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札記 老白茶
中國茶詩中,最享盛名的估計是唐代盧仝的《七碗歌》了。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愛茶之人幾乎都是耳熟能詳。可很少有人知道,《七碗歌》本是昵稱,此詩的大名叫做《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孟諫議,在作者盧仝的好友。在外當官,特意搞了些好茶給自己的哥們。盧仝收到茶後非常高興,這才走筆作詩以示感謝。
孟諫議送的什麼茶,如今以不得而知。但題目中透露出重要的信息,盧仝收到的是「新茶」。
古人收到新茶,總是特別高興。
除去盧仝,像唐代白居易《蕭員外寄新蜀茶》、《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宋代余靖《和伯恭自造新茶》、曾鞏《嘗新茶》、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等詩,都曾以「新茶」為題。
以新為貴,是古時的茶葉審美觀。
喜新厭舊,是古時的茶人價值觀。
但現如今,茶界風氣大變。
喜新厭舊的「不良觀念」遭到唾棄,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受到推崇。
老普洱,老烏龍,老紅茶,甚至老綠茶,在市場上都格外被尊重與推崇。而近二年最為火熱的品種,那還要數老白茶了。
老白茶,準確的講應為「年份白茶」。也就是經過一定倉儲年份積累的白茶。
但愛茶人覺得這麼叫太見外,都喜歡親切的稱其為「老白」。要是不明就裡的人聽了,還以為叫鄰居大哥呢。
有一年品鑒課,我特意拿了一款自存六年的壽眉餅給學生們喝。想讓大家感受一下,年份白茶與新白茶的口感差異。
沖泡之前,突然有位同學指著茶餅的包裝驚呼:楊老師,您拿的茶過期了!
中國茶種類繁多,特性也各有不同。綠茶的保質期,一般就是在12個月左右。茉莉花茶略久,也最好在18個月內飲完。
白茶則不同,可飲新茶,也可品老茶。
如今白茶市場上,流傳著一句「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的話。所謂老白茶,也多是以此為理論依據。
作為一名文獻工作者,我未曾查到此話的具體出處,想必是名不見經傳了。
我多次到閩東訪茶,又常聽產地之人提及此話。那麼,我們不妨就把這句話歸入民諺的範疇吧。
既然是民諺,就要剝絲抽繭的去理解。
首先,切不可認為「一年」、「三年」、「七年」是白茶轉化的關鍵年份。
單位的員工管理中,可能有關鍵年份問題。比如入職三年就可以有什麼樣的待遇,入職七年又能拿到什麼福利。
茶葉存放,不是單位調級。若是生搬硬套這句民諺,那就是刻舟求劍了。
所以這句民諺,應理解為白茶可久存。而且從「茶」到「葯」,從「葯」再到「寶」,可見白茶不僅存的住,而且會越存越好。
但民諺終究是民諺,需要有科學實驗去佐證。
好在隨著市場對老白茶的火熱追捧,茶學界也開始關注到這一課題。很多學者從生物化學的角度去研究,為我們了解老白茶提供了更為科學的視角。
如周瓊瓊,孫威江,葉艷,陳曉在《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一文中指出:
白茶在存放過程中,其主要內含物質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黃酮類等物質都在發生變化。
從而使得年份白茶的香氣、滋味以及保健功效發生了變化。
通過實驗數據可知,白茶中茶多酚、咖啡鹼、氨基酸在前三年的存放中變化並不明顯。
然而當存放超過20年時,這些物質都出現了顯著性減退的現象。唯有黃酮類物質不降反升,比新白茶高出數倍。
而黃酮類物質,主要功能就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總說年份白茶有藥效,恐怕黃酮類物質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要注意,只有經過十數年的存放,白茶中黃酮類物質才會發生顯著變化。所以市場上三五年的白茶,就從藥效角度去宣傳,顯然是欠妥的做法。
內涵物質的變化,要靠實驗室的數據說話。是否真的具有神乎其神的藥效,也不妨交給醫學家去研究。
愛茶人,還是應更關注白茶經年份存儲後,感官及口感的強烈變化。畢竟,這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
年份白茶的變化,首先存在於視覺層面。白茶在存放過程中,干茶色澤由銀白、灰綠的鮮色逐漸變為灰黃、灰褐的沉穩暗色。
有些白茶年份久了,干茶表面還會起一層白霜。遠遠望過去,自帶著一團烏光。
沸水沖泡,湯色也可由新茶的新黃色,逐步向紅褐色靠攏。有時候茶水比例合適,泡出的年份壽眉湯色竟是酒紅色。
年份白茶外觀與湯色的變化,神奇而不神秘。
這主要是白茶中的多酚類物質,在緩慢氧化的過程中逐步氧化為茶黃素、茶紅色、茶褐素。
這些天然色素會與蛋白質等凝結為暗褐的物質,然後附著於干茶之上。從而,使得干茶與茶湯顏色都有所加深。
但年份白茶最吸引我的地方,還是口感的獨特。
今天一提老白茶,動輒就要十年、二十年起步的樣子。至於喝三五年的白茶,彷彿就不入流了。
其實,那不過是商人刻意矯情的劃分罷了。就好像硬要逼著人家回答,日常交友是喜歡30歲的?40歲的?還是50歲的?
