可是李白一生的夢想,《唐語林》上說他去拜訪宰相,自稱就是海上釣鰲客,宰相驚問:「你怎麼釣?」李白說:「用彩虹為絲,以明月為鉤,以天下無義氣大丈夫為餌。」李白這是把自己比作龍伯國的巨人了。

但這鰲到底是什麼呢?當年龍伯國的巨人之所以用來釣鰲魚,《列子》上說是為了「灼其骨以數焉」——燒骨頭算卦,《列子》里還說了,「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女媧當年補天除了煉五色石,還用到了鰲,斬斷鰲腿撐天,這魚還有腿,兩個特徵結合起來,這不就是烏龜嗎,不同的是,這是大烏龜,很大很大的烏龜。

烏龜,《中國民間信仰·卷12》

從這些用處來看,烏龜在神仙界的地位非常重要,他馱著三座仙山,撐住青天,可以說幾乎支撐著整個神仙的家園,它是神仙們的共同坐騎,所以別看烏龜蠢然一物,神仙們對它非常尊敬。《禮記》上把麟鳳龜龍稱為四靈,它以凡間動物的身份躋身在神獸中間,就是一個明證。有些神仙就選擇烏龜來當坐騎,《洞冥記》上說漢朝有個叫黃安的就乘坐烏龜,他坐的這隻烏龜有三尺大,龜背平整。他說這隻烏龜是當年伏羲造網撈上來的,送了給我。這烏龜二千年一出頭,我已經看見他露過五次頭了。言外之意烏龜活得長,他比烏龜活得更長,從漢朝到現在又有兩千年了,這隻烏龜想必又要露頭了。

烏龜走得那麼慢,怎樣當坐騎呢?曹操有一句詩:「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將神龜和騰蛇並舉,其實不光騰蛇會乘霧,神龜也會。《初學記》上引過一個故事,有個叫謝糜的人出門,半道上突然遇見了大霧,霧氣中就見有個人騎著一隻烏龜在走,謝糜知道遇見了神仙,就想拜師。神仙說一句「你沒有仙骨」就走了。顯然這大霧是烏龜製造出來的,製造出來的目的就是在霧氣中飛行。我們常把騰雲駕霧並說,可見能駕霧就必然能騰雲了——烏龜也是能飛行的。

其實烏龜能飛不是它最主要的本領,因為如果神仙尋找能飛的坐騎,多了去了,完全不用這種形象醜陋的動物。烏龜最大的用處是在水裡也可以通行,畢竟空中的鶴、地上的鹿都不能在水裡行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神仙的活動範圍——從這方面來說,龍還真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因為它可以海陸空航行,在海里也是百鱗之長。但是神仙們自然不滿足這種單一的交通工具,他們紛紛尋找新的方式,例如牛魔王的坐騎就有避水的功能,號為避水金睛獸,下到海里飲宴毫無阻攔。但是金睛獸不是凡間之物,不能大面積推廣,所以大家就開始利用烏龜。

但是李白為什麼騎鯨魚不騎烏龜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烏龜形象太差,神仙們騎著完全沒有那種瀟洒氣質,特別是後來烏龜的名聲也越來越差,什麼龜奴,什麼綠帽子都跟它有關,完全沒有了神獸的范兒。鰲魚這種動物在大家的想像里就逐漸脫離了烏龜形象,變成了龍頭魚身的樣子,《萬曆野獲編》還說他是龍的九子之一,攀了上層關係。

魚,《中國民間信仰·卷6》

《封神演義》上的烏雲仙就是一隻這樣的鰲魚,有個很拽的名字叫「金須鰲魚」。鬍子是金色的鰲魚,這隻鰲魚在書里完全沒有烏龜的樣子,書里說它被准提道人用六根清凈竹收服,被收服的時候顯出原形「搖頭剪尾」——這不就是魚的樣子嗎?水火童子最後騎上它,帶它去了西方八德池中,從此金蓮為伴任逍遙。

