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艾灸,重在扶陽祛濕!
陽氣是生命之本,古人有「陽強則壽,陽衰則夭」的說法。如果把人的身體比作銀行,陽氣就好比貨幣。今天透支一點,明天透支一點,日積月累,銀行就不幹了。當健康不斷被透支時,身體就會不斷給你反饋信息,通過不同信息提醒你:陽氣不足了。
現代人最大的通病:寒濕太重,陽氣不足
「
飲食
」
大魚大肉,口欲不節。身體的新陳代謝有著自身的運作機制,大魚大肉,油脂蛋白質過剩,會大大消耗人體的元氣。
此外,各種冷飲,冰淇淋泛濫,導致寒氣入體,難以排出。
「
起居
」
現代人已經離不開空調,常年吹空調,屏蔽了自然溫度,不利於身體健康,損傷元氣。
「
衣著
」
現代人穿衣越來越清涼,動不動就是肚臍裝,短褲,弔帶,超短裙……這些讓寒濕入體,消耗陽氣。
夏季補陽正當時
夏季是陽氣旺盛之時,陰寒之氣消減,此時順應時節給予體寒或癌症患者溫陽補益的艾灸刺激,以助長陽氣的生髮,加速寒氣的消散。像關節、筋骨方面的疾病、畏寒肢冷、腹痛泄瀉或浮腫,臉上長痘和斑,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婦科男科疾病,一定要把握好夏季艾灸的機會,順應天時祛除體內寒濕。
在腹、腿、腳處取穴,用傳統的艾灸療法施灸,對祛除體內濕氣效果顯著,不妨一試。
腰和背:灸三穴,增陽氣,補氣血
1、命門穴
女性手腳冰涼,老年人關節怕冷,男性尿頻尿急等都屬於中醫里所說的「命門火衰」之相,用艾條灸此穴位,可緩解類似的陽虛癥狀。
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取穴時採用俯卧的姿勢,可以在命門穴上下移動艾灸條,循序漸進地施灸,熱度以自己適應為度,每次施灸時間在30分鐘左右即可。
2、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同時有助於祛濕除寒。
3、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30分鐘,能夠幫助祛濕除寒。
腿:灸豐隆,祛痰濕
豐隆穴是古今醫學家所公認的治痰要穴,在此穴位施灸可消除脾胃裡面的水濕濁氣,使氣血暢行,痰濕自化,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
該穴位在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取穴位後灸15分鐘。
腳:灸解溪,祛水腫
解溪穴位於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屬於足陽明胃經穴,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用艾灸在此穴施灸對解除下肢的水腫,以及因由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均有良好的效果。
取該穴時患者應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伸直下肢,每日一次,每次灸15分鐘,至癥狀消失可止。
注意:施灸順序:先背部後腹部,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可以一天灸一次,一周一療程,休息1-2天再繼續;也可以隔一天灸一次,一周灸3-4次。根據自己的灸感而定。


※人到中年腿粗臉大,是胖還是腫?一招辨浮腫,一艾祛腫利濕
※灸透這四個穴位,堪比「婦科聖方」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