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踏遍青山,風景這邊獨好

踏遍青山,風景這邊獨好

踏遍青山,風景這邊獨好

——讀王未其人其畫

高山流水

 上海

女子十二樂坊 

00:00/05:08

我與王未結識頗有機緣。在共赴濟南參加省文代會的旅程中,我們在車中恰巧是臨座。王未起初話不多,但在旅途絮語中,他慢慢說到了自己,我才得知,這個臉上蓄著胡茬、頭髮生著自來卷,面容和善、說話慢條斯理、行為低調的人,竟然有如此豐富的藝術經歷和成就:他年少時期便隨家中至親結識了眾多上海藝術名家,很早就具備了深厚的傳統繪畫功力,但早年卻一直未潛下心來從事繪畫。後來,大學科班美術學習以及多年才華畢現、成就斐然的雕塑創作,都在積澱、鋪陳、隱喻、導引著他走向心儀已久的藝術領域,領略一份更加獨特的人生風景——最終,他放下雕塑刀拿起了飽蘸翰墨的畫筆,順心因性,開始了自己厚積薄發的中國山水畫創作生涯。

(一)其畫:古意儼然,逸氣充盈

王未除偶爾興由所至,畫一畫自己寵溺多年的家貓和充滿童真的兒童樣式畫外,畫作幾乎全是山水畫。我不是畫界專業人士,只因在文聯工作有機會接觸一些畫家和畫作,至多算個剛窺門徑的鑒賞者,但觀王未的水墨山水和設色山水畫,卻能感覺到他一種獨富意趣的心境和個性卓然的風格撲面而來:這些畫作全都古意盎然、逸氣橫陳,其中繪景壯物摹人儘是自然山水和古人,鮮見現代痕迹與物件。

王未山水畫的古意與逸氣之所以豐潤、充沛,我觀察,主要是緣於他的立意高遠。王未總是胸有丘壑、意在畫先。他畫山水特別重視山水意境的營造,畫作多以山壑峻秀、林木茂郁、古寺儼然、江山相望、坡岸疏朗、舟楫垂釣、高士暢幽等為主,這樣的景緻與意境與宋元山水是意氣相通的,古意與逸氣自見。有高見者說,王未在畫中「塑造了一種恬淡、悠遠、靜穆的境地,這就是他的澄明鏡像。」誠哉斯言。

意境刻意為之則過,妙在心有所屬、所意、所感,卻又渾然天成,不笨拙用力,讓人心領神會、欣然嚮往。王未在筆墨技法上看似無意卻極具功力的駕馭,讓這種古意逸氣具有了一種通達人心的力量與氣度。我觀他的畫作《擬古人意》、《寫鄭午昌筆意》等,都是他師古人之法的力作。這些作品注重在布局、造景、筆墨、技巧上取法古人,力求達到虛實、繁簡、疏密、潤燥、動靜的統一。在《香山九老圖》、《憶歸青溪居》、《歸舟圖》、《觀瀑圖》等作品中,王未懷思古之幽情,用或厚實匝密或靈動飄逸的筆墨,極盡文人墨客歸隱山林、忘情山水的情景,抒發自己「懷古明心、平淡求真」的人生態度。《問禪金山》、《論道圖》、《暢談圖》等畫作更是讓王未盡暢古情古意古趣,他用頗具力道但又流暢飄逸的線條,密而透氣、層次分明的墨色,營造出了一種自在、空明的氛圍與意境。

王未山水畫作的設色用材也是獨具匠心。在這方面,他從未停止過探索。他過去畫淡墨山水、濃墨山水,但近年來筆下多鍾情於設色與水墨的交融。他的赭石設色「皴擦點染」自成一格,可謂山樹共用、林台渾成,設色蒼蒼而恣意,既承中國傳統設色之技巧,又有西方藝術美學之化用,其畫作中的山川林木呈現出蒼黃曠遠渾厚翁郁之感。他最近又開始大膽嘗試用一種國外高檔出版紙作畫紙,如雨點又似水潤做底的畫紙剛開始畫起來頗多吃力,但他不斷揣摩適應,紙與筆墨更臻和諧,一種新的獨特意蘊正在形成。王未很少創作大尺度山水,多為小幅畫作。他著意於「精、雅、意」,不喜粗礪,因而孜孜以求在咫尺之間盡顯萬象的藝術創造,正所謂「納須彌於芥子」。故有人說,「王未的山水畫作,尺幅不大卻古意盎然。取法宋元,筆酣墨暢,神韻悠揚。」

這些藝術品質構成了王未匠心獨運、自然天成、師古而不泥古的畫風與畫韻。

(二)其人:踏遍青山,求緣問道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山水畫的精神指引,也是王未深以為師的繪畫哲學。師造化就要踏遍青山,唯有看得多,胸中方有丘壑萬千,才有奇峰盡秀。這些年,王未在用心運帷他領銜的煙台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之外,幾乎把所有業餘時間都用在外出寫生上。他登奇峰、涉大川、探幽林、訪古寺,在雄奇北方,在煙雨江南,在大漠西域,在萬裏海疆,留下了他行行復行行的寫生足跡。正是這種一直不停歇的行走,讓他對不同地域的山水風貌有了有更真切、更直觀的觀察與感悟,從而使他的山水畫作跳出了單純摹古人、摹別家的境地,構建起了屬於王未的具有極高辯識度的「藝術地理」,確立了一種愈來愈清晰的「北方山水、王氏意蘊」的藝術品格指向。

