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案例:3D列印協助切除肝臟腫瘤,術前模擬建奇功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日前藉助3D列印技術,為一名肝臟尾狀葉巨大血管瘤患者成功實施切除手術,該血管瘤重達1公斤。目前患者身體恢復良好,將於近期出院。
今年57歲的高寶珍(化名)6個月前因上腹不適到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患有肝血管瘤。「長期以來肚子一直脹痛,吃了葯也不起作用,到醫院檢查才知道肝臟上長了很大的腫瘤。」高寶珍說。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孫志為介紹,高寶珍肝臟血管瘤位於肝臟尾狀葉,約12厘米大小,與第一肝門、下腔靜脈緊密連接,這種腫瘤很罕見。
「肝臟尾狀葉布滿了各類大血管,實施手術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教授莫一我說,因為手術風險高,肝臟尾狀葉被稱為「肝臟外科的禁區」,以前遇到肝臟尾狀葉腫瘤,基本就放棄手術了。
高寶珍的病情在惡化,因為血管瘤太大,並且在持續生長,壓迫肝臟組織,併發症日益明顯。「必須實施手術。」孫志為說,「科室團隊經過慎重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1:1將患者腫瘤模型列印出來,明確腫瘤位置,反覆模擬之後,於5月10日實施手術,歷時4個小時,終於為高女士精準切除了血管瘤。」
「3D列印最大的好處是為手術提供導航,可以更精確地看到病灶,術前評估更充分、科學,增加手術安全性。」莫一我教授說,3D列印首先需要收集患者CT、核磁共振數據,進行三維重建、結構優化,接著列印模型,最後去支撐,在術前進行模擬切除,規避重要的血管、膽管,最大限度降低出血量、保障肝臟功能。
據了解,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自2016年就開始搭建了3D重建技術平台,連續三年來被雲南省科技廳列為科技惠民項目,截至今年4月,已有近170名患者免費享受了該項技術,每位患者平均節省手術費用約8000元。
孫志為提醒,肝臟血管瘤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如果血管瘤持續長大,會壓迫、破壞毗鄰的肝臟組織及相關結構,因此一般超過10厘米就應切除,如果血管瘤靠近重要的血管、膽管,可考慮儘早切除。
180頁3D列印行業應用白皮書(2018)


※路透社消息:通用汽車也要採用3D列印輕型零件了
※當3D列印遇上太空製造
TAG:3D列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