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邀訪學者論壇劉亦師:田園城市學說之思想來源及其全球傳播與實踐

邀訪學者論壇劉亦師:田園城市學說之思想來源及其全球傳播與實踐

2018年4月18日,文研院第四期邀訪學者內部報告會(第六次)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111會議室舉行。文研院訪問學者、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劉亦師作主題報告,題目為「田園城市學說之思想來源及其全球傳播與實踐」。文研院院長鄧小南、常務副院長渠敬東、院長助理韓笑,訪問教授楊建華、趙剛、韓潮、嚴志斌,訪問學者張治、戴海斌、蘇芃、孫正軍、高波參與討論。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劉亦師

劉亦師助理教授指出,1898年,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在《明天:通向真正改良的和平之路》(以下簡稱《明天》)一書中以大篇幅闡釋了開發、管理新建「田園城市」的可能性,完整地提出了這一學說。「田園城市」以「自由」與「合作」為基礎,經由建設一系列新城而形成區域性的「社會城市」,達到疏散城市人口和重組城市結構的目的,並最終實現和平漸進地改良英國社會的理想。其中,土地權公有、居民自治管理是這一學說的重要理論基礎,並由此衍生出「衛星城」「綠化隔離帶」「城市疏散」等相關概念。

霍華德:《明天:通向真正改良的和平之路》(

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byEbenezer Howard)

1902年,《明天》一書得以再版並廣為流傳。次年,英國第一處田園城市萊徹沃斯(Letchworth)正式動工建設。從該書出版算起,田園城市學說在短短5年內由「紙上談兵」變為現實,既奠定了英國現代城市規劃運動的思想和社會基礎,還促生了一系列直接影響城市政策的實踐活動,同時也深刻改變了人們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並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田園城市運動。可以說,系統考察田園城市的思想來源、全球傳播和實踐活動是研究20世紀以來中外城市規劃史的基礎性工作。這一工作不但有助於形成田園城市的研究體系,對加深認識我們當前所處城市的各種問題與發展方向也有著直接關聯。

英國第一處田園城市:Letchworth,1903年

劉亦師助理教授認為,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學說並非曠古未有、凌空出世。他從規劃思想史的角度出發,以獨特的方式融合了19世紀以來針對城市問題的各種反思和解決方案。此外,霍華德還從英國社會改良運動、19世紀理想城市理論與實踐以及宗教影響等三方面縷析田園城市的思想來源。考察社會改良相關思想主要內容、生成背景及其為田園城市學說吸納或揚棄的方式有助於廓清維多利亞晚期英國社會思想的變遷,也能更加明確田園城市的特徵及其歷史貢獻。

19世紀,英國社會改良主義者提出的多種新城建設方案與實踐,如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8)、潘伯頓(Robert Pemberton, 1788-1879)、白金漢(James Silk Buckingham, 1786-1855)等,以及19世紀末由企業家實際建成的伯恩維爾鎮和森賴特港等工人住宅區,均成為霍華德形成完整的田園城市學說之思想來源。作為虔誠的公理會教徒,19世紀80年代產生的「教堂七城」方案也對霍華德擬定田園城市空間結構和「社會城市」區域結構有所啟發。

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8)的新和諧村(New Harmony),1838年

為何只有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得以實施並大行其道?劉亦師助理教授表示,他的學說採取示範而為的方式,跬積漸進,既體現了善於調和的特點,還強調了自由精神、勇於試驗的重要性。同時,霍華德正確地估判了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社會輿論,並配合以詳密理性的分析計算,使田園城市的開發和建設既具可操作性,也能為現實政治和既得利益者接納和支持。

提出後不久,田園城市思想便化為一場席捲全球的田園城市運動,不僅深刻影響了人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還誕生了城市規劃相關專業和學科——現代規劃史上的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均與之密切相關。田園城市運動既將田園城市思想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促使各國政府漸次將城市規劃納為職能部門,反過來也在不斷修訂、完善和擴充田園城市思想內容。誠如前文所說,第一處田園城市於1903年開始興建。而在此後,這一運動轉向設計手法和規劃技術,具體體現在蜿蜒優美的街景、充分綠化和林地、設計精良的住宅及公共建築等。至於本質性的土地權屬和土地增值歸屬等問題,未予以討論。

德國、法國、美國、澳洲的生活習慣和審美取向不盡相同,因此,各國的田園城市運動同英國有出入且加入了頗多新創造。在非西方的國家和地區,傳播方式更傾向於直接仿效技術和手法,漠視其產生背景和社會改造的宏大意圖。試舉幾例,在非洲和巴勒斯坦,田園城市或城郊住宅(garden suburb)被當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的工具;在蘇聯,其與該國意識形態不符而被棄置;在日本和我國,這一運動被純粹用作服務於上層階級新式住宅區。我國在近代時期便已被捲入這場席捲全球的田園城市運動之中,且產生了較多文獻,實例雖少卻銜接了1949年前後城市發展和規劃的思考與實踐。相比西方國家,非西方世界的田園城市更重視技術手段和空間形象,從微觀的草地、樹木、公園、建築樣式,到中觀層面的分區制度、道路設計、土地重劃,再到宏觀層面的城市疏散、區域規劃,無一不可以田園城市思想籠括涵蓋,並足以顯示這些國家近代化事業上的成就。

上海的田園城郊住宅,1929,建築師鄔達克

責任編輯:黃秋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