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由「將相和」引出的典故和其在戰爭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將相和」引出的典故和其在戰爭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歷史故事是由「將相和」引出的歷史典故負荊請罪。

常言道:團結好,和為貴。對指揮員來說,和之所以為貴,皆因為它對孕謀施計至關重要,並且還難能為之。所以,古往今來經國治軍的智士名將,無不圍繞一個和字而大作文章,譜寫出戰爭史的新篇章,閃耀著軍事謀略思想的奇光異彩。被人們廣為傳頌的「將相和」故事,便是絕好一例。

《東周列國志》的作者在第九十六回中,以典型對比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趙國相國藺相如和大將廉頻的志高計遠、加強團結的事迹。自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羞辱秦王和「完璧歸趙」以後,趙惠文王更加信任和愛慕他的智勇,遂拜為上相,位居廉之上。廉頻不服氣,認為自己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藺相如出身微賤,只是以口舌微勞而居高位。廉頗對其門客們揚言:「今見相如,必擊殺之!」藺相如聞知此情,不願與廉頗見面。每遇公朝,便稱病不往,不肯出席。偶一日,藺相如乘車外出,正好碰上廉頗的車子對面駛來,就趕忙吩咐趕車的人避匿於巷之中,待廉頗車過方出。藺相如的門客見他對廉頗步步退讓,大抱不平,認為他膽小怕事,畏懼廉頗。藺相如勸門客們說:當今秦王之威,天下諸侯都不敢相抗,而我藺相如卻敢在朝廷之上當眾叱罵之,怎麼唯獨害怕廉將軍呢?我想到,秦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的緣故,如果我倆互相爭鬥,那就危險了。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是把國家安危放在首位,不去計較個人恩怨。門客們聽後,個個心悅誠服,更加尊敬藺相如了。後來,趙國的一位名士虞卿向廉頗講述了藺相如的恢廓大度和「將相和」的重要性之後,他反省有悟深感慚愧,覺得自己狂妄無知,心胸狹窄。於是,他赤露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裡去謝罪。廉頗跪倒在地,眼淚縱橫,連連向藺相如賠禮道歉,求其用荊條抽打他。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兩人結為生死之交。從此,他們同舟共濟,互諒互讓,親如兄弟。趙國的將相之和,一時名聞列國,威震四方,連強大的秦國也因此不得不對趙國有所顧忌。

「將相和」的故事,不僅表現了藺相如「引車趨避」的可貴品德和廉頗「負荊請罪」的自我批評精神,而且展示了他們遠見卓識的軍事謀略思想。書中寫道,藺相如談自己為什麼向廉頗避讓時,講了一段精闢的話語:「吾念之,強秦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勢不俱生,秦人聞之,必乘間面侵趙。吾所以強顏引避者,國計為重,而私仇為輕也。」這一番真知灼見從國家興亡和軍隊勝敗出發,從國計軍謀著眼,揭示了「將相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便是文武相睦的思想基礎。

戰爭是一個由多種條件和諸多方面的因素融合面成的有機整體。指揮員軍事謀略的孕育產生和付諸實施,往往是集體智慧的閃光,需要上下級和同級之間的相互信任、協調與配合,充分發揮「和」的合力。因此,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事自如,將和計謀奇。指揮員之間,只有和睦相處,生死與共,悉心於敵,方能制定和實施奇謀妙計,取得克敵制勝的效果。在列國稱雄的鬥爭中,正是由於趙國內有相國藺相如執政,外有大將廉頗統兵禦敵,一文一武相提攜,一相一將商策略,定大計,設良謀,國富兵強,從而迫使鄰國、特別是兇悍的強秦不敢打趙國的主意。實踐證明,和而有謀,和能強兵,和才有戰鬥力。

在軍隊內部,不和是一種具有反作用力的內耗。它對於指揮員的籌謀用策,對於執行作戰方略,妨害甚大。所謂「二龍相爭皆損,兩虎決鬥俱傷」的古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藺相如正是鑒於此種情況,出自克服內耗的動機,從而忍辱含羞,對廉頗進行讓步,表現了「宰相肚能撐船」的博大胸懷。《吳子兵法·圖國第一》指出「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陣);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這從戰略指導、動員出兵、列陣部署等方面,陳述了和與不和的利害。一支軍隊,如果內部離心離德,相互爾虞吾詐,那就根本談不上劃謀禦敵,只能是一個分崩離析的自暴體。同時,將帥的不和,非但自籌少謀無計,而且常常成為敵方用間的靶子。俗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趙國後期,君與臣、臣與將不和秦國便乘隙施用離間計,致使老將廉頗被免職,從此無用武之地,最後只好逃至並卒於魏國。這一悲劇的發生,正是由於趙國內部不和而遭敵暗算所致。

一切睿智的指揮員,都把軍隊之和視為至寶,極力維護之。當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和的內容和標準。我軍是新型的人民軍隊,團結一致是我軍的光榮傳統,也是戰勝敵人的一個法寶。各級幹部,特別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歷來重視教育部隊珍愛和加強團結。他們自己則身體力行,為人師表。

在解放戰爭時期,曾住在邯鄲、擔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的劉伯承同志和政委鄧小平同志,兩人親密無間,肝膽相照,一起運籌帷幄,指揮劉鄧大軍千里躍進,決勝淮海,被譽為軍政團結的楷模。劉鄧首長還用「將相和」的故事,教育部隊加強、內部和軍政、軍民之間的團結。劉伯承司令員對幹部戰士說:「還是『將相和"好!你們知道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嗎?這個故事也是發生在邯鄲呀!戰國時期,秦強趙弱,秦國想并吞趙國,但一直不敢出兵攻打。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有趙國的宰相藺相如和大將廉頗的和好,有兩人的堅強團結。藺相如和廉頗是團結的模範啊!」(引自《劉伯承軍事生涯》)劉鄧首長還親自指示部隊和地方有關部門,組織幹部參觀當年藺相如迴避廉頗的回車巷故址,編寫通俗故事,排演《將相和》的戲。從而進一步增進了軍隊內部和軍地之間的團結,軍民並肩戰鬥,取得了淮海決戰的偉大勝利。回憶往事,倍感親切,深受教育。今天,我軍指戰員都應做新時代的「將相和」,為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而獻計獻策,團結奮鬥,再立新功。今天小編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大家有什麼看法請評論留言,謝謝大家的觀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交情 的精彩文章:

TAG:歲寒知松柏患難見交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