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兒的未來,早已被決定了
被誰決定的?
被你。
更確切地說,是被你的看法。
你如何看待你家孩兒,你家孩兒將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不是危言聳聽。
眾所周知,本磚家一向嚴謹務實,危言聳聽的事情(沒拿錢)是不會幹的。
這事說起來,還是有典故的。
有一個成語,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就是這兒事。
話說,在1960年,哈佛大學有一心理學家,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周年(並沒有),整了一心理學實驗。
實驗是這麼做的,他們在加州的某所平凡的學校里,找了倆平凡的教師,然後塞給他們幾個平凡的學生。
然後,校長對他們說:「組織上已經決定了,本校最好的老師就是你們沒跑了。所以我給你們搜羅了一夥天才學生,你們好好教。但記住啊,此事不宜聲張,千萬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他們其實是天才啊!」
結果呢,由於某些不可抗力的作用,那些其實很平凡的孩子,學習成績真的就比其他人好了。
後來,又過了許多年,心理學家們把那伙孩子揪出來一看,「呦呵,還真的混得比其他人好。」
從某種意義講,
這群隨機挑出來的孩子,就這麼真的成為天才了。
大家都看出來了:這是一個關於欺騙的故事。它教育我們:說謊是沒有好下場的(正好相反)。
1.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校長隨口一說「這伙孩子是天才」,他們就真的成天才了?
因為,那倆老師是在用對待天才的方式對待他們。
他們不自由主地會更多地關注這些孩子,給予他們更多愛護,同時給予他們更多挑戰。
所以,那伙孩子會經歷更多的歷練,也會積累更多的自信。
有了自信後,他們又會主動地尋求更大的挑戰。
結果,他們變得更強、更聰明了,又更加地自信了。
老師一看:「果然沒錯,他們真的是天才。」
這便是所謂的「自證預言」。
而「自證預言」還有一個相反的作用方式:
所有人都覺得孩子笨->於是孩子被忽視、被嘲笑->孩子一緊張,表現更差了->大家一看:果然這孩子很笨->下一輪循環。
眾人的看法,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
而在這些人中,誰的看法最重要?
無疑是家長。
家長和孩子接觸最多,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換言之,如果你覺得你家孩子沒救了,
他就真的沒救了。
2.
當然,我們要在看到,在那個心理學實驗中,那兩位老師還是做了很多工作的。
正是「千萬別讓天才孩兒被咱給耽誤了」的莊重使命感,驅使著他們付出了諸多努力,並盡其所能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要記住:
認可與愛(護),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光是誇誇孩子,並不能讓他們變好。而是應從內心相信他們,並盡最大可能給予他們支持。
相信與愛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切。
===============雞湯部分完============
3.
學者這種生物,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經常會編一些七七八八的東西。莊周就是這方面的鼻祖。
不過呢,「自證預言」也好,「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好,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學術共識。
前面說的那個哈佛大學的實驗,也並不是編出來的。
但是,
「只要你信任孩子孩子就會變好」這種話,的確是沒什麼用的雞湯。
對不起,我標題黨了。
未來這東西,永遠不會被決定。
為了表達心中的愧疚,我決定切隔壁家大黃的腹謝罪。
世上的育兒手段有千萬種,根本沒有一種可以保證你家孩兒成才。
如果你信任了你家孩兒,他卻不斷辜負你的信任,你怎麼辦?
方法一:繼續相信他。
那樣,他就會變本加厲,肆意妄為。而你,錯失了糾正他的最佳時機。
方法二:不再相信他。
於是,你們之間的隔閡加深,你越來越不信任他,他也逐漸自暴自棄。
這種事情,不是一句「信任和認可」就可以解決的。
不客觀地說,許許多多的雞湯式早教理念,不過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孩子的問題已經出現了,這時候扯理念已經沒用了。
你需要的是具體到細節的問題解決方案。換言之,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你是不可能得到中肯的建議的。
===============全文完============
4.
然而,儘管信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儘管信任經常被辜負,
信任比不信任好。
所以,我選擇信任我家孩兒。
有人說,看了這篇文章,不知道中心意思是什麼。
有些事呢,不是那麼容易理解,需要慢慢來。
等磚家的文章看多了,你就會恍然大悟:
這枚磚家的文章,根本沒TMD什麼中心思想。


TAG:育兒降妖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