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玩具被搶,你會幫他要回來嗎?
周末帶孩子在公園的沙池玩沙子,給小傢伙帶了三個工具:一個鏟子,一個挖掘機,還有一個自卸車。
在沙池裡,有好幾個小朋友覬覦小傢伙的挖掘機和自卸車,有一個年齡稍大的小男孩,直接走到我的面前,很有禮貌地問:「阿姨,我可以玩一下挖掘機嗎?」
小傢伙警惕地抬起頭,把挖掘機拉到自己的身邊,篤定地說:「不行!」
我笑著對小男孩說:「那是弟弟的東西,你可以和他商量。」
正在這時,我們樓下的曉穎大哭起來,原因是她拿來的小桶被一起玩的小夥伴給搶走了。
「你現在不玩小桶,就給哥哥玩一會,哥哥拿他的玩具和你的交換,不要這麼小氣,不然以後不會有朋友和你玩的。」孩子的媽媽安慰道。
曉穎因為媽媽那句「沒有小朋友會和你玩的」停止了哭泣,把小桶給了哥哥玩。
目睹了事情經過的家長們,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現在大部分孩子都自私,就欠「收拾」;而另一派家長認為,孩子媽媽不該這麼粗暴,東西是孩子的,就應該經過他的同意,而不是強迫。
哪一派的想法是正確的?當然是認為孩子自己的東西應該由自己來做主的那一派了——這是在維護孩子的物權意識。
01
得讓孩子學會寬容,孩子才能有好的社交關。每個「大方」的家長都會說這麼一句話。而我深不以為然。
從網上看到過一個案例:
說是有一個男孩沒有好朋友,所以他特別渴望有朋友一起玩。同村裡的另幾個男孩都不喜歡和他玩,有一天,另幾個男孩在玩動畫片里的角色扮演時,反派一方沒有人扮演,所以他們找到了那個男孩,對他說:「你要是現在扮演反派,我們以後就和你玩」。小男孩同意了,後來他們對小男孩一點都沒有「客氣」,用石子樹枝都朝男孩身上打去,男孩為了以後和他們一起玩,忍著不哭。
到了晚上回家,身上都是泥土和傷痕,媽媽問了他事情的經過,生氣的要帶著他去找那些男孩。但是,男孩卻哭著不讓媽媽去,「要是他們知道我哭了還和媽媽說了,以後我就沒有朋友了,沒人願意和我一起玩了。」聽著孩子稚嫩的話語,媽媽心裡有多難受。多年以後,這件事在男孩心底的傷害依舊沒好。
曉穎媽媽的話和那幾個男孩的話意是一樣的「你把玩具給哥哥,哥哥就和你玩」「你扮演反派,我們就和你玩」,害怕失去玩伴的他們,還會繼續哭嗎?
寬容和妥協,完全是兩碼事。
妥協,是被迫選擇。看似有選擇的自由,實質卻是被脅迫,在A和B里,你必須選擇那個被安排好的選項。
曉穎怕以後沒有小朋友一起玩而被迫把玩具給哥哥玩,男孩怕以後小朋友不和他玩被迫接受他們的打罵。
TA們沒有選擇,只能是被迫接受。
於被搶方,他們雖侵犯了我,可我沒有辦法,只能讓步。於搶玩具方,我搶了別人的東西又能怎樣,你不原諒我,我就不跟你玩。
這樣的處理方法,只會讓孩子摸不清楚社交的邊界。
而且孩子潛意識裡也會認為:哦,原來侵犯別人,是可以被允許的。
如此一來,孩子只會越來越偏離家長期望的軌道。
一個沒有界限感的孩子,如同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無法馴服。
「大方」的媽媽看似在教會孩子學會寬容待人,實際卻是在讓孩子陷入社交邊界模糊的沼澤區。
02
同樣的事情,我同事就處理的很好。每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她都會把這個決定權給孩子,讓TA來做決定。玩具是孩子的,TA有權利處理,是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還是用自己的辦法「剪刀石頭布」來決定誰玩,都由TA來決定。
寬容,是主動選擇。我明明知道你侵犯了我的權益,但是我不跟你計較,我還會把我的東西分享給你。
對於那些被迫接受的孩子和主動接受的孩子,他們內心的自主意識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妥協跟寬容,完全是兩碼事。
03
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過分的撇清你我就是狹隘,所以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而我並不苟同,禮貌拒絕就是小氣。
中庸之道,對於成年人,無可厚非,但是用在幾歲的孩子身上,他們為懂得這是一種美德。
反而,教會他們禮貌的拒絕,更能讓他們體會到自主意識。
遇到維權意識強烈的孩子,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出面了,用強烈的態度告訴TA:你應該徵求別人的同意,這樣直接搶是不對。
這些搶玩具的孩子在被拒絕碰壁之後,TA也會知道,侵犯別人是會受到譴責的,慢慢的TA也會遵守規則。
而對於那些,被搶了玩具,又面無表情的孩子,父母大可不必干涉,孩子或許本就很樂意分享一起玩。
過度的讓孩子被迫接受、原諒,會讓孩子變得唯唯諾諾,遇事不敢反抗。
事雖小事,但基本的原則需要孩子學會守住。
04
孩子的分享行為是建立在自身的物權基礎上。只有他認識到「這是我的東西!」,懂得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權利時,他才有可能尊重別人的東西,並學會分享。
一味的告訴他「小朋友是客人,你是主人,你應該把玩具讓給他玩!」「你這麼小氣,是不會有小朋友和你玩的」這些,他只會有「原來,搶別人的玩具是被用認可的」想法。
面對那些只有兩三歲,卻不懂得尊重別人,常常用粗暴的搶奪方式去拿別人的玩具的孩子。我們能說,是孩子的錯嗎?
不能。因為,在媽媽告訴他的話語里是「你的,我的,大家的」。在TA們的眼裡,所有的東西,TA們都是有使用權的。
現在的社會上,經常有一些新聞,報道「熊孩子」有破壞了什麼什麼東西。對於這樣的事情我們很無奈,孩子不應該是純真可愛的嗎?這「熊孩子」是怎麼來的。
其實,熊孩子就是這樣被「大方」的父母給一步一步教導出來。
不得不說,有一個缺乏物權意識的孩子,是很難搞的。


TAG:健康e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