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日本電影斬獲戛納電影節大獎,中國電影真的就顆粒無收嗎?

日本電影斬獲戛納電影節大獎,中國電影真的就顆粒無收嗎?

?北京時間5月20日凌晨,第71屆戛納電影節落下帷幕,是枝裕和新片《小偷家族》爆冷獲得最佳影片。縱觀今年戛納,來自中、日、韓的導演紛紛祭出最新作品,為世界觀眾貢獻出口碑佳作。令人可喜的是,除去被國際電影節所熟知的電影作者,一批新生代的華語電影創作者正在崛起,而他們也將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帶到了戛納這個世界最高規格的電影平台上。

作者:柳鶯(影評人)

責任編輯:阿爾法醬

圖源網路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海報


亞洲電影在戛納嶄露頭角

平心而論,今年是亞洲電影熠熠生輝的一屆戛納,主競賽單元中,除了是枝裕和熟悉的身影外,還有韓國電影大師李滄東八年磨一劍的《燃燒》及戛納老朋友賈樟柯備受期待的《江湖兒女》。《燃燒》創下3.8分戛納場刊歷史記錄,後者則用一則令人唏噓的故事打動了蔚藍海岸的觀眾,導演甚至被法國《世界報》盛讚為「巴爾扎克式的編年史作家」。

華語片還活躍在各個大小單元中——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終於在「一種關注」單元揭開神秘的面紗;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章明則帶著他的《冥王星時刻》在十字大道另一側的導演雙周登場。短片方面則有魏書鈞《延邊少年》和申迪《動物兇猛》分別入圍官方與電影基石競賽,電影基石創投中的唯一一個華語項目則來自陳濤有關高復的劇本《夏日天長》。

《延邊少年》海報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欣喜地發現華語藝術影片與世界電影大潮對話的可能性——對影片有意識的美學追求,電影主題的橫向拓展,及對創作過程本身的思索是這些電影最明顯的特質。


畢贛:新片彰顯了美學追求與維度

在現象級的《路邊野餐》後,畢贛已然成為世界藝術片愛好者最期待的一位青年導演。出生於1989年的他在戛納這座名利場亦屬新人,在匆忙完成影片拷貝後,他馬不停蹄地現身戛納,在大銀幕上營造了一場無比真實的夢境。《地球最後的夜晚》這部備受國內外觀眾期待的華語影片也第一次得以以完整的形態呈現在觀眾面前。

早在公布入圍名單時,戛納總監福茂就描繪這部影片「結合了大衛·林奇與侯孝賢式的風格」。故事說來其實非常簡單,入獄12年的羅紘武在獲得自由身之後,前往凱里尋找他曾經的戀人萬綺文。然而,這場跋涉卻絕非尋根如此簡單。現實、夢境、記憶交織在一起,途中兜兜轉轉遇到的各色人等,也以彼此產生著微妙的聯繫。和前作《路邊野餐》相比,《地球最後的夜晚》用精緻的布景,調度複雜的鏡頭營造了獨特的影像,營造著夢幻般氛圍。影片中有一個長達1個小時的3D長鏡頭,電影開場前工作人員發放3D眼鏡更是讓不少戛納電影記者大感好奇。

《地球最後的夜晚》海報

《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確彰顯了畢贛超越其年紀的美學追求,讓人佩服導演的巧思與野心。當然,其複雜的文本也有諸多讓人費解存疑之處,初觀影片的觀眾可能很難從零碎的場景中真正組織起人物關係,主人公之間由記憶、幻想以及詩意交織而成的深厚感情也往往顯得晦澀難懂。但拋開技術上的大跨步不說,這個看起來有些虛無縹緲的故事內核充滿著對故鄉和時空概念的大膽開拓,讓人想到塔可夫斯基和其他歐洲大師的創作。而盪麥這個虛構而夢幻的空間在3D長鏡頭的加持下,又生長出了更多新鮮的維度。年輕的畢贛通過影像致敬的方式,和源遠流長的歐洲藝術片傳統進行著隔空對話。


