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快來石灣陶瓷博物館!劉傳、區乾等大師作品正在展出

快來石灣陶瓷博物館!劉傳、區乾等大師作品正在展出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舉辦「藝道俱進——新中國石灣陶塑作品展(1949——1976年)」,展出120件/套1949—1976年的石灣陶塑作品。

作品中有一部分為藏家藏品,頗具欣賞和收藏價值。劉傳、區乾、劉澤棉、廖洪標等大師的作品正在展出,等你來欣賞。

展品為藏家藏品和大師珍藏作品

「看,這紅釉顏色多潤,多好看!」「喜鵲的毛色非常細緻漂亮。」此次展覽吸引了眾多陶藝愛好者前來欣賞、學習。眾多陶藝愛好者、收藏家紛紛聚集在劉傳、區乾等石灣陶藝「巨擎」作品前,細細品味。

據悉,此次展覽得到了石灣陶藝收藏家和陶藝大師的鼎力支持,借出各自的珍藏。此次展覽共徵集到1949——1976年的石灣陶塑作品150件/套,專家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的120件/套進行集中展示。

展品的創作者涵蓋這一階段的民間陶藝名家,如劉傳、區乾、劉澤棉、廖洪標、劉炳、黃松堅等,也有當時學院派的雕塑家尹積昌、譚暢、莊稼、曾良、梅文鼎等,還不乏當時風靡一時的陶藝家,如馬海、霍勝、梁華甫、孔慶權、姚志明、霍英等,作品類別包括有人物、動物、器皿等。此處每件作品都凝聚著前輩的智慧和心血,讓人在凝神觀賞的過程中領悟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個窯區的繁榮,是多方面努力的結果。」收藏家吳國標表示,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石灣陶藝的創作、推廣和收藏中,石灣陶藝才會更繁榮。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能對石灣陶藝家有所幫助,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收藏的隊伍,共同為石灣陶藝的繁榮發展而努力。

借作品梳理特定時期石灣陶藝的成果

據介紹,此次展覽作為去年「森羅萬象」展覽的姐妹篇,進一步深挖石灣陶瓷歷史文化,梳理石灣陶藝在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時期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探究新中國成立後石灣陶藝的恢複發展歷程,為石灣陶藝研究者、收藏者、創作者搭建一個互相交流和學習的平台,更是一次高水準的文化盛宴。

本次展覽主辦方還將出版專集《藝道俱進——新中國石灣陶塑作品集(1949—1976年)》,專集內容主要分三部分,除了包含展出珍品的圖片及詳細信息,文字部分包括以口述歷史的形式對石灣老藝人的訪談進行整理,同時還收錄專家學者研究這一時期的學術論文。專集將於8月份出版,全方位收錄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石灣陶塑的恢複發展歷程,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我們舉辦『藝道俱進——新中國石灣陶塑作品展』,讓市民在欣賞石灣豐富多彩的陶藝作品的同時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進一步提升陶文化的影響力,助力中國陶谷打造世界級陶瓷創新中心與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石灣鎮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宣傳文體局局長黨來明表示,今年是中國陶谷建設的關鍵一年,陶谷的騰飛離不開石灣陶藝的發展,石灣將舉辦更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和廣大陶藝工作者、愛好者、收藏者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為片區的發展營造濃厚氛圍,同時吸引社會各界更多的創新人才聚集在石灣,共同促進石灣陶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

有段古

陶藝大師劉澤棉講述石灣陶藝恢復和發展歷程

我是土生土長的石灣人,家中幾代都從事陶藝創作。對於父輩們來說,我是幸運的,我在日寇入侵石灣淪陷時期渡過了苦難的童年,12歲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我很慶幸見證並參與了石灣陶藝的恢復和發展。

石灣陶藝在新中國成立後得以迅速恢復,我認為學習和創新很重要。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派了科班出身的陶藝家來石灣,他們與有深厚傳統技藝的石灣陶塑藝人劉傳、區乾等一起工作,用現代的藝術理論來指導石灣陶藝的創作,培養石灣本土的陶藝工作者。那時候有不少有潛力的陶藝工作者得到去正規院校學習的機會,我在1958年到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石灣過去都是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傳承的只是手技,通過學院的正規學習,我們眼界大開,藝術理論、作品構思、創作技法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一改過往以神仙道佛古典人物為主要題材,創新性地塑造了大量現實題材的人物形象。我們滿懷豪情,忘我工作,陶塑技藝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今國家提倡將傳統文化中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等梳理清晰,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我覺得「藝道俱進」這個展覽很好,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前三十年石灣陶藝的發展軌跡,激勵我們提高文化自信,促進石灣陶藝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創造新時代新的輝煌。

【文/圖】李曉莉

【通訊員】陳雪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PLUS 的精彩文章:

今日頭條被曝光存「二跳」違法行為!官方回應承認管理疏漏
柔性電子、醫學成像……陳嘉庚科學獎報告會還說了啥?

TAG:南方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