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繪雅事古瓷留清風
清代豆青釉青花人物花卉紋方瓶:高42厘米,肩寬14厘米。瓶身四面長腹上寬下窄,上部相對兩片各有一隻輔首銜環耳。
記者 牛珍濤
5月13日上午,晚報鑒寶活動按時在河北古玩城舉行,當日送鑒藏品,類別豐富,花樣繁多,在場專家一一對每件藏品進行了認真鑒定和詳細點評。當日,最吸引大家的是一對豆青釉青花人物花卉紋方瓶。
經測量,這對方瓶高42厘米,肩寬14厘米。胎體厚重,豆青釉厚而亮,青花發色深沉。
據在場鑒定專家李昆堂、楊文志介紹,方瓶是瓷器瓶式之一。清代方瓶從康熙時期景德鎮窯就有燒制,之後各朝較為多見,不過與康熙時期著名的天圓地方瓶不同,上口不是圓形,而是與方形瓶身一致的四方撇口。頸部呈弧形下延與瓶身相接成為四方直筒形瓶身。瓶身四面長腹上寬下窄,上部相對兩片各有一隻輔首銜環耳,方形底足無釉,凹底施釉。這種方瓶道光時期多繪有青花,其中150件(高約40厘米)的居多。到晚清民國時期300件(高約60厘米)的方瓶較多,而且大都繪畫粉彩或淺絳彩紋飾,山水人物花卉和書法大放異彩。因為瓶身平且面積大,任由文人雅士、瓷畫家揮灑,因而產生了一批讓當今收藏家趨之若鶩的作品。
經過多位專家認真鑒定,確定這對方瓶是清代道光時期由景德鎮窯燒制,李昆堂介紹說,這對方瓶的青花主題紋飾是人物,以歷史人物為題材。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喜歡這種題材。最常用的有四愛圖(其實不止「四愛」),指的是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俞伯牙愛琴、周茂叔愛蓮、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等;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唐代的飲中八仙;眾多的歷史典故如司馬光砸缸、昭君出塞、太白醉酒等等。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在瓷器紋飾中多有表現,不僅滿足了人們精神上的文化需求,還是祖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深遠的影響。方瓶頸部畫有博古圖、荷梅花卉圖。這些都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伴隨著瓷器而流芳百世。
方瓶在製作工藝上較圓瓶費工費時且工藝要求高。方瓶制胎不像圓瓶那樣靠胎料旋轉手工牽拉,而是先製成薄厚均勻的坯片,一片一片粘結成方筒,一隻方瓶至少需要近十件坯片才能粘結成型,如果坯片薄厚或密度不勻,入窯焙燒則會出現塌胎變形,影響質量。
李昆堂和楊文志表示,這對方瓶在民間流傳至今已有180多年,雖然是一件民間普通的觀賞器,但身有傷痕的滄桑告訴我們,歷史文化遺存無價,收藏它,鑒賞它,保護它,是藏友的責任。


※藝蓮公園,向梵高致敬
※男子在郊外河裡釣到奇怪的魚,身上沒有魚鱗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