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中國化
印度佛教隨文化交流進入我國,為我國傳統文化注入了一股全新血液。
每個國家之文化特點各有不同,其形成原因又有多樣;畢竟是上層建築,也脫不出現實基礎的限制。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疆域遼闊、民族融合、人口眾多的特質,地理方面大面積平原丘陵地區,使得民族交流相對容易且不斷加深。政治方面,秦代以前是封建制,秦漢以後基本實現了君主制,唐代以後至近代則坐穩了所謂的帝國制。這就使得文化會有區別於其他國家地區的存在。
秦以前的中原地區,王各有其國;由於鬥爭導致彼此競爭,爭奪資源、兵力、土地還有人才。這就使得知識分子有了獨立性,教權治權彼此尊重與抗衡,諸子爭鳴不失其生存土壤。而秦漢的統一,外加集中的政治制度,使得文化再無獨立性,爭寵內鬥成為一種性格。(治權挂帥,教化輔佐。)佛法傳播來此,自然就會與原印度的風格不同。
在阿育王時期,印度僧團在第三次經典結集後,分散往世界各地傳播佛法,這是佛教最初與我國結緣。當時正值秦始皇時期,他剛統一了中原,為要服務政治,不許外教入國。沙門室利防等十八人到中國佈道,遭到關押遣返。(《經錄》)
漢代景盧受《浮圖經》,並有使節取回《四十二章經》,一般認為這是佛法正式傳入我國的標誌。三國時期支謙、康僧會等在吳都建業(南京)宏法,譯出《僧祇戒心》戒本,這是漢傳佛教戒律傳承的開端。當時譯經大小並舉,小乘強調禪法,大乘偏重般若,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發展打下思想基礎。
南朝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最為篤信。隋代文、煬二帝亦信佛教,廣建佛寺並置譯場,遍請中外譯師名僧進行翻譯、疏解佛教經典的工作。此時在我國流通的經典還相對孤立,並未成系,完全是印度佛教的延續。
隋唐時期,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積澱,漢傳佛教開始具備創立具有中國特色佛教宗派的條件。中國佛教臻於鼎盛是在唐代,唐太宗在大慈恩寺設譯經院,培養出大批高僧學者。在經典義理方面得到空前發展,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是空前的,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間,出現了通俗的傳播形式。
佛教義學蓬勃發展,促成各宗派建立。道安之慈宗、智者之天台宗、吉藏之三論宗、法藏之華嚴宗、玄奘和窺基之法相宗、道宣之律宗;由北魏曇鸞開創,隋代道綽相繼,唐代善導集成的凈土宗;惠能大宏的禪宗;由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等。此後漢傳佛教基本延續了這些宗派,並有發展。
南宋偏安,除禪、凈兩宗外,其他各宗(義學)日衰。禪宗不立文字,不倚義理,因而在會昌禁佛和五代兵亂時所受影響較小,其後禪院遍布天下。凈土宗強調稱名,簡單易行;南宋以降禪、教僧人又多歸宿凈土,以致後世凈宗大行,綿延相續至今。
我國西藏地區的佛教,在第四密教時期由印度傳入,並與漢地有交流。元代統治者崇尚藏傳佛教,漢語系佛教未見有大事。明萬曆後,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發展了對內融會禪教律等宗學說,對外融通儒釋道三家的風氣,得到上層士大夫的歡迎和一般人民群眾的認可,使佛教更具中國特色。
清初皇室崇奉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有一定的限制政策。康熙時稍好,已經衰微的漢傳佛教又漸趨活躍。雍正主張儒佛道異用而同體,並行不悖,提倡佛教各派融合。他親制《揀魔辨異錄》、《御選語錄》,對近世佛教有重要影響。康雍乾時刊行《龍藏》並編輯《漢滿蒙藏四體合璧大藏全咒》,對佛教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清末民初,楊仁山、歐陽竟無等人創辦刻經處與佛學院,為義學復興奠定堅實基礎。中國近代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梁啟超等,全都受過佛學影響。同時一批名僧,如月霞、諦閑、圓瑛、太虛等也都奮起從事振興佛教的工作,使佛教產生新氣象。
以上是佛教傳入傳承發展的主要脈絡,大概有幾個要點是值得重視的。一、漢藏佛教的宗派產生於我國,是中國佛教對世界佛教的貢獻。二、基礎於百年間的積累,所有漢地宗派完善於隋唐;佛教義學發展在唐代達到頂峰,當然內外鬥爭亦很殘酷。三、其後在宋元明清的數百年間,宗派興衰,趨向融合統一。最初的義學興盛,之後的禪宗天下,至今的唯一凈土。


TAG:佛天慈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