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運營和營銷?做內容就是浪費錢!
轉載請註明出處,且經過本人同意
大學的時候,老師講了一個親身故事。
1991年,麥當勞在北京開了在中國的第二家店,有小夥伴請老師去那吃飯。
「走,中午請你吃西餐」。
「西餐?」
「XX新開了家麥當勞,一起去」。
現在看來,這個確實是個笑話。當年,這個請我老師去麥當勞的青年,肯定是認真臉。
對於所有的新事物而言,認知力就是競爭力。
「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馬爸爸講的認知四段論雖然路人皆知,但鮮有人會覺得自己的認知存在什麼問題。
所以,行業的紅利,總是被那些既得利益者眼中的「屌絲」和「不懂行」的年輕人們獲取。
最後,被迫轉型的行業大佬們,在上一個時代終結的輓歌中,被「灰犀牛」撞倒在地。這樣的輪迴,千百年來一直在上演。
如今的內容電商領域,正處在認知的混沌中;內容電商這個灰犀牛,還在跌跌撞撞。
1
僅做內容投放,不算擁抱內容電商
最近走訪了一些電商類企業,有品牌公司、有TP。不出意料,基本所有的公司,仍然在投放層面做內容電商,把內容當成一個新的流量渠道。
用投放的方式做內容,本質上,是把內容當成一個流量補充,仍然是貨架電商的流量運營思維。
在投放的維度上做內容,決策的關鍵人是店長、運營總監。那些被招進電商公司的「內容運營」們,本身就被當成「不懂電商」,應付平台壓力,以降低內容成本為KPI,說不上硬氣話的「編外人」。
當然,內容投放這個事情,肯定要做。只是,需要深入思考兩個問題。
怎麼更好的做內容投放?在上篇談到的內容流量的價值定義下,如何定義內容投放的KPI?
除了做內容投放,電商企業在內容上還應該做什麼?
是,答案在標題里。
結合之前的經驗和目前的認知,我把內容電商的日常工作分成兩部分:內容運營和內容營銷。
內容投放是執行手段之一,指的是外部流量的執行環節之一。內容運營和內容營銷之上,是內容電商的整體策略,可以稱之為內容電商的頂層設計。
先從頂層設計談起。
內容電商不是阿里推出來的,是消費升級導致的一個電商產業升級,是一個新形態的電商,是一個新的消費邏輯。
貨架電商,是消費者認知需求不強,大家知道我要買什麼,然後通過搜索進店完成購買。
內容電商,是消費者認知需求變成先導,大家想知道還有哪些更好的選擇,然後通過內容或搜索進店。
有人要抬杠了。我就知道自己要買什麼。
恩,認知的確不是所有人的剛需,有些人就是被影響者影響的。內容電商,首先影響的就是生活中的意見領袖,那些以給身邊朋友安利產品為樂趣的人。
所以,在頂層設計層面,品牌是什麼,定位是什麼,認知的大目標是什麼,是要提升溢價,還是要改變品類觀念,還是要改變競爭格局,等等。經過分析,一定會落到一些具體的點上。
找到了這個點,接下類就是內容運營和內容營銷的事情了。
運營解決「賣」的問題,營銷解決「買」的問題。
傳統的電商運營,是基於「銷售漏斗」邏輯展開的(與營銷無關)。之於過去的流量紅利,電商運營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低成本做拉新,擴大漏斗開口,從而做大成交量。
但是,在復購率的提升上,傳統的電商運營手段收效並不好。這點不怕抬杠,看下各商家微淘的閱讀量便知。
流量越來越貴,只有拉新沒有復購的電商企業,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
內容運營,可以作用於拉新到復購的全鏈路中去。讓用戶在買東西的同時,對店鋪(品牌)建立印象。
本質上,傳統的電商只有運營,沒有營銷。有朋友建議,把傳統的電商稱之為渠道營銷,以免傷害面太大,大家不容易接受,也影響轉發。
修正下,傳統的電商只有渠道營銷,沒有認知營銷。
只有渠道營銷,沒有認知營銷的後果是,大家看到了商品,也未必會買。所以,會對各種率造成影響。這就是為說的,內容流量的催化劑效應。
