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話說司馬氏——司馬措、司馬相如、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等等等等……

話說司馬氏——司馬措、司馬相如、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等等等等……

原標題:話說司馬氏——司馬措、司馬相如、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等等等等……



傳說黃帝二十五子,其中一子名叫昌意,昌意的一個兒子名叫顓頊(音ZHUAN XU, 皆一聲),顓頊又稱高陽氏,是五帝之一,他的後裔中,有兩支為後世的帝王,一支是楚王國王室,一支是晉帝國皇室。


顓頊的一個孫子名叫老童,老童的的一個兒子名叫吳回,吳回的一個兒子名叫陸終,陸終的幾個兒子分別名叫昆吾、參胡、彭祖、會人、宴安、季連,其中,彭祖是彭姓始祖,宴安是曹姓始祖,季連是羋姓、熊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也就是楚國始祖。


老童的另一個兒子,名叫重黎,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伐紂後,封重黎的後裔伯符建立程國,為伯爵,建國於河南,在今河南洛陽市東。

公元前八世紀,周王國的一代明君周宣王在位,他起用了一批賢臣,幫助他治理國家,這批賢臣包括,邵穆公、虢文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申伯、韓侯、顯父、任叔、南仲、張仲等等,這批文武能臣,南征北戰,連連出兵,討伐西戎、東夷、徐國和楚國,使得周王國的國力得到恢復,史稱「宣王中興」。


其中的程伯休父,是程國伯爵,名叫休父,是周宣王的得力大臣,他也因此將程國從河南遷到了國都豐鎬附近,今咸陽一帶。程伯休父擔任周王國的司馬,掌管周王國軍事,是周軍的最高統帥,他指揮軍隊,征服了江淮一帶的徐國,立下大功,他的一部分後代以他的官職為姓氏,遂成司馬氏。程伯休父是程姓、司馬姓的始祖。


程伯休父之後,歷代程國國君皆為周王國的典史,負責記載歷史。


周平王東遷後,春秋時期開始,關中地區漸漸被秦國統一,留在關中的程國被秦國所滅,程氏後裔紛紛逃到黃河以東的晉國。程國後裔之一程嬰,搶救了著名的趙氏孤兒。


程伯休父的另一批後裔,隨周平王東遷洛陽,繼續擔任周王國的史官,他們稱為司馬氏。春秋中期,司馬家族離開了日益衰落的周王國朝廷,也投奔了晉國,不過,司馬氏並不是如程氏那樣定居於晉國都城,而是定居於晉國少梁。當時,晉國稱霸,陝西東部的一部分屬於晉國,司馬氏定居的晉國少梁,也就是現在黃河之濱的陝西韓城。


到戰國初期,趙魏韓三家分晉,晉國不復存在,司馬氏也因而各奔東西,分為三支,一支在秦國,一支在魏國,一支在趙國。


秦國的一支,比較著名的有司馬措,他是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時期的秦國名將。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措率秦軍滅蜀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措率領秦軍南下,東攻楚國,迫使楚國割讓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


秦國吞併蜀國,設立蜀郡,四川併入秦國版圖,這在四川歷史上意義重大,秦國派出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變水害為水利,使得旱澇無常、貧窮落後、偏僻荒涼的成都平原變身為盛產米糧的天府之國。成都現在是西部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究其根本原因,完全是得益於當年都江堰的修建。


而在戰國時期,就秦國而言,李冰此舉,則有當時的戰略意義,這使得秦國擁有了兩個天府之國,當時的關中,河流縱橫,水系發達,水利設施包括鄭國渠等等,非常齊全,在當時不次於都江堰,因此關中平原是首個天府之國,成都平原則是第二個天府之國,李冰從無到有地硬生生為秦國打造了又一個天府之國,秦國因此擁有兩大糧食產地,實力超群,為最終戰勝其它六國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關於秦國糧食實力之雄厚,可以看一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戰之一長平之戰。戰國七雄之中最強大的兩國,秦國,趙國,以舉國之力相拼,本來雙方長期相持不下,不分勝負,如果繼續相持下去,哪一方獲勝都有可能,但是,四十五萬趙軍,五十五萬秦軍,長期對峙,糧草消耗巨大,秦軍糧食供應無虞,但趙軍供應卻撐不住了,因為趙國農業生產能力只是中等,於是趙軍被迫放棄相持,主動出擊,進行沒有把握的決戰,秦軍主力是重步兵,趙軍主力是騎兵,長平位於太行山區,不利於騎兵作戰,決戰的結果,趙軍大敗,四十萬將士被俘,之後全部被活埋,趙國元氣大傷,實力大減,秦國沉重打擊了最強大的對手,統一華夏的步伐更加加緊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長平之戰,擁有兩個天府之國的秦國,勝在物質實力雄厚、糧食供應充足,反之,趙國也敗於這一要素。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是二戰期間的基輔會戰,德國俄國激戰,五十萬德軍圍殲了九十萬俄軍,其中俘虜七十萬俄軍;而秦國趙國激戰的長平之戰,也完全可以躋身於世界最大規模包圍戰之一,其中,糧食是決定長平之戰勝負的重要因素。