《封神演義》里說准提道人來自西方,其實就是西方准提菩薩的化身,據我猜測,准提菩薩後來將這條鰲魚送給了觀音菩薩,後來這條魚又偷偷下界來到人間通天河,成為靈感大王,在《西遊記》里掀起一陣波瀾。觀音菩薩知道它最害怕的是竹子,所以顧不上梳妝編了只竹籃,把它收了。有意思的是唐僧師徒最後要過河,有隻老烏龜主動承擔運載任務,這隻老烏龜說通天河本來是它的地盤,被靈感大王搶佔了,烏龜這時候戰鬥力完全為零了,這隻烏龜還托唐僧問佛祖什麼時候能去掉背後的殼——它連算卦的本領也沒有了,只能當一個傻乎乎的交通工具,最後也沒當好,把唐僧師徒都給掀到了河裡——沖這個大家也不會再選擇它當坐騎,既然鰲魚都成了魚,神仙們把目光投向了魚。

首先對魚坐騎化利用的當然是水裡的原住民:魚人家族。不要以為這種生物只生活在西方人的想像里,咱們老祖先也多次提到了這種魚。晉朝的崔豹在《古今注》就說:「水裡有一種生物,長得像人,取名為水君或者魚伯,出門的時候乘坐馬,很多魚在前開路,人和馬都長滿鱗甲,如同大鯉魚,不過人魚耳目鼻子俱全。」——這不就是水裡的人魚家族嗎?他們已經開始對魚進行馴化,改造為坐騎了。到了清朝的時候,大家觀察得更仔細了,屈大均在《廣州新語》就說:「有海怪被發紅面,乘魚而往來。乘魚者亦魚也,謂之人魚。人魚雄者為海和尚,雌者為海女。」不但直接提出了人魚概念,而且雄性取名為海和尚,雌性取名為海女,他們出門就騎魚當馬。

不過這種人魚跟人類一樣,都不過是凡間生物的一種,神仙們當然不能隨便拉來一條魚就乘坐,那樣滑不溜秋的實在不方便,他們要對魚進行基因改造,他們最初的方式就是「領魚上岸」,將魚改造成陸地上動物的模樣,使他們成為水陸兩棲動物。《博物志》提到過一種牛魚,也就是長得像牛一樣的魚;《臨海異物志》上說有種鹿魚,《嶺表錄異》上也提到了這種魚,說這種魚在大海中的一個洲里,跳出來就變成了鹿,還說有人撿到一隻,頭已經變成了鹿,但尾巴還是魚,還說這種魚腥得沒法吃——廢話,神仙們對魚改造是為了騎乘,不是為了讓你吃。

這種改造想必失敗了,神仙們轉換了思路,能否將魚游泳的本領提煉出來,直接賦予到神仙的身上呢。《抱朴子》提到了一種丹魚,就有這個功能。這種魚游出來身上還能發光,取這種魚的血抹在腳上,就可以實現凌波微步了。這樣做雖然簡單實用,但是畢竟過於兇殘,如果這種方法流行開來,那魚很快就會滅絕的,比如丹魚現在就不見了,想必就是被屠戮光了。

魚,《中國民間信仰·卷9》

神仙很快就放棄了這種實驗,他們改用了最簡單的方式,直接騎在魚身上,第一個這麼做的是戰國時候的琴高。《列仙傳》上說琴高是趙國人,他喜歡修道,經常在涿水裡游泳,說是為了捉小龍——可見他一直在尋找一條龍作為坐騎,但是他找了好久沒有找到,有一天他對弟子們說:「你們在岸邊擺好祭品等著我。」說完跳入水裡去了,過了一會,就見琴高騎著一條鯉魚跳出來了,他在岸邊停留一個月,供人瞻仰祭拜,然後他又跳入到水裡去了。注意,他並沒有上天,而是又跳到了河裡,說明他驅魚的本領還沒強大到白日飛升的地步。

那琴高是怎麼上天的呢?我覺得琴高是做了一個長期的投資,他在水裡訓練這條魚,訓練它逆流而上的本領,最後帶他來到龍門。根據《太平廣記》所引的《三秦記》裡面記載,龍門這個地方是大禹當年開鑿的,每年暮春時就有魚逆流而上,從下往上跳,跳上的就能化為龍,每年有七十二個名額。剛登上龍門,就有雲雨相隨,隨後天上降火燒掉尾巴就變成了龍。琴高的這條魚就是這樣變成了龍,然後他就登天了。

