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唐,罷廢於晚清,歷時1300多年。學而優則仕。儘管更朝換代,選拔官員模式不變。

基本上有三個等級,一是鄉試,省考,考中就是舉人(原意為被薦舉之賢才),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范進中舉考的這才是第一級;二是會試,考中了是貢士,意思是貢獻給皇帝選用的「生員」;

三是殿試。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而殿試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問題。

殿試是最高等級,由皇帝親自出題、監考,所以,參加殿試、朝拜天子,是古代書生最嚮往的事。「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貢生考中了進士。

古代最牛的就是三元及第,也就是分別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但是幾千年來這樣的人沒有幾個。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這些大缸除了儲備飲水,還可以起到消防的作用,因為貢院的號舍低矮,多為木結構建築,一旦起火,考生擁擠,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平時用大缸儲水以防萬一。

因為明清時期鄉試,要一連考三天,考生們進了考場就不許出來,考試、吃住都在小小的號舍里,需要大缸蓄水解決喝水問題。)

科舉制度模式雖然千年不變,但是也「與時俱進」。

明朝崇禎四年(1631)始設武舉殿試,此後愈來愈與文科試規相一致。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始設海歸殿試。由於晚清的洋務運動,造就了特殊的群體——海歸派,海歸派邁入仕途仍需「國考」。一是「遵守國策」,二是遴選人才授予身份——學位,單憑學歷不足以反映出真本事。

對回國留學生進行甄別考試,最優者給予進士出身,優等及中等者給予舉人出身,並各加某學科字樣。

書歸正傳。殿試時間定為一天,從早晨太陽出山,到晚上太陽落山。

答題之前,不僅要書寫自我介紹,還要寫清祖宗三代的簡歷。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考試中,除發給正式試卷外,還發給草稿捲紙,殿試者思考成熟後,往往先做草卷,然後再認真謄錄到正式試卷之上。

在天子腳下答卷,要遵從的禮儀很多。皇帝御前不得賜座,考生要雙膝跪地答卷,不吃不喝不廁,直到考試結束交卷後才能離開。 跪了一整天,難於想像考生是如何走出考場的。

更難於想像的是,要保證在皇宮考場(清,在保和殿)不吃不喝不廁一整天是如何做到的。

仔細推敲,不吃不喝不廁一整天,對於貢生來說,並不是「人生最長的一天」 ,相比幾十年的寒窗苦讀算不了什麼。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貢院,舉人、貢生產生地。連續考9天,吃住在此。設計巧妙,上下兩層,下為座位,上為桌子,兩塊木板合一即為床)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產生舉人、貢生的考場)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附加:古代學歷表

童生--- 參加縣試、府試 考中為童生 。(有些時候不用考童生,直接考秀才)

-------鄉鎮考試前幾名,本科

秀才---童生 參加院試 考中為秀才,第一為案首。

-------縣區考試前幾名,研究生

舉人--- 秀才就是生員,也就是庠生(即學校學生的意思),廩生就是高級庠生、公費學生

(享受國家獎學金)。 生員參加鄉試,在省城舉行,考中為舉人,其中第一為解元。

---------省里成績名列前茅,可以理解為博士

貢生--- 挑選府、州、縣(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

(國子監生)。 ------兩院特招的博士生

貢士----舉人和國子監生 參見會試,考中為貢士,第一為會元。 所以,貢生畢業就是進士,當然,最後沒考過,沒畢業的就還是舉人。

----全國前300名

進士----貢士考殿試,沒有不及格的,都是進士,前三 狀元 榜眼 探花。出來至少可以分配七品縣芝麻官。)

從皇家層面思考,如此不人性化鐵律或許是不錯的設計呢。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通過殿試,貢生的身份才升格為進士。(殿試只考策問一場,是給貢生、進士劃分名次,沒有落榜者。)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明朝《帝鑒圖說》之「召式縣令」。原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大型紀錄片《科舉》把「召式縣令」當作了《宋代殿試圖》,其實是錯誤的。貢生們是沒有官帽可戴的。貢生們殿試是跪著的,不會站立,更不會坐著。本是明朝《帝鑒圖說》之「55詔試縣令」的故事。明朝人畫唐代故事,與宋朝無關。)

殿試表面上看來考的是智,其實,也兼有考體的功能。「不吃不喝不廁一整天」,算得上古代皇帝發明的最佳「體能測試項目」。

手無縛雞之力文弱書生之徒,紈絝子弟浪蕩之輩,沒有能力、沒有膽量走進走進考場啊。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曾益其所不能。哈哈,一次殿試,就相當於接受一次綜合素質的檢閱。

即將參加殿試的貢生一路走來,歷盡艱辛,相信他們絕不會因為「不吃不喝不廁一整天」就功虧一簣。他們在國子監學習的期間,對「長跪不起,不吃不喝不廁一整天」的殿試的嚴格規矩會訓練有素。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殿試皇榜又稱金榜,其實就是用黃紙發布的皇帝鈐印的告示。

第一名為狀元,往下依次為榜眼、探花。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狀元、榜眼、探花三個人為一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一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翰林院編修、庶吉士,都是隸屬於翰林院官職。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書機構,人才儲備基地。

我國古代殿試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考生能夠做到嗎?

(國家一級文物,明代趙秉忠狀元卷)

因為殿試是由皇帝親自考試錄取的,所有金榜提名者都被稱為天子門生。皇帝躬親殿試,君臣關係又加上了師生關係,也是鞏固自己的地位,足見皇帝對「人事權」的高度重視。從一個側面說明「長跪不起,不吃不喝不廁一整天」物有所值。

「一整天不吃不喝不上廁」的殿試,成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唯一通道和捷徑,對於身處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來說,是能夠把握住這神聖的一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侃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長知識:成語「風馬牛不相及」原義解釋有八種之多,你贊成那種
常玉:被西方認為世界級繪畫天才,寥寥數筆表現出東方女人美德

TAG:老張侃侃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