關中平原,在先秦時期,其自然條件,包括土地、河流及糧食產量等,在華夏九州範圍,在九個等級中,評為上上,相比之下,當時河北平原自然條件,包括土地、河流及糧食產量等,評價只是中中,可見關中當時是華夏最好的一塊土地,但是,後世因為屢屢戰亂,作為華夏傳統首都地區的關中平原衰落了,水系河流破壞大半,環境破壞嚴重,早已不是天府之國了,而偏僻一隅的成都平原則一直很少戰亂,因此保持著天府之國的豐饒,至今還是如此。


秦國人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造福四川千百年,不過,現在的四川人,並不念陝西人的好,這個倒也不無道理,兩千二百年前的秦國人,說著近似現在粵語的華夏古語,與現在的陝西人,的確關係不大。歷經兩千多年的變遷,尤其經過金元滿清統治,原先的老秦國人走避逃亡了不少,關中一帶的人口成份乃至語言,已經徹底改變了。


話題回到司馬氏,秦國一支司馬措的後代,包括楚漢相爭時期的塞王司馬欣、漢景帝漢武帝時期的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等等。司馬措退休後,就定居在他打下來的蜀郡養老,因此他的後代包括司馬相如在內都是蜀郡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才子佳人愛情故事,廣為流傳,而司馬相如的作品《上林賦》,描寫上林苑的,也是名篇。


趙國的一支,比較著名的是楚漢相爭時期的殷王司馬昂,司馬昂的後代就是魏晉時期的司馬懿。


魏國的一支,也就是司馬遷那一支。


說到司馬遷,就不能不說說戰國第十雄中山國。立國一百二十年的強悍國家中山國,曾與齊國合兵,瓜分燕國,武力不容小覷,但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這個不容小看的國家銷聲匿跡,無隻言片語記載,似乎從不存在,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與司馬遷的身世有關。


戰國初期,魏國為霸主,西擊秦國,東征游牧民族的國家中山國。


在五胡亂華之前,華夏民族對於周邊民族,一直佔有絕對優勢。秦皇漢武開始的專制統治,漸漸削弱了華夏民族的活力與生命力,所以有後來的五胡亂華,乃至金元滿清的統治。


在戰國時期,周邊民族是非常崇尚華夏的。當時的北狄各民族中,有一種白狄,白狄民族中,有一支為鮮虞族,白狄最早生活在今陝北一帶,後來受到晉國的招徠,東遷到今河北西部太行山一帶,其中的鮮虞族,因崇拜華夏文化,於是下了太行山,模仿華夏國家,建立了中山國,在今石家莊一帶。鮮虞族得名於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

中山武公時期,魏文侯派遣魏將樂羊,經過苦戰,征服了中山國,將其吞併。魏文侯任命太子擊為中山君,並派一批文武大臣入中山輔佐太子擊。


中山武公的兒子、年幼的中山桓公,由殘部保護,退回太行山區。他成年後,漸漸東山再起,再次下山,竟然復國成功,又恢復了中山國。


此時已是數十年後,魏國已漸漸衰落,不復當年威勢,因此,駐守中山的魏國人,紛紛被中山桓公招降,成為輔佐他的臣子,其中有一位司馬賙(音ZHOU,一聲),頗為忠勇,這位司馬賙,就是司馬氏的魏國支的族長。


前315年,燕國內亂,齊國與中山國聯手,出兵夾擊燕國,將燕國滅了,兩國瓜分了燕國領土。司馬賙率領中山國軍隊,勇猛衝殺,奪得燕國大片土地。


此後,趙國、魏國、秦國等國出手,幫助燕國恢復,燕國這才得以復國。


燕國復國後,勵精圖治,漸漸強盛,於是對齊國展開反擊和報復,燕昭王用樂羊的孫子樂毅為將,率五國聯軍攻打齊國,大獲全勝,瓜分了齊國。樂家一直是與齊國、中山國為敵的。


後來,雖然齊國田單復國,但齊國經此重創,一蹶不振,不復以前大國之勢。


中山國的盟邦齊國衰落,敵國趙國則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後國力大增,因中山國有與齊國瓜分燕國的強悍經歷,趙國視為之勁敵,必欲除之而後快,因此,中山國處境危險了。


