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源遠流長:古代中國的糧食進口貿易

源遠流長:古代中國的糧食進口貿易

原標題:源遠流長:古代中國的糧食進口貿易



民以食為天,是自古以來不變的真理。在不少人心目中,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產量爆棚的農業大國。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不同時期的氣候、技術、耕地面積與同時代人口多寡的關係。因而也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那些雄踞亞洲大陸東側的帝國們,往往很早就開始進口糧食。


唐宋的起源


秦漢帝國的實際控制區 基本就是當時的有效耕地分布區域


起初,東亞陸地對於任何開拓者而言,都是地廣人稀的存在。從先秦到普六茹家一統江山,限制糧食產出的是自然環境與技術條件。一塊先秦時無力開發的沼澤,到隋唐就可能成為良田。但凡事都有拐點,異常依靠土地和老天爺臉色吃飯的農業生產,自然是再明顯不過。


這一切的徵兆在隋唐的制度建設上,已經初露端倪。儘管都城依然是過去可以圖謀天下的老基地關中,但隋唐兩代都在中原腹地的洛陽也設立東都。如果說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仍然是帝國保持對外交通線與技術輸入的口岸。那麼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就是皇族和官僚們定期光顧的大食堂。在關中因過度開發而無力供養不斷擴編的官僚階層後,東都的豐厚儲備糧就成為了帝國的倚重支柱。



隋唐兩代的洛陽對帝國有著非凡的意義


但即便如此,帝國版圖的增大與管理層的一再擴編都預示了新財源輸入的必要性。隋 煬帝時興修的大運河走勢,就向我們標明了一切。逐步得到開發加強的江淮流域,成為了維繫帝國的必要產糧區。在著名的安史之亂中,大燕皇帝的叛軍就不忘一路 南下,截斷大運河與漢水流域的漕運管道。由他們引發的難民朝,也將大量人口推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大大推動了唐末江南經濟地位的崛起。



安史叛軍的戰略之一就是截斷糧食輸入關中和巴蜀的管道


當然,在這個階段里,大唐帝國還不需要大量從境外進口糧食。割據各地的藩鎮有控制不再受國家記錄管理的「隱秘人口」為自己耕作,湧入江淮的難民也被組織起來進行屯田生產。唐朝皇帝卻更喜歡吃一種來自東北黑土地的盧城之稻。這種米被認為美觀而口感更好,成為了渤海國經常進貢給皇帝的特供。這件事也同樣預示著在中原之外的地方,有著不少更好的產糧區和品種更優越的作物。


安史之亂開始的人口大規模遷徙


宋朝在結束五代的各自發展後,重新統籌起偌大的版圖。幾個因素都一起發揮作用,促使宋朝成為了第一個需要大規模引進糧食的王朝。一方是城市經濟在宋朝的發展,讓人口更為集中,糧食需要被提升了不少。其次,宋朝軍事力量的羸弱,讓朝廷需要定期招募更多流民服役,軍糧和軍費壓力劇增。此外,還有繳納歲幣與發展經濟作物所帶來的隱性壓力,讓宋朝人都開始考慮如何提高農業產量。



宋朝的城市發展要求更多糧食供應


於是,在技術條件暫時無法支持耕地面積擴大的情況下,進口新品種糧食就成為了必然。首先被宋朝人注意的是來自越南南部國家占城的占城稻。當 地培養出的新稻種,在適應性方面有著巨大優勢。宋朝人在引進稻米的同時,也開始自行種植。很快便在耕地面積有限的福建開始推廣,隨後又在極短的時間裡傳播 到了兩浙和江淮。一些原本不適宜種植的乾旱高地,首先用於播種占城稻。之後再在低洼濕地遭遇乾旱時,得到面積更大的普及。


到了軍費和財政壓力更大的南宋,失去北方大批耕地的宋朝人又從朝鮮的高麗王朝,進口了黃粒稻。這種稻穀粒飽滿,是優良的稻作品種。除了進口後直接食用的部分,不少種子也被用於培植。



占城稻的引進 暫時緩解了宋朝的糧食危機


明朝的無奈


元朝建立後 反而沒有什麼明顯的糧食危機發生


終結宋朝的元朝,表面上並沒有農作物引進做過什麼貢獻。這倒並不是因為元朝時的城市經濟不發達,恰恰相反是更為寬鬆自由的貿易環境和更少的官吏隊伍,讓糧食在大部分時候不會成為問題。


隨著明朝高壓統治的建立,糧食問題也慢慢再次浮現。這不是說明朝皇帝對農業生產不重視,恰恰相反,他們在推動農業地產方面是不遺餘力的。尤 其是大量人口被限制在軍籍後,所產糧食被直接用于軍隊,在理論上避免了耗費民脂民膏。但普通軍戶的逃亡和效率低下,讓理想制度很快就出現裂痕。很多過去生 活在的沿海貿易發達地區的人口,則因為海禁而失去了很大部分的生活來源,移居內地屯田。但這些地方的土地並不適宜當時技術條件下的開墾,產量很低。再加上 各地藩王宗室佔據的龐大地產和地方官府的腐敗,明朝在中期就開始遭遇了糧荒。



