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啟示錄:妥協的智慧

歷史啟示錄:妥協的智慧

妥協的藝術,在化解衝突,促成共贏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的妥協,需要智慧,需要心胸,更需要彼此的理解和配合,單邊的,缺乏互動的妥協,勢必不能持久。

白起的案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妥協的藝術,在化解衝突,促成共贏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的妥協,需要智慧,需要心胸,更需要彼此的理解和配合,單邊的,缺乏互動的妥協,勢必不能持久。

白起的案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喜劇源自配合

白起是軍事史上的天才人物,與王翦、廉頗、李牧號稱「戰國四大名將」;與孫武、韓信、諸葛亮等人一起,位列「武廟十哲」。白起用兵,神出鬼沒,常常出奇致勝,尤其好打殲滅戰。可謂「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毛澤東語)

一組數字,足以說明問題。伊闕之戰,殲敵24萬;攻魏,斬首13萬;攻韓陘城,斬首5萬;攻趙,沉其卒2萬人於河中,長平之戰,更是坑殺趙軍40餘萬,是戰場上名副其實的戰爭狂人。

嗜血的戰功,為白起換來了頭上的「頂戴」和無數榮寵,當然也有很多罵名。但無論如何,作為軍人的白起,職業生涯前期,無疑是非常成功的。這離不開秦昭襄王的鼎力支持,正是在他的賞識提拔下,白起從左庶長,一路晉陞為國尉、大良造、武安君,地位越來越高,平台越來越大,白起的軍事才華,得以盡情施展。長平之戰前,正是秦昭襄王有針對性的臨陣換將,成就了白起長平之戰的威名。神勇的白起,遇到了慧眼識英的昭襄王,君臣二人,密切配合,大殺四方,開疆拓土,為秦國後來的一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以上故事表明,強強聯合,往往會讓事業成加速度推進。

悲劇始於「任性」

命運無常,對白起也不例外。長平之戰勝利的喜悅氣氛尚未散盡,秦趙兩國硝煙又起,這一次秦國的目標是趙國都城邯鄲,白起的命運也因這場戰爭發生了戲劇性改變。事件起因並不複雜,因為秦軍統帥王陵出師不利,損兵折將,昭襄王急調白起替換王陵。

值得玩味的是事情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回合。

原本一聞戰鼓意氣生的白起,卻婉言拒絕了秦王的召喚。他給的理由是,長平之戰雖然取勝,卻也對秦國造成了巨大消耗,勞師遠征對方國都,必然遇到激烈反抗,倘若邯鄲與諸侯國援軍裡應外合,將對秦軍很不利,毫無勝算,建議撤軍。白起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卻無法打動求勝心切的秦王。君臣二人對戰場形勢的判斷,出現了明顯分歧。昭襄王的處理方案是一意孤行,先是親自下令,命白起趕赴前線,遭到白起稱病拒絕後,命重臣應侯范雎前去想請,但白起還是辭病不就。

無奈之下,昭襄王選擇了妥協,改派王齕接替王陵作戰,但並未扭轉被動局面,反遭到春申君和信陵君的攻擊,損失慘重。白起自得於對形勢的準確判斷,昭襄王卻惱羞成怒,強令白起赴任,白起依舊稱病不出,應侯范雎再次去請,白起終不肯赴任。秦王終於震怒,把白起一擼到底,降為士兵。三個月後,秦軍在諸侯聯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昭襄王勒令把白起逐出咸陽,在聽聞白起仍有怨言後,最終令其自裁。昭襄王與白起的君臣合作,也就此宣告終結。

白起之死,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秦國的重大損失。君臣二人的衝突最終失控,意見相左只是誘因,缺乏妥協的藝術才是主因。昭襄王在軍事上犯錯後,仍不知悔改,一意孤行,雖然對白起有過妥協,但終究沒有放下身段,釋放出足夠的誠意,反而是惱羞成怒,苦苦相逼,最終為了維護帝王的權威,痛殺功臣。白起基於自己對形勢的準確判斷,在開始規勸秦王罷兵,並推病不出,用行動捍衛自己的信念,無可指摘。但當秦軍節節失利,國家遇到困難的時候,仍一再拒絕昭襄王拋出的最後橄欖枝,抗命不遵,眼睜睜看著秦國子弟流血,就不僅僅是在打領導的臉,更是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失去了一個做臣子的本分。因此,悲劇的發生,他自己也難辭其咎。

君臣二人,都堅持己見,拒絕進一步妥協,二人一步步突破對方的底線。在昭襄王眼裡,白起目無君長,損害了至上君威;在白起看來,秦王不思悔改,不尊重功臣,最終良好的合作破裂,落得個雙輸的結局。當然,白起輸得更慘。

其實,只要雙方多一點妥協,就可以大大降低衝突的烈度,收穫一個更好的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紙上談兵打敗仗是因為趙括嗎
世界上最慘烈的一場會戰,每天戰死1萬多人,丘吉爾成為最大贏家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