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裡正好有個特別聰明的小孩,該怎樣培養他有一些成就?
2005年已故的教授Julian Stanley,生前曾經是研究天才兒童(gifted children)的專家。我斷斷續續看過一些介紹他研究的文章,但他寫的書還沒有機會拜讀過。但最近Vanderbilt University大學拍了一個15分鐘的視頻,系統地介紹了他、以及Camilla Benbow and David Lubinski關於優才兒童的跟蹤研究。
能翻牆的同學可以點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PQHIUHWwc
不能翻牆的,可以看下我們今天的介紹。
經過45年的研究表明,聰明的孩子的確可以比同齡人取得更大的成就。用數據來說,35%的優才兒童會進修到博士學位,而這個數據放到同期同齡人里的話,只有2%的人會成為博士。
SMPY是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的簡寫,可見美國人定義優才時,數學還是主要看的部分之一。怎麼定義優才,SMPY就是選了美國學術1%,甚至0.1%、0.01%的孩子。--這個數據哪裡來?美國有不少這樣的考試,考完都會給出百分比,讓你看到自己孩子在同齡人中是什麼水平。
影片里介紹說,進SMPY被研究的1600個孩子更加極致,他們的智商都是超過150。這1600個孩子除了拿到560個博士學位,還寫了85本書,獲得了681項專利,發表了7700篇學術論文。
這些孩子上著名的吐口秀ELLEN TUBE時,說自己上學覺得很無聊:「老師總是不斷地在重複重複、重複那些我早就懂了的東西。(It just goes on and on and on and on.....)」
如果你家也有一個顯現出某些天賦的「優才兒童」,該怎樣培養才能真的讓他/她做成一些大事?
優才兒童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格外關注,
而絕不是因為聰明而省事兒
我們總是會覺得一個孩子如果特別聰明,那作業也不用家長看,成績肯定就很好,讀書也完全不用老師操心。
恰恰相反,影片里講到說,優才兒童也是一種「特殊兒童」,也有special needs。如果你家正好有一個特別聰明的寶寶,那作為家長先要意識到一點:你只有比普通家長更累,因為special needs意味著個性化定製,輔助他/她成長的資源能否提供,全看你家長的本事和花進去的時間。
優才兒童絕不是self helpers。大部分優才兒童也只是在某些方面特別有天賦,比較常見的天賦包括空間推理、怎麼把看似不相關的事情聯繫起來、以及歸納總結能力。
優才兒童有些會選擇跳級讀書,有些會持續在外面補課。大部分被老師定義成「優才」的小孩童年裡,補習班(enrichment classes )是他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優才兒童長大後,不同性別之間的成就差別不大
有些人會覺得優才兒童長大後,女性選擇走進高精尖科研領域的很少。但按照 David Lubinski教授的說法,這只是女性的主動選擇,並不是這些領域她們幹不了。
如果用收入來判斷這些優才兒童長大後的「成就」,他們的收入都相差不大。
通常來說,女人更喜歡做和有生命物體(living things)相關的工作,男人更喜歡做和東西(stuff)相關的工作。
以科學領域來舉例,男人會選擇去研究太空,女人會選擇去研究醫學,這就是性別的差異。
如果你家正好有一個gifted小孩,該怎樣培養他/她做點大事?
幫孩子做加減法,天才也不可能每方面都是天才
家長先要幫孩子想清楚,天賦究竟在哪裡?沒有面面俱到的孩子,如果真的想明白某方面有天賦,就要把時間、錢、資源都往這方面去「揚長」。對優才兒童來說,揚長比避短要更重要。
這裡還有個問題,就是如何判斷孩子到底是有天賦、還是勤奮重複習得?
比如有個小孩在某次考試中考分很高,顯示一年級已經達到三年級水平。家長要判斷,他究竟是刷類似題刷出來的?還是他具備超高的學習力?這也沒什麼衡量標準,但簡單一句話:家長都應該自己心裡有數。
2. 不要過多強調競爭
優才兒童都想贏,每方面都想贏,這是優才兒童的一個特質。所以家長大可不必強化競爭的激烈度,倒是要幫孩子放下競爭的壓力包袱。
把孩子放到一個團隊里,讓孩子成為團隊的一分子去追求贏,就好過總是追求個體贏;
優才的孩子當然會不斷贏,但家長不要強調結果,而要強調為達到結果,自己孩子付出的努力。特別聰明的孩子,尤其應該避免誇「聰明」;
同時鼓勵孩子嘗試新的、他們不擅長的東西,即使他們不能贏,也會讓他們避免長成「風險規避」的孩子。因為優才兒童怕輸,很容易內心傾向規避所有風險。
3. 要慶祝錯誤
這不是開玩笑,每一次考不好、或者比賽失敗,都是一次機會,讓孩子明白自己還有進步空間。
要知道,能從錯誤中找出原因並且彌補上,這個過程是艱難而寶貴的。
很多人羨慕別人家有gifted children,但從Julian Stanley教授開始的研究就已經表明了一點:培養一個gifted children,比培養一個普通小孩更難。
如果看到文章的你,家裡正好有一個學習速度很快、常常被誇異於常人的聰明的小孩,不妨認真想一想他們的天賦究竟在哪裡,以及你是否準備好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真的把他們培養成一個有大成就的小孩。


※世界博物館日大升級,魔都博物館本周末三天全免費!適合親子的博物館2018版
※刪了一篇帖子,光明磊落地來做一些說明
TAG:iKi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