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1件撿來的「鎮國之寶」:足以說明民間有國寶

11件撿來的「鎮國之寶」:足以說明民間有國寶

你眼中的垃圾,在別人眼中卻是價值連城的寶貝,這句話用在文物界再合適不過了。

很多文物,甚至是國寶,曾經都在民間被當做垃圾、廢品處理,機緣巧合中最終幸運的被識貨的人發現,這才能夠得以保全。

比如下面這11件一等一的國寶,都有著這種坎坷的經歷:

一、西漢皇后玉璽

上世紀60年代,一個小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小河旁邊有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以為是一隻小白兔,便想去抓。等他走近一看,並不是什麼小白兔,而是土壤中埋著一塊玉石,有一半露了出來,在夕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這個小學生於是將整塊玉石給刨了出來,只見玉石呈方形,上邊還趴著一隻像老虎一樣的動物。回到家後,小學生將玉石給清洗乾淨,發現玉石的底座上刻了四個但並不認識,他想將這些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不過怎麼磨也磨不掉。

西漢皇后玉璽

於是他就央求爸爸帶著玉石去找專業的刻章處去磨掉字跡。不過他父親看到這塊玉石後大吃一驚,因為從材質形狀上來看,這可能是一件了不起的文物,於是小學生的爸爸帶著玉石直接找到了陝西省博物館。

二、紅山文化玉豬龍

1971年8月,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的村民張鳳祥,在果林里突然挖到了一個石頭砌的地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決定去石洞里探個險。在石洞的底部,摸出一塊像鉤子一樣的東西。張鳳祥到了家仔細一想,就是廢鐵,拿來也可以賣錢啊,一斤四分錢,一分錢四塊兒糖,也不錯。於是返回現場將「鐵塊」撿了回來。

然而張鳳祥並沒有把它賣到廢品收購站,反而帶著它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那個時候,紅山文化還沒有被發現,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並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而張鳳祥也不知道該要多少錢。於是,文化館裡一位同志,就自作主張,用了三十元錢,徵集了這件文物。

三、北宋清明上河圖

作為北宋時期的畫作,能夠穿越千年保存至今,清明上河圖算是真正做到了千歲!千年里反覆經歷從宮廷到民間再到宮廷的無數次的輾轉,在近代本來保存在清宮的清明上河圖被溥儀偷運到了東北偽滿洲國,在1945年日本戰敗、偽滿洲國到了窮途末路之後,溥儀逃竄,大批文物珍寶被毀,人們以為清明上河圖在那場大火中已經燒毀。

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在1951年,專家楊仁愷在清理東北博物館文物時,在一堆殘次品中,竟然發現了這幅清明上河圖真跡,簡直是一段傳奇!

四、商朝四羊方尊

只要上過歷史課的同學,沒有人不知道四羊方尊的,這是一件教科書級的文物。這個龐然大物是1938年被湖南幾個農民挖到的,後來以248塊大洋賣給古董商了,在古董商倒賣的過程中又被民國政府查獲。

但是隨後爆發的二戰中,長沙受到日軍的殘酷轟炸,人們命都顧不上了,更顧不上這些文物了。之後四羊方尊便失去蹤跡,直至建國後,1952年在文物部門的各方追查下,竟在一個銀行倉庫的角落中找到早已被炸成幾十塊的四羊方尊,經過了近一年時間的修復,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件完整的國寶!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第七季全國海選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五、西周早期何尊

提到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但是作為中國人,應該記住它。

因為它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錄有「中國」一次的實物證明,在何尊內部的銘文中刻有「宅茲中國」。

它的發現更是傳奇,1963年它被一位農民在屋後一個土崖里刨出,農民不知道是什麼用處,就放在家裡當儲糧罐,後來又當廢銅爛鐵賣掉,賣了30元!後來被博物館的專家在廢品站發現並回購回來,這才挽救了這件對中國意義非凡的國寶!

六、西周班簋

收藏在首都博物館的這座西周時期的班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並且上面還有198字的銘文,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實物,絕對的國寶。這座班簋早在北宋時間便已經出土,後來一直作為宮廷收藏,但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來了,它便在戰亂中從此消失。

直到70多年後,被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在一堆即將送到熔爐的廢銅爛鐵中發現,這才給了這件國寶的二次生命!

七、商代犧首獸面紋銅尊

這座銅尊現藏於湖南博物館,它的發現是在1962年,還好當時文物專家還有逛廢品回收站追蹤國寶文物的習慣。而它就是在廢品回收站中被極其極其偶然的發現了。有多偶然?回收站的廢銅爛鐵是從各個地方回收過來的,而發現這座銅尊最初是因為發現了一個小銅片,因為專家覺得它不同尋常,才有了進一步發掘的動力。

商代犧首獸面紋銅尊

這一找,就在那些廢品中找到了200多個銅片,裝了27袋回來,最終拼湊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犧首獸面紋銅尊!

八、戰國 青銅酒壺

1967年陝西省綏德縣廢品站,一文物工作者發現將要被熔煉的一件身首異處、面目不清的金屬器,似乎有些「不凡」……

後經鑒定,這是一件戰國時期的精巧青銅酒壺,國家一級文物。文物、藝術價值都極高,它叫鳥蓋瓠壺。

九、新石器時代陶鷹鼎

1957年的一天,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在村東犁地,猛然一震,犁鏵碰上硬物,他以為是地里的石頭,就準備將石頭挖出來,誰知挖開犁松的虛土,卻是一件鳥一樣形狀的陶器,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陶鷹鼎。但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國寶,隨手帶回家,做了雞食盆。

1958年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組成的考古隊在華縣發現了著名的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考古隊在泉護村遺址進行發掘的同時,還在附近作調查工作。太平庄是泉護村的西鄰,兩個村莊村連村,地連畔,殷思義見到考古隊熱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動向來村裡調查宣傳的考古隊員講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並將陶鷹鼎送交給考古隊,這才使這件珍貴文物見於世人,最終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十、西魏時期多面體煤精組印

這件文物一眼看去就知道罕見,即便如今也不會有人用這麼多面印章刻在一個石頭上。也只有北周大將、三朝國丈,被稱為天下第一岳父的獨孤信,才有機會有需求用到這樣的印,因為他的職務太多了,以至於不得不將很多職務印章刻在一起,才便於攜帶。

它是1981年陝西一位農村中學生在放學路上撿到的,本來以為就是一塊奇怪的石頭,後來才發現上面有很多字,應該有點來頭,沒想到竟然是稀世珍寶煤精多面印。

十一、春秋 高子戈

這件文物更是傳奇,高子戈是春秋時代的兵器,一級文物,現收藏於山東齊國歷史博物館。它是出土的文物,最初是在1970年被當地一位農村小孩發現的,當廢品賣了不足6元(5.97元)。

後來輾轉被文物部門發現並收回,而直到16年後,發現這個高子戈的小孩已經長大,一次到博物館參觀,才看到當初自己賣的廢品,已然成了國寶進行展覽,於是便向工作人員講述了他發現高子戈的故事。

在解放後到文革結束特別是大躍進和文革期間從全國運往上海金屬冶煉廠和廢品回收站搶救了逾10萬件青銅器,270萬枚錢幣,其中一級文物29件,重要文物1190件,冶煉廠廢品回收站派人定點蹲守搶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玉器文化——簡述玉器的專業術語!
贗品橫行 真品沉默——禍害古玩藝術品市場的三大毒瘤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