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楷書的筆勢及運筆關鍵

楷書的筆勢及運筆關鍵

楷書的筆勢

所謂筆勢就是研究用筆中點畫合乎情理的運行軌跡,這種軌跡雖然沒有固定的形狀,但它必須符合客觀的自然規律。

勢是由結構、行氣、章法所構成,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內部聯繫組成了結構,字與字之間的內部聯繫組成了行氣,行與行這間的內部聯繫組成了章法。

勢在書法中大都是無形的,在行草偶而顯露出勢的形跡,也只是用虛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勢雖然隱以神運,大象無形,但在書法藝術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作小楷最要講究丰神,古人觀察到神與氣的關係最為密切,如苟悅《申鑒》中說:「凡言神者,莫近乎氣。「氣不但是生命運動中力的表現,也是一個人精神氣質的表現,包世臣《歷下筆談》中說:「字有筋骨血肉,以氣充之,精神乃出。」所以字有氣有勢,則整幅章法,精神貫注,意態活潑,一氣團練,藩籬完密。」雖然書寫小楷並沒有行草那樣磅礴萬物,揮斥八極,醋暢淋漓,氣吞河嶽的氣勢,但它卻潛伏於里,於端莊靜穆中乃蘊藏著一種動勢,這與行草是一脈相通的。

小楷貴於自然,點畫與結字在形態上雖然千變萬化,但無法是因筆勢的作用而產生的,所謂因勢生形,故凡得勢的作品,分肌劈理,因勢利導,如風行水面,自然成文,風出岩間,無心而有態,它的每一個點畫都被安排在恰當的位置上,十分熨貼,合乎情理,操縱自如,造休在筆端也。「只的合乎情理,順乎勢道的作品,才能合乎自然。

小楷難於生動,生動雖然涉及到用筆的規律,姿態的跌宕和筆力的充沛,但最關到霜的莫過於氣勢,氣盛則縱橫揮灑,筆機流暢,生髮不窮,其間韻自生動焉,蔣衡拙存堂題跋中說:「夫書,必先意足,一氣旋轉,無論真草,自然靈動,若逐筆安頓,雖工必呆。」清代的館閣體小楷,雖

以工整見長,只是勢不靈動,字無姿態,至有運算元之謂,故小楷最忌平板無勢。

楷書運筆的關鍵

運筆包括:落筆,即運筆開端,筆初著紙。頓筆,按筆就紙,腕力、指力達筆端,輕重應適度。提筆、頓筆後將筆稍提,筆尖不離紙,高低掌握也要適當。過筆,也稱行筆、渡筆,筆隨手直道而行,不曲不折。轉筆,筆落後即轉,或左而右亦或右而左,寫點畫或藏鋒前使用此法。折筆,行筆至畫盡,要藏鋒時筆鋒稍返而止。挫筆、行筆中需轉折時,將筆稍頓,然後提筆微離原處再繼續行筆為挫筆法。縱筆,行筆將盡,筆鋒不收而外露,隨行隨提筆,或左、右提挑,或下行露鋒稱縱筆法。駐筆,筆不離紙亦不行進,做暫短停留,也不提頓稱駐筆。

在運筆過程中,由於腕、手、筆在運動中形成不同的角度,而產生用筆的正鋒、偏鋒、側鋒來完成不同效果的點畫、字型。古人多否定偏鋒、側鋒,一味強調中鋒行筆,甚至將偏鋒貶為「心不正」。其實這未免太狹隘、偏激了。在實際書寫中,偏鋒、側鋒是不可缺少的,楷書如此,行、草書使用更多些。用筆時筆鋒的偏、正、側,造成筆畫外形的方、圓不同效果,一般說,偏、側鋒用筆宜寫出方筆畫,中鋒用筆宜寫出圓畫。若寫方、圓兼備的字,就必須正鋒、側鋒、偏鋒並用,只用中鋒就不易辦到。書法之妙,全在用筆。而用筆貴在用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古人做書惟尚意在筆先,下筆有由,從不虛發。故運筆的關鍵是要心、手、筆三者合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名家教學 的精彩文章:

TAG:書法名家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