這麼說來琴高騎的還不能算是魚,還是龍,而且這種投資很危險,萬一跳不過龍門怎麼辦?所以最保險的辦法還是直接能夠騎魚,訓練魚飛翔的能力,那魚到底能不能飛呢,按照我們「只要法術高,騎啥都能飄」的原理,沒有什麼不可能,魚當然能飛。《三吳記》里有一個故事,有個叫王述的人,在天台山親眼目睹了一條魚的飛行,天台山可是神仙雲集的地方,當年劉晨阮肇就是在這裡撞了仙女桃花運的。這個王述沒這麼幸運,他就看見一個青衣人騎著一條紅鯉魚飛到天上沒入雲中,王述登高遠望,只見大海上風起雲湧,電閃雷鳴,過了一會,這個人騎著魚又回來了。

從他的描述來看,這個人很可能是個負責海上打雷下雨的小神仙,他生活在水裡,所以就用鯉魚當個坐騎,這說明魚不用非得成了龍才能飛。不過我認為這個神仙的坐騎可能是固定的就這一條魚,他還算不上真正的騎魚高手,真正的高手是隨便抓一條魚就能騎的,哪怕這條魚已經死了,哪怕死了磨成脂粉了,都可以騎。

《神仙感遇傳》中有個女神仙就有這樣的本領,這個女神很低調,連名字也沒留下,只因為她嫁給了一個凡人張鎬,所以就稱呼她為張鎬妻。張鎬早年在王屋山隱居,好讀書好喝酒,經常拿著書到山下的一個酒館裡去。遇到女神,張鎬上前搭訕,美女很大方,跟他一起飲酒,當晚分別後,張鎬非常思念對方,第二天還沒亮他就去了酒館,美女已經等在那裡了。美女主動告訴他:「我想嫁給你。」兩人一起回了家,共同生活了十年,張鎬產生了審美疲勞,每天專註於經典著作,對妻子也冷淡了,有時候還吵吵兩句。美女說:「既然如此,你給我一斗鯉魚脂吧。」張鎬為她買了,美女將魚脂倒在井裡,她自己也跟著跳了下去,過了一會,騎著一條魚飛了出來,對張鎬說:「我本來打算過幾年帶你一起升天的,誰知道你這樣,咱們就這樣分手吧。」說完乘魚升天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女休男的事情吧。張鎬被甩後,感覺沒意思就出來當官了,說起這個事情,終身為恨。

這個不知名的女神真是騎魚的絕頂高手,我感覺她是人魚家族修行成仙的,所以對魚的運用才這麼嫻熟。這些人到天上,也會經常懷念他們在水裡的日子。《逸史》里有個故事,有張、陳二位同學,一天晚上竟然做了同一個夢,夢見自己被帶到一個地方,有道士讓他們題寫碑石,題目叫做「蒼龍溪主歐陽某撰太皇真訣」——可見這個主人公是蒼龍河的主管,字寫的篆書,文章中有兩句「昔乘魚車,今履瑞雲」印象最深。過去乘坐魚車,今天腳踏祥雲,這是一種典型的,在交通工具上撫今追昔的態度。

《紙上尋仙記》目錄

求序記

01、一飲瓊漿百感生 神仙是吃出來的

02、可憐寒食瀟瀟雨 做鬼也要想飯轍

03、飽食終日難矣哉 人類的飲食

04、飢餐何必胡虜肉 食物的復仇

05、六銖衣上綉雲輕 神仙著裝愛輕巧

06、穿來寒暖不關膚 群鬼穿衣靠甚遼

07、五銖衣上妖氣濃 妖怪最愛本色裝

08、人類穿衣無小事 服妖出沒請注意

09、寒到君邊衣到無 且說寒衣與寒衣節

10、陽春白雪同掩鼻 神仙的內急問題

11、雪隱逐臭頊天竺 啖屎鬼的成長之路

12、青詞黃溺共氤氳 屎尿的妖邪之用

13、每日更忙須一到 人類的如廁簡史

14、騎龍攀天造天關 神仙的出行方式

15、且放白鹿青崖間神仙對人間動物的利用

16、飛輪迴處無蹤跡 神仙的乘車問題

17、天長路遠魂飛苦 鬼的交通工具

18、黃錢捲風紙馬碎 符咒也要講藝術

後記

上海文藝出版社

題圖:《紙上尋仙記》插圖

撒旦君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爾赫斯 的精彩文章:

《水滸傳》裡面的人物我最喜歡公孫勝
你又是什麼,以色列

TAG:博爾赫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