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圖話西藏佛像雕塑藝術

圖話西藏佛像雕塑藝術

藏族人民以其勤勞、勇敢和智慧在雪域高原上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並以其雕塑藝術最為令人矚目。 西藏佛像雕塑,最早出現在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當時拉薩大昭寺和其它一些小廟裡出現了各種神佛的雕像。 圖為扎什倫布寺26米多高的強巴佛,為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像。(唐召明攝影作品)

從那以後,西藏雕塑便隨著西藏佛教的發展而發展,歷經1300多年漫長歷史,創造性地吸收和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中原等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手法,從而形成有著鮮明民族特色的和獨具地域特徵的西藏佛教雕塑體系。圖為色拉寺措欽殿主供高度超過兩層樓的強巴佛(局部)。(唐召明攝影作品)

西藏佛教神靈眾多,其造像內容豐富,形象各異,風格多樣,工藝精細。雕塑原料種類繁多,或金、或銀、或銅、或玉,或種種寶石、象牙、陶瓷、香水、香泥、酥油……可謂各質兼備。圖為敏珠林寺著名的十六羅漢(除前左一釋迦佛像外)銅像。據說,這些銅像由蓮花生大師從印度帶來。(唐召明攝影作品)

西藏寺院主供佛像,大都是以金、銅製成並以佛教圓形雕塑形式出現,並以造型高大、裝飾考究、塑造精美為特點,十分注意形象的端莊、氣度的華貴,力求在寧靜中表現佛的心態。圖為桑耶寺主供的釋迦牟尼佛像是採用一塊哈布山的整塊巨石雕刻而成,像高3.9米,肩寬1.8米。(唐召明攝影作品)

扎什倫布寺的鎏金彌勒佛(強巴佛)銅像高26米多,用黃金229公斤、紫銅11.5萬公斤,莊嚴肅穆,為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像;色拉寺的彌勒佛銀像,以千兩白響銀製成,其價值極高;哲蚌寺的釋迦牟尼佛銀像,以500兩白銀製成,而裝藏的佛舍利子、頭髮、法衣等物,其價值遠遠超過500兩白銀;大昭寺的葛西旃檀像、蛇心旃檀像等更是珍貴。圖為白居寺主供的釋迦牟尼佛鎏金銅像。(唐召明攝影作品)

這些佛像都有一段特殊的經歷,或被說成自然生成,或被說成天外飛來。總之,各有神妙,各有奇趣。 除了寺院供養的佛以外,還有菩薩、羅漢、護法神、祖師等,這些雕塑造像形態各異,神采多樣。有趣的是,除模式化的造像外,還出現了人格化的造像,如妙音天女、財源天女彩塑像,顯得端莊秀麗、體態優美。圖為布達拉宮頂上的銅獸像。(唐召明攝影作品)

布達拉宮所存精美塑像為全藏之冠,有吐蕃時期歷史人物,有歷代精製佛、菩薩塑像,其大量使用金粉,具有金碧輝煌的效果。色拉寺16羅漢神情各異,或盼顧或入定或嬉笑,惟妙惟肖;大昭寺宗喀巴像以寫實見長,充滿世俗情調;白居寺印度僧人和歷代喇嘛像及楚布寺歷代噶瑪巴像、薩迦寺諸法王像,則用寫實手法來表現歷史人物的神採風貌。圖為策墨林寺所供奉的歷代格魯派高僧塑像。(唐召明攝影作品)

相反,作為西藏佛教密宗雕塑的護法神像則採用浪漫誇張的手法來表現,其形象往往奇譎怪異、兇狠狂怒而充滿了可怖神秘之感。吉祥天女面目兇惡;金剛、天魔皆頭飾骷髏,火焰四射,手持血供顱骨,足踏裸形男女怪魔。這些塑像都是藏族藝僧嚴格按照《造像度量經》的規格塑造的。 圖為楚布寺所供奉的噶舉派祖師噶瑪拔希塑像。(唐召明攝影作品)

究其實義,皆為菩薩護法示現威猛二相,用以驅魔鎮邪。這是西藏佛教特有儀軌藝術化的結果,也是宗教與藝術結合的產物。圖為甘丹寺供奉的大威德金剛塑像。該金剛藏語譯為「怖畏金剛」,是文殊菩薩降伏妖魔忿怒相,為藏傳佛教格魯派主修的密宗主尊。(唐召明攝影作品)

縱觀西藏佛教雕塑造型,可謂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那些形態各異的佛像,形體雖是虛無縹緲的神佛,本質卻是社會現實的反映,都是歷代雕塑家辛勤勞動的結晶,反映著藏民族的審美思想和審美追求。它們不僅是西藏佛教的精品,也是整個藏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財富。圖為強巴林寺所供奉的大威德金剛塑像。此像前是宗喀巴「師徒三尊」塑像。(唐召明攝影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雪域蒼鷹 的精彩文章:

TAG:雪域蒼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