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蟬」意象古詩詞賞析

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蟬」意象古詩詞賞析

最近在教學柳永的《雨霖鈴》,開頭的「寒蟬」非常值得深入說一說。這裡貼一篇以前寫的關於「蟬」意象的詩詞賞析文章,本文已刊於《中華活頁文選》(高一版)。(忘了哪一期)

聲聲蟬鳴,幽幽詩意

——「蟬」意象古詩詞賞析

「古詩之妙,專求意象」,意象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寄託,客觀的物與主觀的意相結合,就形成「言在此,意在彼」的托物言志之作,這也是詠物詩的奇妙之處,詠蟬是詠物詩中具有獨特內涵的一種。「蟬」也叫「蜩」「蟪蛄」,最早引入文學是在《詩經》中:「五月鳴蜩」「鳴蜩嘒嘒」,此時的蟬並未寄託詩人之志。至漢魏六朝之時,蟬就被賦予了文人豐富的情感並積澱了文化的內涵,古人以為蟬「唯露是餐」「溺而不糞」,把蟬看作是「至德之蟲」,象徵著高潔。唐代是詠蟬詩發展的高峰,體現為以蟬寄託堅貞之志、憤恨之鳴、羈旅離別之情,又因蟬的生命周期短,故而借蟬表達生命之思和歲月之逝,更有「聞蟬悲秋」情感意識的詩文。本期選取了三首以蟬為意象的詩歌,與讀者一起品味蟬詩之意。

[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①。

五更疏欲斷②,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③,故園蕪已平④。

煩君最相警⑤,我亦舉家清⑥。

【注釋】

①「本以」二句:《吳越春秋》:「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揮撓,長吟悲鳴。」古人認為蟬棲息高樹,啜飲清露,所以「高難飽」。蟬聲悲切,卻得不到同情,故說「徒勞」。②疏:稀疏。③薄宦:官職卑微。梗泛:《戰國策·齊策》:「土梗與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汝逢疾風淋雨,漂入漳河,東流至海,泛濫無所止。』」梗,桃木所制的木偶。意言為此薄宦,而如木偶人四處漂泊。④蕪已平:雜草叢生,長得一片平齊,形容荒蕪景象。陶淵明《歸入來兮辭》曰:「田園將蕪胡不歸?」此自薄宦梗泛而思故園。⑤君:指蟬。⑥舉家清:全家清貧。

【賞析】

本詩與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共稱為唐代詠蟬詩「三絕」,但是立意有別,情感有異,清人施補華曾有論說:同一詠蟬,虞世南是清華(清高顯貴)人格,駱賓王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是牢騷人語。為何李商隱是「牢騷人語」?這與李商隱的仕途遭遇有關,李在牛李黨爭中依然保持潔身自愛,不攀附任何一方勢力,致使被排擠打壓,仕途困頓。這首《蟬》就是借蟬自喻,托物寓懷,書寫自己志行高潔卻窮困潦倒、羈旅漂泊卻思歸不得的悲劇命運,表達自己的操守和心志。首句起興,蟬居高飲露,實則難飽,與作者的遭遇暗合,「高」字雙關,既指棲息高處,也隱寓其品格的高潔。以蟬鳴訴說怨恨,卻得不到同情,只是徒勞費聲,所以聲中帶恨。頷聯承「恨費聲」而來,悲鳴的蟬在天亮時聲音漸漸微弱,這般悲切無力、欲斷仍嘶的境況下,它所棲息的高樹卻一片碧綠,自顧自欣賞,對蟬的凄涼嗚咽無動於衷。「碧無情」三字可謂神來之筆,在蟬聲有所希冀的狀態之下,對它作出冷漠無情的反應,強烈對比更顯出蟬聲的沉痛。頸聯是詩人由蟬聯想到自己漂泊宦遊的生活,背井離鄉,做著低微的小官,心中的故園大概早已一片荒蕪。尾聯「君」「我」並提,是詩人對蟬的訴說,兩句意思是:勞煩你用悲鳴警醒我,可是我跟你一樣,也是舉家清貧。此時詩人把蟬當作知己,起同感而發,「舉家清」也與首句的「高難飽」相互照應。紀昀評價此詩:「前四句寫蟬即自喻,後四句自寫,仍舊到蟬,隱顯分合,章法可玩。」實為詠物最上乘。

