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腫瘤聯合診療中心在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揭牌成立
5月19日,銀川市腫瘤聯合診療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落戶於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由沃森智能腫瘤會診中心、全域精準雲放療平台、MDT腫瘤多學科會診中心構成,是西北地區首個集人工智慧、遠程專家診療、跨區域多學科合作為一體的全新的腫瘤聯合診療平台。 在這裡,銀川及周邊地區的腫瘤患者可以得到與國際同步的腫瘤診療方案,得到國內知名放療專家親自設計的放療方案,疑難腫瘤患者還能享受國內不同醫院多個學科專家的聯合會診,真正將國際國內的優質醫療資源引入銀川,讓本地患者不出家門,享受最優質的診療服務。
A.沃森機器人:為腫瘤患者提供與國際接軌的治療方案
銀川市腫瘤聯合診療中心位於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部12樓,在中心最裡面的房間,布置著兩台電腦和兩個電子屏,別看它們看起來普普通通,來頭可一點都不小。院長馬曉飛介紹說,這是沃森腫瘤智能醫生,也可以稱它沃森機器人,是由全球科技巨擘IBM開發的一種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腫瘤解決方案。
沃森機器人「學富五車」,儲備了300多種醫學期刊,250種以上醫學專著以及1500萬頁論文,醫學理論知識十分紮實。此外,它「師出名門」,在世界頂尖癌症醫療機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接受了4年培訓,獲取了大量且真實的腫瘤患者病例,臨床經驗十分豐富,能夠基於循證醫學,為患者提供權威、規範、精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或建議,它的方案與世界頂級專家治療方案符合度高達90%以上,幫助腫瘤醫生和臨床團隊做出最精確、合理的治療決策支持。據悉,沃森機器人能夠支持13種癌症的循證治療,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卵巢癌、宮頸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肝癌,並且還在不斷擴展中,目前已經在全國20多個城市的60多家醫院得到應用。
依託沃森機器人,沃森會診中心就能夠為患者提供一種人腦+電腦的全新診療模式。馬曉飛介紹說,腫瘤患者切除腫瘤後,往往需要配合化療或放療,以往制定化療方案時,醫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查資料、翻文獻,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身體其他臟器的功能、免疫狀況等綜合考慮,找到一個最合適的平衡點,「如果藥力太猛,殺傷力太大,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滅人體正常細胞,導致強烈的副作用和併發症,如果藥力不夠,又起不到徹底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因此這個度很難把握。」馬曉飛說。有了沃森機器人,這個問題就簡單多了,它能夠在幾秒內完成數據調取、文獻查找和案例匹配,迅速分析病情、平衡各種關係,出具一個或多個有據可靠的治療方案,分析利弊並按照推薦順序排列,供醫生和患者參考,選出最合適的方案。當然,每一種方案後面都註明文獻出處和依據,讓醫生和患者知其所以然。
隨著醫學的發展進步,沃森機器人還會不斷學習新知識,隨時跟進腫瘤診療的歐洲指南、美國指南及中國指南,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始終走在醫學最前沿。
B.全域精準雲放療平台:全國知名醫院的放療專家在線為寧夏患者設計放療方案
除了沃森機器人,銀川市腫瘤聯合診療中心的另一個秘密武器是精準雲放療平台,它擁有全國最大的放療專家庫,匯聚了國內3400多名知名醫院的腫瘤放療專家,通過遠程協作系統,專家可在線為銀川患者制定放療方案。
馬曉飛解釋說,所謂放療,就是用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這個過程中,有兩個環節至關重要,一是靶區勾畫,也就是圈定放療的位置和範圍,二是設計放療計劃。要想把這兩個步驟做好,醫生需要擁有相當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而銀川作為醫療衛生水平相對落後的西北欠發達地區,經驗豐富的醫師恰恰是我們的所欠缺的。
有了全域精準雲放療平台,這個短板就補齊了,只需要將患者的病例資料上傳到平台,就可以邀請北上廣地區大醫院的知名專家遠程協作,在線為銀川患者勾畫靶區,設計放療方案,然後指導本地醫生執行精準放療方案,讓患者免遭奔波之苦,省去異地就醫的額外花銷。同時平台還能實現對放療的質量控制,保證醫療安全。
C.MDT腫瘤多學科會診中心:讓不同醫院、多個學科的專家同台會診
MDT腫瘤多學科會診中心是一個雲端「會診廳」,它連接著國內數以萬計的各學科醫療專家,當銀川的疑難腫瘤患者在本地得不到確診和有效治療方案時,可以在這裡發起一個大規模的會診申請,邀請不同省份、不同醫院、不同科室的相關專家們同時進行遠程聯合會診,群策群力,真正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
同時腫瘤多學科MDT會診對接入平台的醫院提供遠程的培訓交流病例討論,實現在寧夏區域的腫瘤性疾病規範化診斷和治療,使得區域內的醫療單位共享目前學術界最新進展。
沃森機器人+精準雲放療+多學科會診,這三個模塊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完整而高效的腫瘤診療新模式,「任何一個複雜腫瘤病人,我們在做完檢查、上傳病例資料的基礎上,邀請全國優質專家進行跨區域多學科會診,如果需要化療,我們的沃森機器人會給出與國際接軌的方案,如果需要放療,我們將通過全域精準雲放療平台,請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專家為患者制定放療方案,如果需要手術,我們把專家請到銀川來實施手術,真正把全國的優質醫療資源都引進銀川,全方位滿足銀川及周邊地區腫瘤患者的就診需求,患者再也不用拖家帶口到大城市去了。」馬曉飛說。這種三位一體的聯合診療模式從2017年12月試運行至今,已經為30多個複雜腫瘤患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該院的放療人數在短短半年時間內翻了兩翻。
D.未來: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模式
馬曉飛說,銀川市腫瘤聯合診療中心是銀川市在互聯網+健康領域的一次有益探索,今年國務院將寧夏列為全國互聯網+健康模式的試點,出台了指導意見,鼓勵探索一個低成本、有效果、可複製的互聯網+健康模式,向全國進行推廣,藉助科技手段,把優質醫療資源有效下沉到基層,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目前銀川市已經制定了實施方案,未來會打出一套組合拳,陸續推進多個項目的實施,與更多的互聯網第三方平台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進一步把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鄉鎮、社區。
「以人工智慧為例,下一步我們有意願引進國內開發的其他人工智慧軟體,是針對其他病種的,這些人工智慧軟體和沃森機器人類似,它們的醫學信息儲備遠大於基層的醫生,今年我們有一個想法,給全市的村醫配備這樣的軟體系統,輔助村醫開展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提高他們的診斷能力和水平,更好的為基層老百姓服務。」馬曉飛說。「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完成這個任務,探索一套全新的、行之有效的互聯網+醫療健康解決方案,解決醫改中的各種矛盾,讓老百姓享受到便捷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來源:銀川發布


※治療腫瘤患者的抑鬱症會提高他們的生存率嗎?
※科室醫生總結的腫瘤紅色信號是這些,你注意到了么?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