看到很多電商企業的超品日,千萬級的預算,還是在做一個大廣告。還只是停留在我是誰的表達層面。這種等待消費者願者上鉤的姿態,確實佛系的很主旋律。
下個定義。
內容營銷,是通過認知解決營銷痛點,內容運營,是將銷售拉新升級為粉絲拉新。
而內容投放,僅僅是內容運營和營銷規划下的執行環節。
所以,僅僅做內容投放,還在意識上認為自己已經擁抱了內容電商的企業,等同於把麥當勞當西餐吃。
2
如何平衡短期KPI和長期KPI的矛盾
首先要界定的是,這裡談的KPI是內容投入的KPI,不是內容投放的KPI。補刀,內容投放不值得談KPI。
站在內容電商的角度看待內容投入這件事,又首先要去界定的是,傳統電商企業在向內容電商轉型的時候,內容投入的抓手是什麼。
答案:超級單品。
業界也有很多關於超級單品的界定,我對於超級單品的界定,同一維度有兩個詞:超級用戶,超級品牌。
先看自己有沒有超級單品。即對落地企業頂層設計,能起到直接支撐作用的,有助於建立用戶認知的產品,有助於建立品牌壁壘的產品。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爆品。
非價格因素,購買了超級單品的活躍用戶,甚至向身邊朋友安利的用戶,才是超級用戶。
超級用戶越來越多,並且復購了其他產品,這個時候,企業就形成了超級品牌。
內容投入的短期KPI,應該是內容運營和營銷,對於打造超級單品的貢獻率。這個就可以分解到一些具體的指標上。
中期KPI,看活躍粉絲數和粉絲ARPU值。
長期KPI,看粉絲忠誠度,整體的營銷成本是否降低,產品溢價是否提升,等等。
所以,內容電商不是簡單的戰術層級的事情,必須是一把手工程。
當然,還沒有超級單品的公司,仍然可以通過盤點現有產品及供應鏈,選擇幾款核心產品,做內容營銷和運營,為轉型內容電商做準備。
接上篇,內容投入的終極KPI,運營上,看對於流量利用的效率是否提升。營銷上,看好產品是不是變得更好賣。
3
除了阿里,還應該關注哪些平台
眼下,內容電商已經變成全行業的趨勢。如果僅僅盯著阿里一個平台,註定會錯失內容電商的行業紅利。
電商平台內容化,和內容平台電商化,在阿里系、微信系、頭條系,三大生態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目前,形成閉環的是阿里系和微信系。頭條系預計會在明年上半年形成閉環。
在上周淘寶商家大會的號角下,阿里系的電商生態愈發清晰。淘寶作為特色化創新品牌的孵化器,天貓作為大品牌及新零售的主陣地,速賣通及境外收購的電商平台,為中國特色品牌的出海鋪路搭橋。
最新上線的手淘,已經對微淘、有好貨、必買清單等渠道進行了大幅的改進,一大波更有價值的改進還在路上。
再加之達人版生意參謀的上線,商家生意參謀2.0的上線,數據銀行門檻的降低,都在基礎設施層面,為內容生態的優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塊越寫越像小二寫的了,包涵)。
微信生態,天然的社交優勢,加優秀的內容創作者,形成了內容+社交電商的電商新生態。與阿里不同的是,這個生態是純粹的內容電商生態,好產品通過社交分發和推薦,成本更低。
當然,眼光放至全網,所有的垂直電商,內容平台,在形成閉環之前,都是重要的細分人群營銷陣地,同時會為主流平台形成重要的背書價值。
小結
1-內容電商剛剛開始,不應因噎廢食,正確理解它,用心擁抱它,還有很大紅利。
2-從現在開始向內容電商轉型:先做頂層設計,用內容提升流量效率,用內容改變消費認知。升級產品和供應鏈、升級團隊思維、升級流量結構、升級用戶價值。
3-不局限於阿里,為自己的產品找合適的生態,利用行業紅利,找到快速上升通道。
4-蘋果用戶打賞,請掃描下面的小程序
5-最好幫忙轉發,我還想破個1萬+


TAG:內容電商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