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 | 河淮清運:說三國,道運河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 | 河淮清運:說三國,道運河

原標題:「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 | 河淮清運:說三國,道運河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把大運河「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的指示批示精神,發動廣大市民群眾積极參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活動,深入挖掘大運河史料,普及大運河知識,提升大運河價值,弘揚大運河精神,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與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傳承運河文脈,普及運河知識,弘揚運河精神」為主題,共同舉辦「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布活動。活動口號是「共講運河故事,同守精神家園」。


徵集內容包括與大運河及其沿岸地區相關的歷史、地理、經濟、社會等人文社科類史料,以及人物故事、民間傳說、詩歌散文、民諺歌謠、風光照片、音視頻短片等作品。活動設入圍獎、優秀獎和十佳作品獎。活動的徵集發布時間為2018年3月9日-2018年10月31日,評審獎勵時間為2018年11月1日-2018年12月20日。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三國存在的時間雖然不到百年,但卻是實實在在滄海橫流、英雄輩出的年代。


英雄當然是用來打仗的,打仗自然離不了糧食,糧食顯然還是水運的好。所以呢,不說你也知道,三國也有運河的事。


曹操這邊,佔據北方的大部分地方,「挾天子以令諸侯」,下了一手好棋。歷史書上還說曹操實行屯田制,開墾荒地,滿足軍糧需求。然而北方缺水少河,看著豐沃的土地,缺水灌溉,收到成倉的糧食,少河運輸。曹操自有曹操的辦法——挖河!



在黃河以北,以都城鄴城為中心,曹操修建了南通黃河北達邊境的漕運系統。比如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他在黃河支流淇水(今河南淇河)上修建攔水壩,截住淇河水,迫使其流入白溝;並在下游原來的黃河故道上修石堰,堵住河水不再南流入黃河。這樣,白溝水源增加,流量增大,向東北方向延伸,聯通洹水(安陽河)等河流,成為黃河以北的運糧要道。九年後,他又修建了利漕渠,連接漳水和白溝,進一步加大了白溝的通航能力。自此以後白溝成為南通黃河並轉江淮,北通海河流域而達幽薊的水上交通要道,已經可以隱隱地看到隋唐大運河之永濟渠或者今天京杭大運河之南運河的影子。



此外,曹操還修建了睢陽渠、平虜渠、泉州渠、新河等運河,進一步完善了黃河以北的漕運系統。


其中,睢陽渠建於建安七年,是曹操最早修建的一條運渠。這條渠分成兩段,上段自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內)到浚儀(今河南開封附近),下段自浚儀東下睢陽(今河南商丘)。看了名字可能也會有人想到官渡之戰,不錯,官渡之戰的勝利,這條河功不可沒。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又主持修建了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其中平虜渠由滹沱河入泒水,泉州(即今天津武清)渠由潞河通到泃河口,新河從泉州渠通往濡水,三條河可以聯運。



曹操去世以後,曹丕代漢,正式建立了魏,成了魏文帝。不過,曹丕的皇帝位置坐得不太長便英年早逝,他的兒子曹叡即位,稱魏明帝。明帝執政期間,白馬王曹彪開鑿了白馬渠,上通滹沱河,下達下博縣,這樣漕船便可以從鄴城出發,運糧進入遼河,為司馬懿征伐遼東提供了便利條件。

黃河以南的情況要複雜一點,因為淮河流域此時是曹魏與孫吳對峙的前線,戰爭的需要促進了軍事化漕運的建設。陳登對邗溝進行改道,其實正是出自曹操的授意。控制了漕運,便控制了淮河;控制了淮河,才有可能打敗孫吳,一統天下。好在陳登幹得也不錯,「登以功加拜伏波將軍,甚得江淮間歡心,於是有吞滅江南之志」。


任廣陵太守期間,陳登還主持修建了儀征境內貫穿儀揚山區的一條人工水道。後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字命名,將這條水道稱為元龍河(即現在的「龍河」)。