另一個驅動他不斷行走的動力,來自於他近年來一直在承擔的山東省藝術創作研究院「中國藝術地域風格課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山水月.中國書畫藝術地域風格研究課題。他與孫振民這位煙台書法家聯袂,心意相連,書畫同步,邊行邊思邊悟,不斷探求不同地域山水題材書畫創作的藝術風格,並在繼承傳統精神與技法基礎上,以現代意識拓展書畫創作實踐,由此形成的煌煌成果,就是已經連續四年舉辦的「雲山水月——王未、孫振民書畫課題研究展」。課題研究展先後在北京、上海、江蘇蘇州、四川樂山、山西平遙、浙江紹興、遼寧大連等九個省市舉辦,展覽地域所在無不是有著獨特山川形貌和地域風格之地,展館選擇更是匠心獨運,或積澱豐厚,或古意氤氳,或人文薈萃,或文明彰顯,均與展覽主題和書畫內容相映成趣,每每舉辦均賢者雲集,反響熱烈。徜徉於這些展覽前,蘊藏於山水中的地域精神與文化,外化為氣象萬千、恣肆多變、令人神往的書畫佳作,讓人們恍若置身山林田園之中樂不思返。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王未對藝術風景的追求,還體現在他不斷追求繪畫的本心本源,孜孜探求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創作規律。他知行合一,非常重視寫生、繪畫背後的學術研究與理論總結,始終追求藝術與學術的互促共進,從而「得山水之真,求繪畫之道」。他自雲,自己的畫作功底主要來自於從「四王」入手、上追宋元明名家的上千幅摹古畫以及遍訪名山大川的大量寫生創作。而他的學術研究之路也是篳路藍縷。他特別對清末民國山水畫大家進行過深入系統的研究,用心探索新舊交替時代山水畫風的傳承與嬗變。特別是對近代山水畫大師、耄耋之後的黃賓虹,一直在潛悟他「黑、密、厚、重」、用筆洗鍊凝重、遒勁有力、墨色黑里透亮的技法。他還不斷對自己的藝術實踐進行梳理總結與學術研討。每次書畫課題展舉辦,王未都要不辭辛勞地「標配」學術研討與交流會。他與匯聚而來的各方藝術家、理論家、評論家的深入交流與碰撞,往往讓其在學術上獲得新的的啟迪。伴著這些研討會一路走來,王未已收穫了自己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的專集十多部。而他在學術方面的素養又對他的新一輪藝術創作實踐給予反哺與滋養。故王未自言,他一直在「變」,每發展一個時期,自己藝術上就會有「惑」,而隨著與愈來愈大的藝術圈、學術圈的交流,自己不斷思考破「惑」之道,大膽進行新的「變法」,畫法、畫風、畫韻就會隨之而變,併產生新的東西。

(三)其神:氣定神閑,從容達觀

王未給人的感覺總是一種淡定、安詳、從容與雅緻,似乎沒有什麼事能讓他動怒發火。他自言年輕時也曾「恃才傲物,睥睨四方」。但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行走江河山川、穿行於賢者中間,他的心漸漸沉靜下來。「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王未意識到靜心、靜氣、靜悟對於藝術的重要,因而更加註重磨礪自己的性情。他心目中的安詳與淡定,是「人不知而不慍」的寬厚與隨和,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澄澈與洞明,是去留無意、明心見性的從容與平和。這種心性深刻影響著他的畫作,達觀、澄懷、溫雅……成為很多大家對他畫作的共同評價。

王未除了在心性上久久磨礪,涵養自己沉靜的性情,我觀察,他更注重從精神的維度與高度去提升自己的境界。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痴迷,讓他經常將自己置於經史子集中,與古人參禪論道、做心靈對話,從中悟得妙理深遠、學到至誠懇切。他的家裡、工作室里書櫃林立,藏書達數萬冊。他除了繪畫,大部分時間用於博覽群書,對儒釋道、經史哲均有涉獵,有的領域還研究頗深。他常說,畫者僅執著於繪畫技巧是不夠的,必須把技法植根於深厚學養之上,唯此才能厚積而薄發,成就一番氣象。也不能僅僅臨摹了一兩個人的畫就奢談形成了什麼風格、開了風氣之先,而應扎紮實實下點苦功夫、笨功夫,並借古融今、東西互鑒、內外兼修,這樣方能不斷超越「舊我」,成就更好的「新我」。

王未,因近年來藝術成就斐然,聲譽日隆。眾多頭銜中,他自己最看重的是「中國書畫地域風格課題承擔者」。這個項目已做了四年,可謂碩果累累,接下來還要再做六年,可謂任重道遠,但王未卻樂此不疲。願王未在未來的歲月,能繼續踏遍青山,暢抒情懷,為大眾、為時代奉上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景,取得更大的藝術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厚德載雲軒 的精彩文章:

TAG:厚德載雲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