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貿易戰不打了!中國晶元攻堅戰才剛開始

中美貿易戰不打了!中國晶元攻堅戰才剛開始

中美貿易戰不打了,但是中國晶元產業的攻堅戰才剛剛開始,想要打贏這場「戰爭」,把握正確的戰略方向少走彎路至關重要。

受美國貿易禁令的影響,謀求晶元獨立發展,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媒體報道中最頻繁出現的口號。有人更提出謀求晶元產業全產業鏈自控,而在行業人士看來,「這是做不到的」。尊重晶元產業發展本身邏輯,是中國晶元行業崛起的前提。

在對中國「缺芯」的這場大討論中,資本尤其是VC、PE們被甩了一口大鍋。隨著這場「缺芯」事件不斷發酵,未來可能會有熱錢湧入,但是資本的種種顧慮事實上是沒有改變的。更讓業內警惕的是,在這股熱潮之下,不乏炒作投機者。

剔除掉對產業發展邏輯的不尊重和奢望依賴資本的「不現實」以後,中國「芯」圖景才得以展開。包括華為在內的一批優秀公司正在飛速發展,而這批公司可能就是數十年後的中國「芯」。

晶元全產業鏈自主可控?不可能

2018年4月初來自美國的一紙禁令,突然讓國人意識到擁有高新技術自主權的重要性。有人高呼,中國晶元產業一定要實現自主可控,這樣才不會受制於人。

對於這種觀點,在接受投資界採訪時,川土微電子創始人陳東坡表示:「晶元產業是高度國際協作和全球產業鏈的事情,所以那些鼓吹全產業鏈自主可控,什麼都要自己整一套的做法一是做不到,再多的錢也做不到,美國也做不到。」

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完完整整的自主可控產業鏈。晶元生產是一條技術密集度非常高的工藝線,一條生產線可能要涉及50多個行業,5000道工藝,其中涉及到晶圓、流片、封裝、光刻等多個專業細分領域。

就算是發展最領先的美國,它的光刻機也是依賴歐洲的,材料則依賴日本。因為光刻機其內置鏡頭可能要涉及幾百個供應商、數千個產品以及數萬家企業。

謀求全產業鏈自主可控不可能,那就只能把功夫做「精」。晶元製造工藝有多精細呢,有個非常生動的描述,「指甲蓋大小的矽片上蝕刻數十億晶體管」,而這只是晶元製造幾百道精細化工藝的一種。

對於晶元製造這個「瓷器活兒」,陳東坡認為,應以積極開放的心態融入全球供應鏈。「融入協作很有必要,要讓別人覺得你的角色無可替代即可。在設備,原材料,設計,製造,封測上面,集中精力做好幾件事,甚至一件事即可。」

上海張江聚集了國內許多晶元企業,其中很多都堅持高度精細化研發和生產的發展戰略。如上海川土微電子聚焦在射頻與模擬晶元領域,上海微電子則是國內光刻機龍頭。

這些公司聚焦的都是晶元產業的細分領域。射頻晶元是無線通信的關鍵部件,能實現信號的發射、無線傳輸和接收。目前,高端射頻晶元的供應商大部分在發達國家。美國商務部制裁中興通訊的禁售產品中,就包括高端射頻晶元。

光刻機則是生產集成電路的關鍵設備,目前全球高端光刻機基本上被荷蘭ASML壟斷,上海微電子則是世界四大光刻機製造公司之一,其封裝光刻機已在國內外市場廣泛銷售,國內市佔率達到80%,全球市佔率40%。

能否在晶元領域做專做細也是投資人挑選項目重點考慮的因素。鼎興量子合伙人吳葉楠認為:「國內半導體公司要突圍有兩個路徑。一是靠強有力的市場終端支持和培育,讓它儘早進入良性循環;另一種是進入細分領域,迅速做大做強佔領市場。」

由於半導體產業鏈自身發展特點,晶元產業幾十年來已經形成全球製造的格局,中國晶元生產商唯有尊重其產業發展的基本邏輯,不盲目求大求全,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無可替代的位置。

熱錢湧入,肯定有人「渾水摸魚」

在中國未來晶元產業發展中,投資機構被擺在了很重要的位置。鑒於產業和資本的共生共榮關係,中興通訊事件讓業內對VC、PE詬病頗多。近年來,資本狂熱追逐商業模式創新,盲目投資特點概念已成行業普遍現象,這被業內指責為「顧此失彼」,過度聚焦互聯網模式投資,忽略了半導體等高科技行業。

中興事件讓國人再次感受到大國政治博弈和經濟較量的殘酷性,呼籲政府大力扶持晶元產業發展的聲音不絕於耳,希望政府可以從政策層面加以引導。政策風口之下,有投資機構以及創業者已經聞風而動,爭相布局晶元產業。