另外,陳登修築了揚州「五塘」,即陳公塘、勾城塘、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五個人工湖塘。其中陳公塘最大,可灌田千餘頃,塘址位於儀征白羊山以南,官塘集、龍河集以北,即使到了今天,塘址遺迹還依稀可見,當地人稱其為「龍埂」。因為它與揚州兩千餘年的經濟、文化以及城市的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五塘」既穩定了揚州城鄉水源,又有蓄洪保安的功能,還能夠輸水保障運河通航;與此同時,通過開挖疏浚龍河、烏塔溝、槐子河,再加上配套閘壩,「五塘」與邗溝運河、儀揚運河組成了揚州城市一體化的水資源環境系統,形成了綠楊城郭得天獨厚的優良濕地環境,這種水資源生態環境的基本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歷史書上曾經說過,曹操實行屯田,恢復北方的農業生產,以至於「數年中,倉儲積粟,所在皆滿」。在黃淮地區,曹操將屯田與漕運有機結合起來,增加了軍糧供應,方便了軍糧運輸,支撐了伐吳戰爭,為後來西晉滅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過,孫吳也沒閑著。與曹魏政權不同,孫吳是南方政權,處於水鄉澤國,水上運輸更加重要。另外一點不同是,曹魏已經控制了長江下游的揚州一帶,「谷帛所資皆出焉」;孫吳只能退而求其次,控制長江中游的荊州一帶,「甲兵所聚盡在焉」。其實長江中游不僅也是當時的經濟發達地區,而且河湖眾多,水運便利。更重要的是,三國早期,劉表在荊州「勸穡務農」,「余粟紅腐」,「財谷如山」。



赤壁之戰中,孫吳主要兵種是水軍和載於船上的步兵,軍糧當然也隨船運輸,水運自然特別重要。不過,在荊州一帶,由於天然水系已經比較發達,所以孫吳在這裡經營漕運的重點不是開挖運河,而是興修軍事據點,比如巴丘邸閣。巴丘邸閣因巴丘湖(今洞庭湖的一部分)而得名,在今湖南嶽陽境內,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北可順長江而下,南可以依洞庭湖自守。孫吳在這裡修築大型糧倉,儲存漕糧,再修軍事壁壘,守衛糧倉。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有四個皇帝,歷經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孫吳領有揚、荊、廣、交四州。鼎盛時疆域北起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達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



不過,孫吳經營的重點一直在揚、荊二州,尤其是江淮之間和江南地區。原因很簡單,江淮是主要作戰地區,而戰爭需要江南地區提供保障。


其中,太湖地區是江南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東漢末年,這一帶已是一派「沃野萬里,士民殷富」的景象。為了進一步開發太湖地區,建安八、九年,孫權派陸遜為海昌(今浙江海寧一帶)屯田都尉,在太湖東、南部屯田。後來又在毗陵(今江蘇常州)設典農校尉開發今無錫、常州一帶地區。再如,赤烏八年(245),他派人疏鑿長廣溪,長廣溪北口通太湖之北汊,南口通太湖,長30里,廣里余。長廣溪一帶,是無錫地區居民最早聚集的地區,沉澱著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蘊。



孫吳時期最有名的運河工程是破岡瀆。赤烏八年(公元245年)「鑿句容中道至雲陽西城,以通吳、會船艦,號破岡瀆」。這裡句容即今天的鎮江句容,雲陽西城,大約是今天的丹陽延陵附近,吳,即蘇州,會,是浙江紹興。破岡瀆在今鎮江西南、句容東南。這條河向東穿過寧鎮山脈,一直延伸到雲陽西城,連接江南運河原有河道。「鑿丹徒至雲陽,而杜野(今鎮江市東15里)、小辛(今丹陽城北10餘里)間皆斬絕陵壟,功力艱辛」山岡開鑿後,順著河道的河床,修建了14個用以蓄水的棣(相當於今天的壩)節制水流,以利於航運。另外,破岡瀆還連接淮水(今天的秦淮河),船隻可以一直通到當時的首都建業(今南京)。



破岡瀆在中國運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一是破岡瀆溝通了南京和太湖流域,促進了南京的城市發展和政治地位的提高,為南京成為「六朝古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是破岡瀆東段(丹陽到蘇州、紹興),其實是隋代江南運河的前身,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


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

徵集發布活動來稿。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陳新洪,本文由「 清江浦人家」公眾號投稿。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布活動


期待您的參與


等待您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社科 的精彩文章:

中國文化亮點|《孫子兵法》的智慧

TAG:京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