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陽關道,我走獨木橋!玄奘大師對悟空的最後訣別,從此永不相見
玄奘:西天取經走過的獨木橋
「你走你的陽關道,他走他的獨木橋。」這是一句為許多人所耳熟能詳的俗語。
在這裡陽關道是煌煌坦途,是光明正大的選擇,自然它也是人們主要依賴的道路;而獨木橋則只能是無奈中選擇,似乎還有點義無反顧的意思。
在酒泉的葫蘆河上,就曾有座獨木橋。當年玄奘西天取經,就曾從這裡經過。
孤身西行
唐僧名玄奘,是著名高僧。唐初,他就是沿著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往返西域的。甘肅各地不僅有他的故事,而且也留下了諸多遺迹。
在酒泉,就有一個玄奘一處當年走過的獨木橋。玄奘從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自長安出發。這年他26歲,非凡的5萬里西域之行由此開始。
出長安後哦,他遇到了個和秦州(天水)和尚孝達。孝達是在長安學習《涅槃經》的,正好學完,準備回天水。於是,兩人結伴而行,翻越隴山到了天水。在秦州,玄奘住了一夜,正好遇到了到蘭州的人,這樣他又和他們結伴。據考證,玄奘到蘭州後,在由薛舉王宮改造後的莊嚴寺住了一夜,隨送官馬到河西的人去涼州(武威)。在武威,玄奘一停一個多月,向當地僧眾講《涅槃攝論》和《般若經》。一時間,四方僧侶雲集,玄奘大名也傳往西域。
此時,從涼州到酒泉一帶,嚴禁百姓西行。涼州都督李大亮硬逼玄奘回長安。幸好,河西和尚領袖惠威,很器重玄奘的才幹,在他的幫助下,玄奘悄悄潛伏而行,來到了酒泉。
這時涼州嚴查和捉拿玄奘的牒文又到,牒文寫著:「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至州縣,宜嚴候捉。」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到了瓜州(今瓜州縣雙塔堡南的鎖陽城廢址一帶)。有人告訴他:從瓜州北行50多里,有條葫蘆河,下寬上狹,水洄波急,不可渡,上面就是玉門關,是西去必由之路。瓜州有個叫李昌的官員懷疑玄奘是牒文要捉拿的人,就密帶牒文來找玄奘。他指著牌文說:「法師,你是不是這個牒文中的人?」玄奘大吃一驚,吞吞吐吐不敢回答。李昌說,你必須說實話,他才能為你想辦法。玄奘據實而答,李昌深為讚許,毀了牒文,幫助他買了一匹馬,又雇了一個胡人石槃陀為他引路。天快黑的時候,玄奘和石槃陀出發,三更時就遠遠地看見了玉門關(今安西雙塔堡)。石磐陀,傳說中小說作品《西遊記》里孫行者在生活中的真實原型。
大道與橋
在玉門關上方10里的葫蘆河,只有丈把寬,石槃陀砍了幾棵樹,搭在河上,又鋪上草和土,讓玄奘過河。過了河,當晚就睡在草地上。天快亮時,石槃陀企圖殺死玄奘,原路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生異心,起身端坐,兩眼瞪著他,石槃陀提刀徘徊,說明了想回家的緣故,玄奘同意他返回瓜州,並送他一匹馬錶示感謝,只好孤身西進。
這就人們所說「我走我的獨木橋,你走你的陽關道」的這句俗語的來歷。俗語中陽關道自然是指通往陽關的大道,這條道路最寬處達36丈。僅此一點,他們就能知道當年陽關道上車水馬龍的情景。
詞典中對獨木橋的解釋非常簡單,「獨木橋:最簡單人行橋,常用一面砍平的一根圓木做成。顯然,這個解釋沒有說出那個獨木橋俗語的來歷。從玄奘的記載來看,陽關道是光明正大出關西行的大道,而獨木橋則是偷渡過河出關的途徑。一個是煌煌坦途,一個充滿艱險的小路,但目標卻是一直的。
陽關道和獨木橋應該就是這樣來的!對今天人們而言,歷史上陽關道許多人僅僅聽說過而已,它或許是一隊隊駝隊,留下的悠然駝鈴聲;或許是戍邊將士遠去的塵囂;亦或許是守望者留給烽火台的背影。
如今,獨木橋早已消失了。陽關道則變成了現代化的鐵路、高速公路。在這塊土地上古老的絲綢之路正在同現代化的交通方式對接。鐵路對今天的人來說和昔日的陽關道一樣,是煌煌坦途。
第一國道
自古以來,交通就是敦煌的命脈。陽光道和獨木橋都是絲綢之路在酒泉境內的古道。在西漢時期,這條有一條從長安直通敦煌的國道,稱為「西漢」第一國道,它就是最早的陽關道。
「西漢第一國道」是長安通往河西走廊、西域、西亞的交通大動脈,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甘肅省博物館原館長初世賓先生通過比較兩枚漢簡,終於揭開了「西漢第一國道」之謎。初世賓先生髮現酒泉地區出土的兩枚漢簡,出土地點不一樣,但是都記載長安的河西的大道走向和驛站里程。
這兩枚簡分別是:1974年的額濟納破城子(當時隸屬酒泉管轄)漢簡,1990年的敦煌懸泉置漢簡。專家們把這兩枚漢簡定名為《驛置道里簿》。這兩枚簡牘雖然殘損,但卻能相互補充,清楚的寫出了從長安到敦煌一帶驛站和里程。從長安出發後,沿涇水在涇川一帶過涇河,再經月氏、烏氏、涇陽、平林置等地縣,到達固原(高平),不翻越六盤山,然後經今天的景泰蘆陽一帶,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然後經過今天的景泰、大靖一線抵達涼州,再由武威前往張掖、酒泉、敦煌。
這條道路分為高平道(長安——固原——蘆陽)、河西道(蘆陽——武威——敦煌)兩段。它的開通與張騫探險、霍去病將軍用兵河西有密切關係。初先生在今天的公路圖上根據漢簡中記載畫出了西漢「第一國道」的示意。最令人驚奇的是按照漢簡上記載的漢里程折算成今天的公里數,幾乎連成了一條直線。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為了修建這條大道所做的精密設計,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投入。
這條被人們揭開謎底的「西漢第一國道」,是否就是民諺中說的陽關道呢?他想也許是,也許不是。說是,因為從當時技術條件來看,能修築出這樣的道路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同今天的高速公路相比絲毫不遜色。說不是,當年的陽關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了。
或許,有時候,故事往往就在似是而非是之間發生,陽關道也是這樣。對他們而言,不論是陽關道還是獨木橋,都通向西域,都是開放的渠道。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分享。


※採摘狩獵,行走數萬步,睡到自然醒!五千年前的日子,你吼得住嗎
※蘭州為何被稱為,絲綢之路重鎮!看看,粟特人的行動明白了
TAG:隴史薈王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