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喝酒之後頭疼、臉紅、口乾,原來是這些原因

喝酒之後頭疼、臉紅、口乾,原來是這些原因

很多人都有過喝酒頭疼、臉紅等情況,也就是俗稱的「上頭」、「上臉」,部分人認為,喝酒臉紅是酒量好的表現,而喝酒上頭則是因為酒的質量差,那麼事實真相是不是這樣呢?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就已經提過,酒裡面含有很多種醛、酯、酸、醇等物質,這些物質構成了白酒香氣的主要成分,同時使得酒體豐滿醇厚,正是因為酒裡面的這些物質比例不同,酒才會有濃、醬、清、米等香型的區別,才會有了醇甜、回甘、悠雅、細膩等各具特色的形容詞。

白酒里的這些物質使得酒更具有風味,但是這些物質並不是對人體完全無害的。

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是白酒香氣的三大主體成分,這三種物質都具有微毒性,對人體有一定的刺激,眼睛或皮膚直接接觸液體會被灼傷。

這和喝酒上頭有什麼關聯呢?

喝酒上頭,是指有的人在飲酒之後身體產生頭痛、面紅耳赤、頭暈心跳、噁心嘔吐等現象,喝酒上頭非常令人難受,嚴重影響喝酒體驗。

喝酒頭暈、頭痛、臉紅,一般是由於身體里的乙醇轉化為乙醛之後,並沒有被及時分解成對人體無害的乙酸,而是在身體中聚集。乙醛隨著血液循環,從而影響大腦、心臟等人體器官,會造成頭暈頭痛、胸悶氣短等狀況。

乙醛在體內堆積,還會導致皮膚粘膜血管擴張,從而造成臉紅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上臉"。乙醛還會導致心悸、血壓下降、視聽幻覺等。

乙醛分解的能力取決於人體內乙醛脫氫酶(簡稱ALDH)的多寡,遺憾的是,亞裔黃種人體內這種酶普遍缺失,因此上臉現象幾乎都是發生在黃色人種身上。這其實也是身體機能進化的一種體現:喝酒上臉,預示著體內乙醛含量已經超標,不能再攝入酒精了。

喝酒上頭的另一罪魁禍首是白酒里含有的各種雜醇油。

雜醇油是穀類作物經發酵製取乙醇及啤酒時,產生的主要副產物,包括正丙醇、異丁醇、異戊醇、活性戊醇、苯乙醇等。這些物質同樣具有微量毒性。

如果酒裡面這些雜醇含量過高,一方面會影響酒的口感、風味,另一方面還更容易導致上頭。酒裡面雜醇含量多少是評價酒品質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

白酒里雜醇評級的標準

另外,如果白酒發酵時候的原料有發霉或者不衛生的狀況,會產生各種有毒的病理性細菌,這些細菌也會導致喝酒上頭、斷片等。不過因為酒精本身就具有殺菌作用,因為這個原因上頭的概率是最小的。

這年頭喝點酒,並不是保證是糧食酒、大廠釀造就完全無害的,酒裡面還有太多未知的物質,這些物質會和人體發生哪些難以預料的反應我們不清楚。所以今天還是要一如既往的建議大家:

喝點好酒,少喝點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痴心釀酒人 的精彩文章:

美國晶元制裁,茅台躺槍,終於坐不住開始反擊了
喝過五糧液,但你喝過六糧液、七糧液乃至十糧液嗎

TAG:痴心釀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