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座橋被譽為世界四大歷史名橋,你知道么

這座橋被譽為世界四大歷史名橋,你知道么

雞鳴問何處,風物是秦余。這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夜泊武義寫下的佳句。而我在新世紀的初期,因為在錢江晚報刊登了一則徵婚廣告,曾經三次去武義壺山鎮與屬意於我的E女士幽會,差一點我也成了武義的女婿。我走進武義,在武義先後生活了三個星期,對於樸實的武義這座小城也有了一定的認在我的記憶中,武義並不大,但到處都是乾乾淨淨。武義除了能泡溫泉,吃土狗肉和牛雜外,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條百米寬的熟溪,湍急的江水不深,可十分清澈。還有那座古色古香的廊橋--熟溪橋武義縣位於金華市西南部,地處浙南的深山之中,一路車行,但見峽谷幽深,滿山蒼翠,綠樹環繞,竹影婆裟,流水潺潺,風光無限。素有螢石之鄉、溫泉之城的美譽。

武義還是新文化運動先驅、湖畔詩人潘漠華、著名經濟學家千家駒、著名工筆畫大師潘潔茲的故鄉。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呂祖謙等人曾在武義明招寺講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明招文化。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析永康西境始置武義縣,隸婺州。傳說武則天執政時,新設郡縣均冠以武字,因縣東有百義山,故以武義名縣。後來一度改名為武成縣,到了唐天祜元年(公元905年)又複名武義縣。1958年武義縣曾經併入永康縣。1961年又復置武義縣。至今巳有1300年的歷史了,可謂歷史悠久、源淵流長。武義的縣城駐在壺山鎮,北依壺山、南傍熟溪,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武義原先城區面積很小,與我們的老百官差不多大,自從1978年熟溪上建成了解放橋之後,才跨越了熟溪這條歷史界河。熟溪也因而成為從西南向東北貫穿武義縣城的天然景觀帶,猶如我們上虞的曹娥江十八里景觀長廊。

如今,熟溪這條武義的母親河已有七橋橫跨,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處於正中的被譽為江南一絕的熟溪橋。遙見人從橋下過,恍疑舟向鏡中游。熟溪橋位於武義市中心,橫跨熟溪,通濟南北,橋西不遠有解放橋,橋東有壺山橋,昔時為武義、永康兩縣和金華、處州兩府的交通要津。沿青石板台階我們走上了熟溪橋,橋頭迎面站著兩隻威武古樸的石獅,古橋頭的牆面和屋頂與馬頭牆相似,但多了向上卷翹的檐角。走上古橋,橋身兩旁的木欄杆獨具江南特色,依欄遠眺,可盡覽武義的小城美景。熟溪橋是一座屋蓋式十墩九孔的木廊橋,干砌條石橋墩,橋墩上堆硬木垛六層,層層挑出長達1.7~2,25米成雙懸臂,其上架圓木縱梁,凈跨10.~12米,長140米,寬4.8米,橋廊建橋屋49間,橋中建亭閣,樓閣高聳,重檐翹角,甚為壯觀。難得的是一廊一柱,皆有楹聯或匾額,平添了人文氣息。中有沙孟海等名家書法,各具風骨,頗值一觀。

熟溪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中的一朵奇葩,始建於南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距今年已有800多年。據武義嘉慶縣誌記載,南宋時期,武義縣熟溪橋旁有一個泊船的埠頭。後來隨著當地人口增多,僅靠船隻已滿足不了當地人的出行需求。武義縣主簿石宗玉為免除百姓涉水過河之苦,獻出供俸,籌集資金主持建成了一座十墩九孔的露天木橋。從此南北天塹變通途,在武義的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鄉民感其恩德,遂稱為石公橋,至今橋中央還高懸著一塊牌匾源溯石公。該橋後因年久失修而傾塌,直到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重修時才在橋上建起了屋頂,加了橋屋49間,成了風雨廊橋。熟溪橋曾多次修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重建。後來曾大修10餘次,成為了如今這模樣的熟溪橋。熟溪橋兩側間隔設置條凳,供遊人休息用。條凳把廊橋分成三道,古時兩旁走行人,中間通車馬。

在現代,熟溪橋也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恥辱。1942年5月,日軍侵佔武義,將熟溪橋橋墩上方的橋屋全部推翻,在橋的上方鋪起了鐵軌,架起一條鐵路直通武義郊外的螢石礦區。在橋的北面,日軍還建起了一個螢石礦加工廠。幾乎每天,盜運的砩石列車從熟溪橋上通過,刺激著當地人的心靈。1945年,日軍投降後撤離武義,當地人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搶修熟溪橋,按清乾隆時重建之原樣修復。中設重檐歇山頂的亭閣三間,兩端設垂帶踏道。當晚10時17分,因連降暴雨、水流湍急,特大洪災沖塌了熟溪橋部分橋墩。全縣人民獻資捐物予以搶修,歷時八個月與2001年5月修復竣工,古橋重現英姿。今天的這座熟溪橋,交通功能完全弱化,承載起的只是武義人的休閑生活,熟溪橋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的一個休閑場所。我國著名橋樑專家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和其他專家在考察了全國現存的300多座古廊橋之後,認定熟溪橋是我們中國的廊橋之祖。聞名於世的武義熟溪橋與永康西津橋這兩座廊橋,可以稱為姐妹橋,被譽為世界四大歷史名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