司馬賙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憙(音XI,一聲),又得到重用,為歷經中山成公、中山王釁、中山王資的三朝元老大臣,不過,這位司馬憙卻是一個奸臣,他勾結趙國,吃裡扒外,為了自家的利益出賣中山國,甚至藉助趙國勢力,壓制中山國王,因而得以三相中山,三次成為中山國的相邦。


司馬憙與趙國裡應外合,大肆破壞中山國的軍隊建設,勸說中山國王裁軍,因此,中山國強悍的軍隊,軍力大減,失去了戰鬥力。

戰國時期,河北一帶的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當時那裡,到處是原始森林和原始的湖泊河流,人煙稀少,野獸出沒,荒涼偏僻。中山國人口不多,耕地也不多,只靠著軍隊強悍而立國,而如果把軍隊裁減了,中山國也就沒有太多力量剩下了。


趙國則經過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實力大增,趙武靈王於是便開始調兵遣將,準備出兵攻打中山。


此時,中山國由於司馬憙的荒唐治理,政局不穩,百業凋零,國力正處於急劇衰敗之中。


公元前299年,司馬憙派其子司馬子期,帶著國家的重要機密,連夜出城,直奔趙國都城邯鄲,將中山國最新的軍事布防圖獻給了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大喜,立刻親率十萬大軍,兵分五路攻打中山國。中山國毫無戰爭準備,被趙軍打得一敗塗地。趙軍很快兵臨中山國的都城靈壽。


中山王資倉惶逃奔齊國,司馬憙獻城投降,他和他的兒子司馬子期都成了趙國的功臣。趙武靈王將大部分部隊駐紮在城外,親率三千騎兵入城,一面安撫百姓,一面公布中山王資「不守王道,寡恩少德,濫殺功臣」等罪名,宣布罷免他的王位,改立中山國的公子尚為中山王。


趙武靈王宿於中山王宮,讓中山王的妻妾陰姬、江姬侍寢,陰姬、江姬痛恨司馬父子賣國使得她們落到如此屈辱的境地,決意報復,她們趁機對趙武靈王吹起了枕邊風,揭露司馬父子的奸臣嘴臉,於是,趙武靈王以「慫恿君王誤國」的罪名,殺司馬憙,將司馬子期的官職罷免,將司馬氏全家逐出了中山國。司馬氏無處可去,只得回到老家。司馬氏的老家少梁,先是屬晉國,三家分晉後屬於魏國,現在已經被秦國吞併,是為秦國的夏陽(今陝西韓城市)。秦國滅亡後,司馬氏後人投效漢帝國,這些後人包括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祖孫三代,其中司馬談、司馬遷父子,成為漢朝皇帝的史官太史令。


一代奸臣司馬憙,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到頭來不但未能享受到榮華富貴,還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前296年,趙武靈王廢除了中山王尚,將他遷往趙國統治下的內蒙古一帶。中山國先為公國,後來與華夏各國同時升級為王國,前後一百二十年,至此結束。


對於這個一心想華夏化的游牧民族國家,華夏各國,除了齊國想利用它牽制燕趙等國,大都對它打心裡瞧不起,必欲除之而後快。


中山國是華夏化的游牧民族國家,當時,華夏各國對周邊民族,佔優絕對優勢,周邊民族只有拚命討好,並且總想混入華夏隊伍,但仍然被看不起,被嫌棄,甚至被消滅,這與後世的漢民族被周邊游牧民族征服,有著天壤之別,為什麼會這樣?其根本原因是,秦皇漢武開了很壞的頭,他們以及之後各代專制君主,強化專制統治,使得人民散沙化,在失去了抵抗專制統治的能力的同時,也失去了抵抗外敵侵略的能力。而這是秦皇漢武乃至朱元璋、朱棣、滿清皇帝等人蓄意要這麼做的,可以稱之為專制陰謀,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持其專制統治。

司馬憙、司馬子期這一支,也就是司馬家族的魏國支,司馬遷羞於談及其祖先司馬憙、司馬子期這兩個奸臣,因此,在《史記》中,對於千乘之國、戰國第十雄中山國,隻字未提,並且悄悄地將自己的支系改到秦國支的司馬措名下,造成了一定的混淆。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大約有十幾二十個國家並立,其中,戰國七雄,秦趙楚齊燕魏韓,皆為戰車萬乘的大國,宋國是商王國後裔,也頗為強悍,稱為戰車五千乘之勁宋,為第八雄,鄭國,戰車千乘,為第九雄,中山國,戰車千乘,為第十雄。十雄以下,還有魯國、衛國等國。


