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為什麼說5歲決定孩子一生?五歲的孩子需要關注哪些?

為什麼說5歲決定孩子一生?五歲的孩子需要關注哪些?

文 | 霖士心理

前兩篇主要面對三歲和四歲的幼兒,我們展開了一些階段性分析,今天我們來講講五歲的幼兒。其實,當孩子五歲時,已經在心理生理兩方面有一個很大的飛躍了,也許父母們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好帶了,也明顯好管教了。

比如孩子會非常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小動物的故事,但這個階段對抽象的辭彙不能理解,說明孩子對大人世界的理解還是要有一個過程。這時,家長就要在施教的同時,關注引發孩子的想像力,引導孩子大腦中產生生動、形像的聯想。

大家還會發現五歲孩子的遊戲能力發展史最快的,在家長啟發和引導下,孩子已經能夠開始自發角色扮演的遊戲,或者用積木搭一個腦中的「動物園」或者「飼養場」,自己會從上帝視角來扮演布局者。時而也玩開汽車,噹噹司機、客串一下售票員;或者玩玩醫院遊戲,模仿醫生給病人看病、開藥方、打針,而有趣的是,你會發現孩子在扮演中也會對病人表示同情,會說些安慰的話,做得十分認真。

這個階段,也可以和孩子一同參與,畢竟是一個自發的親子遊戲環節,通過親子遊戲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注重遊戲的目標,有可能是影響未來的運營能力、消費觀念、對他人的責任等,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

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想像力非常出色,因此想像力優秀的孩子,在心理上會得到很好的鍛煉和發展,因為這些想像力可以幫助孩子感知身邊的物體,獲取到更加豐富的感性體驗和知識,當然,也可以進一步幫助孩子體驗看似複雜的人際關係。

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用家庭或者社會觀念,去結合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情感習慣的培養,塑造孩子形成自己的個性和優良的品德。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有初步的朋友關係圈,在良好的教育引導下,也會在朋友關係萌芽中懂得如何關心他人,是否願意分享,比如自己的圖書或者玩具等。也能體現出來孩子是否有克制力,能否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對於孩子體能、智力、語言、情緒、群體關係的發展,無論是識別還是心理引導技術,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所涉及,大家可以翻看之前的文章,在這裡就不過多陳述...

無論孩子在這個階段是上大班,還是學前班,都會出現偶爾想起母親有「想回家」的念頭。這種情感依戀,也會出現在親戚朋友家的時候,心中時不時的惦記著母親或者父親。

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強烈依戀狀態,母親應盡量使其感到安慰。但也不能寸步不離跟著孩子,否則會導致孩子在各方面成長速度緩慢。最好的辦法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呼喚孩子一次,使孩子的心理能夠感受到在母親或者父親的安全圈內,也會讓孩子心理很安定。

像這種依賴心重的孩子,雖然周末有可能耐心的陪伴孩子,但若是碰到母親有事情、加班、或者串親戚,導致天黑還沒有回家,孩子就會擔心,甚至會說出「媽媽是大笨蛋!」、「最討厭媽媽了!」之類的語言。

如果有事外出,可以提前給孩子打電話:「媽媽今天要晚一些回來,你把燈打開來,等媽媽一會兒好不好?」如果孩子一個人怕黑,也可以事先拜託鄰居;總之,不讓孩子有不安的經驗,因為這類創傷是不太容易安撫的。這個階段也不要孩子成為留守兒童,或者俗稱揣著鑰匙長大的孩子,否則孩子性格會比較孤立。

那對於父親與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如何相處呢?

大多數原生家庭,對於孩子而言,由於母親的情感分值比父親高出很多,會顯得父親的地位不足母親。但是,也不至於被孩子抗拒,父親不用尋求像母親一般強烈情緒的聯繫,有時不同的交往方式反而對父親有利。母親做不到的相處方式,由父親來填補就好,像運動、投球、翻筋斗、賽跑等等,這些項目由父親來更適合。

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部分都會嘗試第一次的人生衝突,也就是與小朋友打架。孩子在外面體驗痛苦時,通常會到家中讓父親來分擔,而不願告訴感情分值大的母親。這個時候,父親可以把孩子帶到一邊,做一對一的談話。

可能會聽到「爸爸,今天我打架打輸了...」聽到孩子做這樣的陳述時,父親安慰孩子並提供智慧,盡量不要長篇大論說一堆,更不要鼓勵孩子做一個暴力少年,因為,孩子期待的是朋友式的忠告而不是父親的訓斥。

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霖士心理 的精彩文章:

霖士心理:孩子數學不理想,也許是父母引導方向出現了問題!
霖士心理:孩子不能吃苦?嬌生慣養?父母還在一味遷就?家庭一定缺失了這些教育意識

TAG:霖士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