年輕人活潑,中年人沉穩、老年人睿智,誰能分出孰高孰低?
不同年份的年份白茶,口感上根本也是各有千秋嘛!
剛存放了三年左右的白茶,開湯後還是會略帶有一絲青草的氣息。
他不似存放了幾十年的白茶圓潤,但茶湯中的澀味、苦味平衡而強勁,喝起來不由讓人大呼過癮。
再仔細品品,茶湯背後還透露清淡的甘甜呢。
至於存了七八年的白茶,那又是另一番風味。每一口茶湯下去,都感受到如熟栆子般的甘甜。
有時候,茶湯里還會飄過若有若無的粽葉香呢。茶湯中那種醇與滑的感動,該是永難複製的吧?
我喝二十年以上的年份白茶,是在中國農業出版社編審穆祥桐老師的家中。
那款茶的滋味,已經完全由清鮮醇爽變為了熟稠的陳韻。沒有花香也沒有果香,而完全是一股子葯香撲鼻。
口感用「醇」形容已不準確,而是一種獨特的「油質感」。按照穆老師通俗的講解,跟喝香油的口感差不多。
這茶是老先生偶然的存貨,在家裡放了數年,一共也就小半罐。等我再想喝第二次的時候,已經沒有了。
本來嘛,哪有那麼多的「老白茶」!
可現在市場上,老白茶卻是比比皆是。一開始,還只是老茶貴於新茶而已。這二年,我看有老茶多於新茶的趨勢。
尊老愛老,不見得是壞事,
但茶商若是倚老賣老,恐怕就不合適了吧?
近些年,我一直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講茶。除去嘉賓身份,我還經常要客串鑒定師。
因為在電台的留言箱中,總會收到大量聽眾發來的圖片和文字,都是拿著自己在市場上收來的老白茶來找我鑒定。
很多人是花了四位數甚至五位數買的老白茶,總怕自己花了冤枉錢。若單單是不夠年份,那還算是幸運。
若是趕上做舊的贗品,那喝下去恐怕身體也吃不消了。與藝術品不同,再貴的茶也是要喝的。
要真是在工藝上動了手腳,那遭殃的可不光是錢包了。
喝茶,本來是簡單到了極點的事情,如今竟然變成了嚴峻的挑戰。口腹之樂,竟然要具備最強大腦才行。
端著一杯所謂的「老白茶」,入口之前需深吸一口氣。要對自己的茶學知識和眼力絕對信任,才敢喝下這口茶。
市場上的老白茶,撲朔迷離,懸疑十足。
有的人喝著自己「精心挑選」的老白茶,嘴上說沒問題,可心裡其實也打鼓。懷揣著這樣的心態喝茶,那享受的口感滿族想必亦是要大打折扣了吧?
所以我才奉勸大家,不要去市場上賣那些所謂的「老白茶」。
與其追捧市場的幾十年老白茶,倒不是自己踏踏實實的存放。以我自己來講,習慣於自己動手存茶。
絕不是圖他升值漲價,有時只是希望以茶為載體,記錄下稍縱即逝的光陰罷了。
有時候,無意拆開一包自存的白茶。一口茶湯入口,忽熱間勾起那一點心情,彷彿墨汁滴在了宣紙上,不由得便發散開去,再無法控制……
有時候,存的不光是茶,而是記憶。
有時候,品的不光是茶,而是生活。


※520畝玫瑰花浪漫綻放,快來摘回家做養身花茶吧!
※喝茶無異於喝農藥?真相在此……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