戰國時期的國家,比之於春秋時期的國家,規模與實力都是大大增加,十雄之國,即使是不在七雄之列的國家,也很強悍,其中,鄭國、中山國的實力,已經超過了春秋前期的霸主晉國,當年晉文公稱霸時期,晉國實力為戰車七百乘。


中山國名列第十雄,這麼重要的國家,司馬遷因為羞於提及其祖先司馬憙、司馬子期的奸臣賣國行為,在《史記》中隻字不提。


一直想吞併中山國的趙國,倒是編了一些有關中山國的寓言,目的是貶低中山國。當時中山國野狼很多,四處出沒,於是趙國人就編出了一則《東郭先生與狼》的寓言,後來還衍生出「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這兩句話,文革十年浩劫中,江阿姨對這兩句經常信手拈來,用以抨擊政治對手。


雖然《史記》對中山國隻字不提,但是中山國的歷史是實際存在的,其歷史見之於《呂氏春秋》、《戰國策》、以及現代的出土文物。中山王墓出土的長方形鑄鐵大盆,重達126.4公斤,其鑄件之大、用鐵之多,在國內發現的戰國鐵器中絕無僅有;在石家莊市區內戰國文化遺址(今河北省文化廳院內)出土的一批中山國鐵制工具,其中有的斧子是用高溫液體還原法煉出的鐵水澆鑄的,有兩件鐵斧還經過淬火柔化處理,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較早使用退火柔化技術製造的鐵質工具;更令世人驚嘆的是精美絕倫的絲麻織品,在兩座中山王墓出土的紡織品中,其紡織、刺繡工藝之精美,品種之豐富,在先秦遺址考古發掘史上首屈一指;還有,刻立於公元前四世紀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華碑碣文化的開山鼻祖;此外,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錯金銅版「兆域圖」,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築平面設計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築圖;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錯金銀青銅器及器物上鏤刻工整的長篇銘文,則反映了中山文化的華麗風韻。


關於中山國,就說到這裡,再說說司馬氏的秦國支和趙國支。


當年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中,有兩位司馬氏的國王。項羽滅秦,建立西楚王國,自立為西楚霸王,又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為西楚王國下轄的十八個諸侯國,其中,塞王司馬欣,出自秦國支,殷王司馬昂,出自趙國支。


漢帝國景帝、武帝時期,秦國支的後裔中出了著名文人司馬相如。而司馬遷雖然移花接木,把自己這一系歸於秦國支,並且在《史記》中為司馬相如作了傳,但在文章中並無一詞提及他們有親屬關係,這也說明司馬遷一支實際上與秦國支無關。


在三國時期與諸葛亮鬥智斗勇的司馬懿則是殷王司馬昂之後,也就是說出自趙國支。司馬最多的時期自然是魏晉時期,且不說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兩個野心家,以及晉武帝司馬炎,只看那「八王之亂」的各位司馬,保管你看得眼花繚亂。西晉比較混亂,南渡的東晉卻很有生氣,建立東晉的晉元帝司馬睿是一位很不錯的君主,雖然北方有五胡亂華,但是東晉保住了華夏半壁江山,尤其是淝水之戰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氐族前秦,功業永垂青史。

司馬氏的老家是春秋時期晉侯國的少梁,即現在黃河西岸的陝西韓城一帶,也就是說,司馬氏起源於春秋晉國,因此,司馬氏建立的帝國,國號稱「晉」,因而建立了晉帝國。降孫皓三分歸一統,晉帝國於公元280年滅東吳,統一中華,建國時還是很氣派的,是中華歷史上的大一統帝國之一。


司馬懿兄弟八人,人稱「司馬八達」,他是二哥,字仲達,他的三弟司馬孚,字叔達,司馬孚的後代,就是北宋宰相、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鑒》的司馬光。


做一總結,司馬氏的三大分支,秦國支,趙國支,魏國支。


秦國分支:司馬措,司馬欣,司馬相如。


趙國分支:司馬昂,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光。


魏國分支:司馬遷。

司馬氏出了史學巨匠司馬遷、司馬光、以及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同時也留下了揭露、諷刺野心家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話說大地七千年 的精彩文章:

TAG:話說大地七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