明朝建立後 糧食問題再次慢慢浮現


幸好在明朝東南沿海的周邊,大大小小的產糧區並不在少數。從 最近的越南和占城,再到遠一點的暹羅和呂宋,最後是更遠的爪哇、南印度和錫蘭,都有足夠的低價糧食可以進口。這些地方的外商通過參加朝貢和走私貿易這兩種 方式,將大量的糧食輸入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耕地面積偏少的兩廣和福建,在貿易受限、產量過低的窘境下,依靠進口糧食維持了自身穩定。


到了隆慶開關時期,從月港出發的漳州和月港商船,也分頭去暹羅和呂宋進口糧食。大約同時代的走私海商巨頭林道乾,也大量從暹羅進口糧食,成為當地重要人物。相傳都發展到與暹羅國王歃血為盟的地步。可見進口糧食對於東南地區及原產國的重要性。以至於明朝自身都給從月港輸入的進口糧食以免稅政策,鼓勵中外商販們的糧食輸入。



隆慶開關後 大量南洋地區的糧食輸入東南地區


或許你會問,明朝時的江南已經成為了天下糧倉,為何不就近支援南方各省果腹?這主要是因為當地的糧產和賦稅,都要優先供應兩京的皇族與官吏隊伍。其次是南方的多山地形讓陸地交通運輸不便,成本高於從呂宋等地輸入的糧食。朝廷更不可能在南方再多挖幾條虧本運河。向北輸出的那條,已經對曾經是量產區的淮河流域造成了巨大破壞。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明朝的糧食危機。


明代的揚州 連接運河與長江的口岸


明朝後期,大航海時代的全球物產交流,為東亞大陸帶來諸如土豆、玉米、番薯之類的新興作物。但這些新品種的推廣需要時間,口感也很難比肩以為傳統農業社會精英所認可的大米與小麥。所以一直到清朝建立後,這些作物才發揮了當初意想不到的作用。



大航海時代建立的新國際貿易體系 開始大量輸入農產品


滿清的必須



清軍入關後更需要進口糧食來維持東南繁榮


清朝建立開始,進口糧食就成為了帝國的必須。明末開始的一系列戰亂風波,嚴重破壞了東南地區的正常生產活動。加上沿海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的不穩定,海禁政策與內地人口的遷徙進入,都讓當地的口糧供不應求。於是,大量進口糧食就成為了應急手段。


在著名的康乾盛世時代,清朝通過取消人頭稅的政策,希望大力發展農業地產,收取更多賦稅。這樣的結果就是海量人口降生,但相應的生產技術卻沒有得到提高。隨著人均田地面積的萎縮,每個人能獲得的單位糧食也跟著下降。加之明朝時就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設計被繼續保留,更讓糧食危機爆發出來。哪怕是有土豆、番薯和玉米的大面積推廣,也抵不上耕地增漲緩慢、稅賦增漲迅速的可怕節奏。


清朝的人口爆炸讓人均耕地面積與糧食佔有率都跌到了谷底


好在清朝時的進口糧食渠道,比明朝時更為方便。在 海禁被取消的時期,不少英國和荷蘭的商船會將印度和南洋的糧食輸入進來。一些移民暹羅等地的華人後裔,也會繼續以外商、貢使身份,來出售口糧。這些運量船 不僅可以在廣州卸載,也能去往舟山的市舶司交貨。清廷不僅給予糧食免稅政策,更一度對大宗輸入糧食的商船,減免其他貨物的稅收。


到了英國人縱橫四海的年代,僅福建一地的糧食進口,就從最初的2300石漲到了42900石。最後更是增加到了120000石以上。可見康乾盛世的人口爆炸與繁榮,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國際貿易體系與皇家海軍。


哪怕是到了鴉片戰爭前夕,廣州一地也需要通過英國輸入210000石的糧食。至於只在沿海有零星貿易的美國,都輸入了770000石糧食。



1860年的廣州地圖 一個重要的糧食進口管道


鴉片戰爭後,開明人士魏源著書《海國圖志》,就按照具體情況制定了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貿易戰策略。一方面希望停止進口印度鴉片,以防對國產鴉片產業的衝擊。另一方面則希望要求英國人將鴉片田都改種糧食,並繼續給予糧食進口的免稅政策。


當時的華商也還大量趕赴南洋進口糧食。魏源希望朝廷用戰船為之護航,直接從海上運抵天津大沽口卸貨。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輸入北方的糧賦,被低效的漕運設卡盤剝,提高效率和京師的糧食供應。



魏源和他的《海國圖志》


當然要做到這樣,就需要緩和同英國的關係,並會裁撤運河兩岸的大量官吏。清廷對內對外,都難立刻實行。類似的措施到光緒年間才姍姍來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浮動地獄:中國近代史上的苦力貿易
楊玄感之亂:一場沒有打好的「中心開花」式的戰爭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