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客觀世界存在嗎?

客觀世界存在嗎?

你從不會質疑自身的存在,正如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任何一個有思想活動的生命體都不會質疑自身存在的真實性。但每當你午夜夢回,驚嘆著夢境的真實時,你是否會發出與莊周同樣的疑問:夢中的世界和現在的世界哪一個才是真實的?

當我們拋開這紛繁的表象,用理性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或許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人類自身感覺器官偶爾會出現違反理性的幻覺。當這些幻覺在一個人的身上頻繁出現的時候,這個人就會出現神志不清,行為異常的現象,我們一般稱這類人叫精神病人。

那如何判斷到底是正常人眼中的世界更加真實,還是一個精神病人眼中的世界更加真實呢?

通過現代生物學的發展我們知道,人的感覺系統會把外部的刺激轉換為電信號,然後通過電信號來刺激我們的大腦,我們大腦的不同部分會把這些電信號轉化為不同形式上的感覺,比如視覺、聽覺、嗅覺等等。大腦就好像是一個中央處理器,它用固定的演算法將傳輸進來的信號進行加工處理,然後輸出一個具有感覺形式的結果。可見,我們的一切感覺都是大腦派生出來的,它們並不是對外部世界的客觀反映。

精神病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區別在於他們大腦運算的方式是不同的,因而在相同的外部刺激下產生了不同的感覺結果,也因此他們感受到了不同的外部世界。

同樣,對於不同的生物體來說,由於具有不同的感覺器官,能夠收集到的外部刺激各不相同,大腦的處理機制也各不一樣,因此,它們腦中所呈現的世界也是形態各異的。

如果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眼中獨特的世界樣式,那到底存不存在一個客觀世界呢?

德國古典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在認識論上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這一問題。在康德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是客觀世界通過人體感覺器官把真實的信息傳遞到了我們的心靈和腦海之中,在經過理性的分析之後,我們就獲得了知識,從而認識了客觀世界。

而康德指出,客觀世界的本質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我們所能獲得的知識取決於我們先天的認知形式。心靈就像一塊圖章,客觀世界就像一張白紙,你所看到的紛繁世界其實就是圖章印在白紙上的樣子。

這樣的理論顯然是令人震驚的,人類從此意識到,認知的形式決定了能夠認知的內容,所有妄圖越過這種先天認知形式的束縛去認識所謂的客觀世界都是徒勞的。

無論你同意與否,這種看上去極度唯心的理論隨著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卻顯得愈加正確。

20世紀物理學上最偉大的發現無疑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相對論幾乎是愛因斯坦以一己之力就打造完成的偉大理論。但量子力學理論的進步就顯得困難得多,20世紀初期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幾乎所有物理學大師都投身於對它的研究,但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夠對這一套理論給出完美的闡釋,難怪愛因斯坦至死也不願意承認量子力學的理論。

量子力學難以被接受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展現出了微觀世界的一種奇妙性質。當科學家們在探討電子到底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波的時候發現,運用不同的觀測手段得到的觀測結果竟然截然相反。哲學中「形式決定內容」這一論斷居然在物理學的實驗中得到了驗證。

客觀世界就像一頭調皮的大象,而人類就如同一位盲人,我們只能通過雙手去感覺大象的樣子。可是每當我們伸出左手,大象就將它的鼻子放在我們的手裡;當我們伸出右手,大象就把它的耳朵放在我們的手裡;當我們伸出雙手,大象就把他的象牙放在我們的手裡。這時,在一旁看笑話的上帝拍一拍我們的肩膀問:「愚蠢的人類啊,大象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們必須承認自身認知能力的局限,這是科技力量所不能彌補的。但我們卻應當去感謝這樣的局限,因為它給了你更多的自由去創造屬於你的世界。

小的時候,我們學習古詩詞,老師每次都要我們總結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我那時還很疑問,明明是描寫景色的詩詞,為什麼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呢?難道就不能單純是對自然景色的客觀描寫嗎?

現在才明白,哪裡有什麼客觀,你自身的情感決定了外部世界的色彩。你開心時,你看別人的微笑都是善意的;你失落時,你看別人的微笑都是嘲諷的。你在看任何一個東西的時候,都是用自己的眼光來解讀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不同人的腦海中也沒有相同的世界。

正如同陽明先生所說的「心外無物」,離開了人心的思考,世界就會消亡。與其說死亡是被世界所拋棄,不如說是死亡拋棄了世界。世界因你而生,忽略你自身的感受去尋求那所謂的客觀世界,既不可能也沒有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岸觀魚 的精彩文章:

TAG:湖岸觀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