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利涉大川 壯美雄奇騰龍洞

利涉大川 壯美雄奇騰龍洞

在2005年10月刊評選「選美中國」的專輯中,鄂西南利川市的騰龍洞以其「震撼」之姿奪得"中國最美六大旅遊洞穴」一席。評委專家林鈞樞認為,騰龍洞規模宏大,在世界旅遊洞穴中也不多見,氣勢磅礴、水聲如雷,完全可與世界自然遺產斯洛文利亞的Skocjan洞媲美。

騰龍洞屬大巴山與武陵源交匯部,地處清江的發源地,距利川市城區6.8km,屬中國目前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級洞穴之一。騰龍洞洞穴公園總面積69平方公里,其西南起於騰龍洞洞口,與明岩峽峽谷景區相連;西北抵於黑洞洞口,與雪照河峽谷景區相通,總體上呈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展布,是一個沿清江河谷延伸的狹長景區。區內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騰龍洞是世界最大單體溶洞,洞口高74米、寬64米,洞內最高處235米,洞穴面積200多萬平方米。洞中有5座山峰、10個大廳,地下瀑布10餘處。騰龍洞體量巨大,雄偉壯觀。從洞口向里望,只覺深不可測,人不敢貿然而入;據中國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張壽越教授介紹,在2006年,騰龍洞風景區邀請某軍區直升飛機,抵達騰龍洞,準備飛入洞中,但由於洞口風向複雜,未能入洞。由此可以想像,騰龍洞洞口確實巨大。

從洞內向外看,只覺得天空與河流都變得狹小。洞口對面有山,山形與洞口相似,當地百姓相傳:古時此山與騰龍洞連為一體,阻塞了江水的去路。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八仙之一張果老運用法力,才將山搬移到對面。

騰龍洞中,水洞與旱洞相連,主洞支洞互通。洞內終年恆溫14-18℃,空氣充足流暢。旱洞全長59.8公里,為亞洲第一大旱洞。水洞則吸盡了清江水,更形成寬50多米,落差30餘米高的瀑布,清江水至此變成長16.8公里的地下暗流。而清江水從水洞而入,潛流穿山,從黑洞重新流出地表。水洞、旱洞層層疊疊,在地下穿通崇山峻岭,形成一個自成體系的地下大千世界。

一步一步揭開面紗

騰龍洞古名干洞、硝洞。清光緒《利川縣誌》記載:「干洞有硝」。

光緒十年(1884年),「有采硝者十餘人,秉燭而入數十里,懼而返」。洞中情況除從洞口至圓堂關一段,古代硝客稍有了解外,一直以來,騰龍洞傳說百出,在人們的心目中,它一直是一個巨大而神秘的龐然大物。直到1985年,華中理工大學古建系教授張良皋那篇《利川落水洞應該奪得世界名次》的文章發表後,一石擊起千層浪,很快便在利川掀起了一個探測騰龍洞的熱潮。

從1985至1986年,經過艱難的探測,科考人員逐步揭開了騰龍洞神秘的面紗。到1988年,又有25名中外洞穴專家對騰龍洞進行歷時32天實地考察論證,經過測量並與中國及世界其他地區大洞穴的數據比較發現,騰龍洞洞口至4000米洞道的面積23萬平方米,容積1575萬立方米,是發現並有相應數據公布的洞穴中,單位面積或者單位長度內世界上最大的洞穴通道。

此後對騰龍洞及其外圍地區的岩溶地質及洞穴旅遊資源的綜合勘查與探險,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探測結果最終表明,騰龍洞總長度達到59.8公里,比1988年測得的52.8公里又延長了7公里,經初步計算,騰龍洞洞穴容積接近4000萬立方米。

成因之謎

進一步的科學考察論證,推導了騰龍洞群的成因:是強大的清江河水塑造了騰龍洞群,洞群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地質變化塌陷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海拔1140-1150米之間,然後繼續塌陷至1100米,即現在干洞入口的水平高度,那時,干洞是清江暗流通道。第二階段,由妖霧山的大型岩崩引起,致使清江伏流廊道朝北改向,清江河道由1100米下降至1060米,即今天清江河床的高度。第三階段塌陷發生在今暗流所處水面,河道標高140米,暗流河道的變更至今尚未停止。

根據地質學家們的研究,在距今約兩億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我國地形還是東部高西部低,整個重慶和利川一帶都是浩瀚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白堊紀末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使長江上游地區劇烈上升,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形成,上升的雲貴高原及青藏高原堵塞了四川盆地積水的西南出口,「巴湖」在彙集了盆地諸水後,而掉頭向地勢較低的東部流去,波濤洶湧切割開經盆地東南邊緣齊岳山、巫山及黃陵背斜,古長江與東部古長江經由三峽一脈貫通,形成了今天這樣萬里長江東流去的壯觀景色。

長江全程圖

長江三峽未形成前,長江有可能從利川繞道而過。

在騰龍洞洞壁兩邊,均發現有長年巨量伏流沖蝕的水蝕波紋線痕迹,在洞壁20-50米高程,存在明顯的長期流水沖蝕痕迹,在20多米高的明顯水蝕線上數米,能看到一條沖蝕程度略輕的水蝕線,那應該是洪水期的過水蝕面,因而水蝕痕迹要輕。證明騰龍洞遠古的確是過水溶洞。如果騰龍洞完全過水的話,它一般在100米高以上,通過枯水季節整條長江的流量是不成問題的,因為它還有眾多支洞套洞可以分流。

水蝕波紋線

多方面研究激發無窮想像

就洞穴的廊道空間規模而言,與我國和世界上最著名的洞穴相比,利川騰龍洞在國內和世界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首先,在洞道的規模,特別是水平洞穴廊道的規模上雄居世界最大洞穴之列,僅就騰龍洞干洞來說,就有長達10km以上巨大洞穴廊道。我國現今已進入國家地質公園系列的與洞穴有關的國家地質公園中,它們雖各有特點,但從洞穴通道規模看,皆遠不及利川騰龍洞。還有世界上蔚為壯觀的河流落水洞和極為罕見的穿洞群,它們共同構成這一世界級地質旅遊資源的壯觀景象。

騰龍洞的巨大廊道,又為確定地殼變動速率和岩溶水系統變化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最好的研究基地。本區地表地下構成的完整的岩溶地貌—水文系統,是研究大型洞穴的形成機理、河流及伏流發育演化史的天然實驗室。

騰龍洞內至今仍有近一半的支洞未被發現。「正是有了騰龍洞這樣奇特的伏流岩洞,八百里清江才能夠毫無屏障地順流直下,孕育出了今天璀璨奪目的巴蜀文化。」鄢志武教授認為:「研究騰龍洞的地質構造、形成,實質上就是在研究整個清江岩溶的發育演化歷史」。(引自《長江商報》)

清江伏流

騰龍洞支洞及清江源地區發現大量的第四紀中更新世的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教授鑒定,主要化石物種為大熊貓、東方劍齒象、蘇門羚,另外還有熊科、鹿科、牛科等動物化石,初步研究確定其地質年代至少在20萬年前。這些化石,特別是第四紀靈長類動物化石在本區的首次發現,為我們進一步尋找古人類化石,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

城市之美

發現 · 行走 · 認識

演繹中國新的城市故事

(掃碼進入微店購買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景傳播 的精彩文章:

2018年5月刊:在破與立中前進
不一樣的香港 離島風情

TAG:全景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