賈樟柯:回顧過往,進行延續與突破

和新人導演不同,作為三大電影節常客,賈樟柯的作品早已被觀眾所熟悉,而在《江湖兒女》中,他試圖對自己的導演生涯進行一次回顧。「江湖」並不是一個容易理解的詞,特別是當它需要被轉譯為其他語言,便鮮有人能理解其中的微妙含義。《江湖兒女》中,在底層群像中兜兜轉轉的賈樟柯,試圖用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解構江湖中複雜而微妙的人情世故,呈現歷經流年後,那份仍舊無法擺脫的宿命感。《任逍遙》中的舞廳和《三峽好人》中的飛碟影影綽綽地在這部野心之作中現身,將觀眾帶回曾經的山西。黑幫片元素的融入,也讓影片的節奏加快,變得更具觀賞性。

《江湖兒女》海報

電影延續了前作《山河故人》中的大時間跨度的做法,通過三段式的結構,將黑道老大斌哥和他的女人巧巧的生命軌跡,進行了細緻而具有爆發力的呈現。在十八年的時間中,他們相愛、分離、重聚,因愛與義被捲入是非的旋渦,在江湖上,如同浮萍般漂流、停駐。用賈樟柯自己的話來說,他過去致力於拍攝群像式的中國當代社會圖景。創作《江湖兒女》劇本時,他更像將著力點集中在一個女人身上,透過她的視角,將中國二十年間發展的變遷一一呈現。賈樟柯在《江湖兒女》中所做的嘗試可被視為自我延續,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突破。影片在呈現方式上和今年主競賽講述1950年代波蘭音樂家愛情故事的《冷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華語片逐漸突破認知,體現自我風格

《江湖兒女》中對於愛人的尋找,也和《冥王星時刻》中的曲折漫長的公路之旅產生某種奇妙的聯繫。《冥王星時刻》是章明蟄伏多年後的最新長片,這也是今年50周年的戛納導演雙周單元選擇的唯一一部華語作品。導演雙周主席愛德華·溫托普就點評其充滿「對電影創作與社會的反思,其中夾雜著洪尚秀式機靈的幽默感。」影片繼承了導演自《巫山雲雨》延續至今的對美學的探討精神,對電影藝術手法的拓寬,而非單純地緊貼現實地批判或消費政治話題。本片講述了一行想拍攝一部電影的男女,面對情感慾望時的種種困境。影片的靈感緣起於章明十年前在西南深山採風的經歷。這部影片延續了導演過往冷峻、隱忍、詩意的現實主義。《冥王星時刻》在戛納的現身,既填補了華語電影在導演雙周單元多年的空白,也是對官方單元的兩部華語片極好的補充,希望能夠就此擴充國外影迷對於華語電影的認知和想像力。

《冥王星時刻》海報

如果說早些年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的華語片多以「賣慘」、「晦澀」的現實主義風格示人,那麼畢贛對電影時空雄心勃勃的「徵用」,賈樟柯在《江湖兒女》中完成的風格化嘗試,章明具有高度自覺的創作,都彰顯了他們試圖擺脫苦情窠臼,創造更多元藝術電影主題與風格的努力,將更多的敘事精力放置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影像語言的精細化之上。

當然,這一創作思路的改變,也必然與中國電影圈充足的資金有關、對於賈樟柯和畢贛這些已經在國際上有所斬獲的導演來說,高額製片費的保駕護航,能夠讓他們花更多的心思在美學層面的打磨上。得益於此的華語藝術片也在某種程度上與「低成本」、「地下」等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拉開了距離,這也間接影響海外電影節對華語文藝片的挑選思路——當更多更為風格化的作品出爐,呈現在國際觀眾面前,也許所謂的「西方視角」能夠逐漸隨著日益豐沛的創作而逐漸消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Fun娛樂 的精彩文章:

郭柯:《二十二》之後,還拍紀錄片
愛狗人士今年必看電影

TAG:新京報Fun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