早蟬

[唐]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風生先動水。

亦如早蟬聲,先入閑人耳。

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

渭上新蟬聲①,先聽渾相似。

衡門有誰聽②,日暮槐花里。

【注釋】

①新:一作「村」。②衡門:橫木為門,指簡陋的屋舍。此處指家鄉。

【賞析】

白居易是唐代存詩最多的一位詩人,流傳至今的有三千多首,其詩歌風格平易暢達、通俗易懂,「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這句話雖然是王安石評價張籍詩歌語言之辭,但是移用於白居易同樣適用。白居易寫鄉思的詩作很多,大都充滿了脈脈溫情。這首《早蟬》就是清新質樸的思鄉之作,蟬鳴之聲勾起對故鄉和家人的懷念。前四句是敘述,月光出來最先照射到高高的山頭,起風之時最先體現在水的波動,山頭突出,流水柔弱敏感,詩人以「閑人」自居,不僅有空閑之時,更有敏感之心,對於早蟬之聲也比他人更早地注意到。次一句「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直抒胸臆,聲聲蟬鳴,引發詩人無限的憂愁,「一聞」與「再聽」的遞進,實則是詩人情感的層層深入,由漂泊之感進而生髮出故園之思。「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承接上一句而來,思鄉之情漸起,此地的蟬聲也與家鄉的蟬聲有些相似,詩人以蟬聲為線索,溝通了羈旅之地與家鄉兩個地方,由此地的蟬鳴想到了家鄉的蟬鳴,在思緒的轉換中體現出濃濃的故園情。詩歌最後是詩人聯想此時此刻故鄉親人中還有誰,在夕陽西下的槐花林中聽一聲聲的蟬鳴。槐花多見於北方,出現在詩歌中便是空間與距離的代名詞,是一種疏離感的體現,而「槐下聽蟬」是故園生活的典型情景,此時此刻也撩動詩人的鄉愁達到極點。全詩語言通俗,鳴蟬、槐花入詩,頗具生活氣息。

送盧戡

[唐]元稹

紅樹蟬聲滿夕陽②,白頭相送倍相傷。

老嗟去日光陰促③,病覺今年晝夜長。

顧我親情皆遠道,念君兄弟欲他鄉。

紅旗滿眼襄州路④,此別淚流千萬行。

【注釋】

①盧戡(kān):元稹好友,盧岳子。②紅樹:落日返照的樹。③嗟:嘆息。④襄州:今湖北襄樊。元和九年閏八月,淮西吳元濟叛亂,嚴綬移山南東道節度使,發赴唐州,以招撫吳。元稹為從事。十月,嚴綬兼充申光蔡等州招撫使,元稹居戎幕,司章奏。

【賞析】

元稹在中唐詩壇上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詩歌多諷喻詩、唱和詩、悼亡詩、艷詩,各具特色。詩歌語言通俗自然、樸實明快,「如作家書,如對面客語」,此外也有多樣化的藝術風格,狀物寫景則逼真傳神,抒情寫意則含蓄有味。這首《送盧戡》作於居嚴綬襄陽幕僚期間,盧戡為元稹好友,元稹把他推薦給李夷作為幕客,此詩即為送別而作。首聯先寫景後抒情,直奔離別主題,「紅樹蟬聲滿夕陽」,紅樹、蟬聲、夕陽,這些意象從視覺和聽覺上共同組合成一幅「日暮偏聞悲聲」的送別圖,在這樣悲傷的場景下卻還要離別,字裡行間都是傷心的意味。常常嘆息過去的時光逝去得太快,病中才真切感覺到晝夜之長,「光陰促」與「晝夜長」鮮明對比之下,更加展現出詩人對年華逝去和悲秋的傷感。「顧我親情皆遠道,念君兄弟欲他鄉」一句也是讀之聲淚俱下,親人皆在遠方,好友也將遠行,「遠道」和「他鄉」都讓詩人的寂寞更添幾分。「紅旗滿眼襄州路」是對社會環境的交待,也襯托出離別的痛苦和不舍,路途上紅旗滿眼,這樣動蕩之勢,分離之後不知幾時才能再見,「此別淚流千萬行」,唯有以千萬行的淚送別友人。蟬聲陣陣、夕陽西下之時病中送友,其中蘊含的情感是複雜的:年華逝去的嗟嘆、秋季到來的悲傷、對親人的思念、好友離開的傷感,都融合在千萬行的淚中。全詩明白曉暢,情感真摯,感人至深。

【吟賞回味】

蟬文化由來已久,在歷史的長河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詠蟬詩在詠物詩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歌詠不迭的蟬成為了文人騷客的傾聽者,一聲聲的蟬鳴撩動詩人的心弦,蕩漾不已。年復一年相似的蟬鳴中寄託的是詩人別樣的情愫,或清高苦悶,或堅貞純潔,包含著羈旅離別的傷感、漂泊異鄉的孤獨、憤而不平的吶喊。本期選取的三首詩歌分別寄託了詩人在不同境遇下聽蟬鳴的感受。李商隱的《蟬》以蟬起興,看似是個人的牢騷人語,實際上寫出了唐末屈居下僚、窮困潦倒、漂泊無定、無人憐惜的眾多薄宦文士的真實境遇。相較李詩幽怨惆悵的仕途感慨,白居易的《早蟬》則是思鄉的憂傷,由蟬聲而勾起濃郁鄉愁,是典型的「情隨境生」。元稹的《送盧戡》與二者皆不同,是對秋來悲生、年華逝去、病中送友、親人遠道複雜而又深情的感慨。蟬夏生秋死,蟬噪則秋至,日暮之下、蟬鳴聲中,送友遠行,此情此景,讓詩人潸然淚下。「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詩人總是觸景生情,在恰年不斷的蟬聲中感嘆滄海桑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大則美 的精彩文章:

TAG:羊大則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