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史上有哪些割據山西的軍閥?
歷史上以山西高原全部或中北部為核心開展長期割據且並沒有統一中國或擴張至半壁江山的政權,都有哪些呢?寒鯤這次就為您簡單梳理一下。
春秋晉國(前677-前558):從晉獻公到晉悼公的霸業
西周末年,以周王為核心的統治秩序崩解,經歷了曲沃代翼的晉國,在晉獻公時代,瘋狂滅掉了汾水、涑水、澮水流域(運城、臨汾一帶)乃至黃河西岸(今韓城大荔)、黃河南岸(今三門峽)的17個諸侯國,並且使38個諸侯國臣服,生生完成了對汾河下游、中條山南北乃至於黃河西岸的完全控制,並從此成為春秋時期北方第一大國。而後,經由晉文公君臣的努力,晉國版圖又開始向上黨山地、太行山南麓、太行山東麓擴展,並與楚國一道交替主導春秋時期周天下的局面,直至卿族過盛、分解晉國。整個春秋中前期,晉國對山西高原逐步實現了完全割據,並以山西高原為核心四向擴張稱霸中原,可謂自古以來,第一個長期割據山西高原的政權。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劉淵漢國、劉琨、拓跋代國、張平、慕容西燕
西晉末年,山西高原成為內遷南匈奴、鮮卑拓跋部、羯、契胡四大族群染指的逐鹿場,在這裡先後產生了:
以汾河下游的平陽為國都並攻滅西晉兩都的劉淵漢國政權(304-318);以汾河中游的晉陽為并州治所并力抗劉淵十年之久的晉朝并州刺史劉琨政權(307-317);以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為核心並染指雁北地區的拓跋部代國政權(338-376);以汾河中游的晉陽為并州治所並在慕容儁、姚襄、苻堅三位軍閥之間搖擺的原後趙并州刺史張平政權(352-358);以上黨山地的長子為國都割據除了雁北與運城之外的全部山西高原的慕容部西燕政權(384-394)
這五個政權中,劉淵漢國政權最終因平陽的兩次宮廷政變,而被定都長安的劉曜前趙所取代,漢國與前趙被史家並稱為「漢趙」;劉琨政權則最終被前趙擊潰,劉琨本人被幽州刺史段匹磾所殺;拓跋代國政權則被前秦苻堅所滅,經拓跋珪復國後,成為代魏並稱的北魏政權,最終憑藉山西高原一統北方;張平則最終在與前秦、前燕的爭衡中敗下陣來,被前燕吞併;西燕則在與北魏、後燕的爭衡中敗下陣來,被後燕吞併。
唐末前晉王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883-923)
在平定唐末黃巢之亂的過程中,擁有沙陀騎兵且能打敢戰的李克用,最終獲得了唐代中後期的強藩河東節度使之職,由此(883年)開始了他割據山西高原中北部的歷史,公元895年李克用再度入關中勤王,被賜爵晉王,從此開始了被史家稱為「前晉」的割據政權。前晉在李克用時期由於軍力被消耗在了唐末亂局中,而一直割據在山西高原中北部,直到李存勖接班後,方才趁著後梁政權的內訌走出山西,吞併河北,一統北方,並改國號為「唐」,是為「後唐」。
五代十國後期的北漢(951-979)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相繼曇花一現之後,唯有後漢在滅亡之後,由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晉陽建立了一個以山西高原中部為其全部版圖的「北漢」政權,起初這個政權還希望借著契丹鐵騎的助力實現對整個後漢版圖的恢復,奈何後周郭威、柴榮以及北宋趙匡胤都太能打,北漢便一直憋屈在了太原盆地與忻定盆地,並最終被北宋太宗趙光義所吞滅。
元末擴廓帖木兒(1368)
擴廓帖木兒也就是元末著名軍事家、政治家王保保。由於元朝的行省體制剛剛出現,並不是很成熟,再加上元末亂局需要軍政大權一把抓的方面大員,所以便誕生了許多元朝並不是很情願設置卻又不得不委以重任的元末軍閥,這些軍閥與蒙元朝廷的關係時親時疏,王保保便是在這樣的情勢下,短暫地在山西地區割據了一年。比較戲劇性的是,王保保年初入晉,是因為被蒙元朝廷所排斥,而後元大都便被明軍攻陷,王保保又被元順帝視為中流砥柱,並被元順帝命令收復大都,奈何明軍趁此機會奪取山西,結束了王保保在山西的短暫割據。
民國時期閻錫山(1912-1949)
整個山西省在民國時期的歷史自始至終都與這個晉系軍閥頭目閻錫山有著密切的關係,閻錫山自辛亥革命起便在太原領導起義,並由此成為革命後山西軍政府的頭目,自此開始了其縱貫整個民國時期的割據統治。關於閻老醯兒的事迹,大家應該是最熟悉的,寒鯤就不啰嗦了,此處僅僅提名一下就好233


※宋朝軍隊之做生意
※宋代太學同學代表宋金兩國會面的奇故事:祥宏講夷堅之道人相施逵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