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女如何駐顏美容?武則天衷情益母草,楊貴妃偏愛玉紅膏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性,對容顏的關注更勝於男性。所以,從古至今,人們在「美」之一事上,是花不了少功夫的。遠古時代,由於物資匱乏,美容材料稀少,但是,聰明的古人卻能因地制宜、適材而用,他們將食用過後的貝殼串成項鏈或手串,用於妝扮自己。現代那些昂貴的首飾,即起源於此。
再往後,人們又從常見植物中提取顏料來妝飾面龐,像《木蘭詩》中的「對鏡貼花黃」就是其中一例。相傳,這一習俗源自南朝宋武帝劉裕女兒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壽陽公主生得非常漂亮,有年正月的一天,玩累了的壽陽公主躺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恰好有幾瓣落梅吹到她額上,經汗水漬染後,壽陽公主的前額留下了臘梅花樣的淡淡花痕,像是印到肌膚上了,拂之不去。在梅花花痕的印襯下,壽陽公主顯得更加迷人。
此後,壽陽公主便時常摘幾片臘梅花,粘貼在自己前額上,以助美觀。宮女們見了,個個稱奇,並跟著仿效起來。並且,這一做法漸漸由宮裡傳入民間,這種裝扮還被人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梅花妝」(或簡稱「梅妝」)。因為這種淡花黃的「額花」深受未婚女子的青睞,待字閨中的少女們都會對鏡巧著「梅花妝」,並由此產生了一個熟語——黃花閨女。
慢慢地,由於鍊金術的發展,一些帶有鉛與此同汞等成分的花妝品被推出,由於其工藝簡單,成本相對低廉,所以,很快得到普及。這些含有鉛和汞的化妝品,短時間裡可以使容顏煥發,但長期使用就會造成色素沉澱,加速老化,所以,年紀越大的女性,受害時間長且深,當初的「黃花閨女」慢慢地就成了「黃臉婆」。為了找到安全無毒負作用的替代品,各色愛美女性都會另闢蹊徑,探尋適合自己的美容妙方。
南北朝時南陳後主陳叔寶有個寵妃叫張麗華,她以色媚君,淫亂朝政,導致南陳急速衰敗。當隋朝的兵馬攻入南陳的帝都建康時,陳後主仍然捨不得妖媚迷人的張麗華,便找了根繩子將張麗華與另一個孔姓綁在腰間,躲到後宮的一口枯井裡。沒想到,他們卻被宮人給出賣了,隋兵圍住枯井,讓他們趕快出來,井下無人回答。當隋朝士兵揚言要往井裡砸石頭時,陳後主不得已才在井下呼救,這就是「落進下石」的來歷。
張麗華之所以能將陳後主迷得不辨東西,是因為張麗華也是個很會養顏主兒。為博陳叔寶歡心,她千方百計尋求美容秘方,後在一本名為《枕中方》的古書中找到了一方,使用之後,竟然變得更加美貌無比。後人稱她的美容秘方為「張貴妃面膏」。到了明朝,永樂帝朱棣讓人將「張貴妃面膏」做了改進,后妃們使用之後,個個美顏如玉,由此,此方又有了個新名稱——「美人紅」。
比如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富有天下,可是容顏易老啊,為了永葆青春,她拿出了男皇帝們尋求長生不老丹的勁頭,來研製適合自己的美容秘方。據《新修本草》、《外台秘要》等唐代書籍所載,武則天使用的美容仙方,名為「天后煉益母草澤面方」,也有稱「則天大聖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武則天由於長期使用這一美容秘方,所以到了四五十歲時仍像二十五六歲的青春少女一樣年輕,她到了83歲高齡時,仍然保持著美麗如玉的容顏。
再如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她之所以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從而集「三千寵愛於一身」,除了李隆基的痴情外,也與她駐顏有術分不開。史載楊貴妃經常使用的化妝品名為「玉紅膏」,後人稱之為「楊太真玉紅膏」,其配方為杏仁、滑石、輕粉各等份,龍腦、麝香少許,雞蛋清適量。調劑方法是先將杏仁、滑石、輕粉研為細末,上龍蒸過,然後加入龍腦、麝香,用雞蛋清調勻,每天造成用以敷面。文獻記載,此法能「令面紅潤悅澤,旬日後色如紅玉」。
(圖片來自網路)


※和尚的上聯: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郭沫若的下聯亮瞎了
※朱元璋最長壽公主:14歲出嫁,18歲守寡,壽高83歲,晚年得配鳳冠
TAG:老黃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