有行業分析指出,晶元行業容易受政策宏觀趨勢的走向影響,在有政策導向和側重的情況下,會更容易吸引投資者,對行業的投資回報預期也可能會略有上浮。

據媒體報道,有些創業者已經不做區塊鏈了,「轉型「做晶元了,而這些人中有很多人可能連晶元的概念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

「最近很多人在講我國晶元產業要實現自主可控,可以預見的是會有大量熱錢流入這個行業。這到底是不是好事還有待論證。」有投資人表示。

創璟資本黎芳宏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資金的流向是很難控制的,能否流到那些有研發能力的科研單位和企業手裡還不一定,有可能反而產生一些行業亂象,在中國現代經濟的發展歷程當中也不是沒發生過。」

對於這種現象,上述投資人提醒道,「利用政策的紅利是某些投資機構比較擅長的,但是想藉助政策優惠實現較高的投資回報往往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對於晶元產業這樣具備較大難度的行業而言,投資風險更高,投資機構不要盲目追逐政策風口,為了投資晶元而投資晶元。」

眾所周知,晶元產業投資的主要難題在於產業鏈長,流程複雜且變現難,盲目湧入的機構很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陳東坡也認為,接下來會有很多錢湧入這個行業,那麼最大的機遇和挑戰都在這個上面,讓專業的人用好專業的錢,這個事情就靠譜。剔除渾水摸魚的,乘機揩油的,心平氣和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極致完美,政府保護好知識產權,用市場的方式調節資源,這個才是取勝之王道。」

投資人也有自己的一筆賬要算,晶元投資行業的的長周期和高風險性,決定了資本大批湧入的景象無法複製TMT。一方面資本都是逐利的,有知名投資人曾說,「投資晶元的收益基本等於賣肥皂」。

再加上晶元行業需要較長的時間和經驗積累,是一個典型的「慢工出細活兒」的行業,願意花這份時間的投資機構數量可能不是太多。高通全球副總裁、高通創投董事總經理沈勁提醒投資人和創業者,「想要涉足這個領域時,需要做好10、20年的長跑打算。認為3到5年就可以打造一個大公司,這種想法是危險的。」

擠下三星,誰會是中國「芯」?

在尊重行業發展邏輯和理性看待資本投資規律之後,中國「芯」圖景才會慢慢展開,國內部分公司也正顯現出崢嶸之象。

市場研究顧問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發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前15大人工智慧(AI)晶元企業排名表「A_List」中,前三名依序為英偉達(Nvidia)、英特爾(Intel)以及恩智浦(NXP),蘋果排名第8名、三星第09名;華為第12名,成中國大陸地區最強晶元廠商。

華為從2004年10月10月開始研發手機晶元,為此創辦了海思公司。在海思創立之初,華為內部曾發生很大分歧。當時國內晶元行業流行一句話,叫「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產品和方案,比自主研發還要低很多。

十餘年後,國內公認的晶元研發最好的就是華為的海思晶元。有付出就有回報,堅持自主研發也給了華為一般手機廠沒有的底氣。2018年1月美國高通在北京舉行技術合作峰會,國內廠商唯獨華為缺席。2017年11月,小米、OV同高通簽署備忘錄,三年內採購不低於120億美元晶元,華為也沒有參加。

在國產華為的大旗之下,像兆易創新、川土微電子和上海微電子這樣的晶元企業也在努力成長,其中涵蓋設計、製造等各個產業鏈領域。

除了傳統的晶元生產企業之外,國內的互聯網巨頭也不甘示弱,接起了晶元國產化的大旗。阿里巴巴是較早的入局者。早在2016年1月,阿里巴巴就入股中天微,成為其第一大股東。2017年6月,阿里巴巴又向中天微注資5億元,正式進軍晶元基礎架構設計領域。

互聯網公司入局對跟中國晶元行業注入了新的力量。「可以說,阿里巴巴更多是做一個準備工作,不是想要取代某一家晶元企業,而是做到不受制於人。包括華為研發自主晶元,思路都是對的。」達泰資本創始人、主管合伙人葉衛剛認為。

企業是一個行業發展的真正主體,所有的資本或政策要圍繞企業本身來操作。在談到企業發展願景時,陳東坡說,我希望川土微電子能成為一家為客戶賦能,為股東創造收益,為員工實現價值的專業晶元公司。這個十分簡單樸實的目標,可能正是中國芯成長的源動力。

2017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締造了一項新紀錄,就是三星將英特爾擠下全球半導體營收龍頭的寶座。在此之前,英特爾已經連續25年穩居「全球第一大廠」的位置。這距離20世紀80年代三星建立半導體研究與開發實驗室開始已經過了近四十年。

不知要過多久,中國的晶元公司才能像「三星」一樣成功實現逆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投資界 的精彩文章:

從中科院到思朗科技:中國超高性能晶元的誕生之路
中信資本收購紐西蘭知名香薰品牌集團Trilogy International Limited,拓展全球市場

TAG:投資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