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誠信:誠以養德,信以立身

誠信:誠以養德,信以立身

誠信是人類社會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規範,是社會存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把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之一,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紐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形成了誠信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而且鑄就了誠信的心理趨向和道德傳統。

內誠於心,外信於人

早在先秦時期,誠信的觀念就已經深入人心並得到充分討論。據《逸周書》記載:「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和友,君臣之間觀其忠惠,鄉黨之間觀其信誠。」此處「信誠」,意同「誠信」。鄰里鄉黨之間的交往,需要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真誠相待,講求信用。《周易》也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君子的修身之道,也離不開「誠信」二字。

誠於中,信於外。在傳統的哲學思辨中,誠與信既是相關的範疇,又有不同的內涵。簡單來說,誠,關注內在自覺,是內聖之道;信,注重外在實踐,是外王之道。誠信作為道德規範,實則合乎內聖外王的哲學理路。

先來看「誠」。《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條目,又反覆論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後心正」,而正心誠意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在這裡,誠是修養方法。

同時,誠又是道德境界。《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儒家認為,人道本於天道,只要努力追求誠的境界,上合天心,進而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孟子也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又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與天地同參,與萬物同體,這正是儒者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

再來看「信」。「信」往往著眼於人際交往中的重諾守信。《尚書》說:「爾無不信,朕不食言。」《詩經》說:「慎爾言也,謂爾不信。」這兩句都是說言而有信,取信於人。

孔子教授學生,有「文、行、忠、信」四教,要求「與朋友交則信」。《論語》中多次提到關於「信」的教誨,比如「敬事而信」「謹而信」「主忠信」「朋友信之」「信以成之」「信則人任焉」「信則民任焉」等。董仲舒認為:「竭遇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為信也。」他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既是行為規範,又是道德準則,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

不信不立,不誠不行

那麼,何為誠信?古人認為,誠、信二字可以互訓。《說文解字》說:「信,誠也。從人從言。」又說:「誠,信也。從言從成。」《白虎通》也說:「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誠信即是表裡如一,言行如一。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程頤認為:「以實之謂信。」誠信就是要誠實守信,重規則,守契約,言必信,行必果。

《管子》有云:「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信是治國理政的關鍵所在。《呂氏春秋》進一步論述說:「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染色不貞。」誠信缺失的危害極其嚴重,國家動蕩不安,社會秩序混亂,經濟凋敝,人人自危。

孔子也認為,治理政事的要點在於「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去掉兵力和糧食,也不可失去人民的信任,否則國家也就立不起來了。對於個人而言,誠信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又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需要指出的是,誠信要以固執善道、止於至善為依歸,否則就會走向固執己見、是非不分的反面行徑。《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又說:「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又說:「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君子的進德修業之道,就在於擇善固執,死守善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才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荀子也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儒家是一以貫之的。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蒲宏凌),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古文觀止》:閑靜少言,不慕榮華利祿
趣讀丨古人也為房煩惱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