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晶元國際棋局之三 全球半導體產業調查之歐洲

晶元國際棋局之三 全球半導體產業調查之歐洲

來源:21經濟報道

自1987年以來,歐洲「三巨頭」幾乎從未跌出過全球半導體企業20強。歐洲半導體產業如今的問題更多在於缺乏新興企業,主要廠商仍然是過去的幾家巨頭。

高通收購恩智浦案的關注度早就超出了行業的範疇。

5月14日彭博社報道稱,中國監管機構已重啟了對高通440億美元收購恩智浦的交易的審查,受此影響,高通與恩智浦股價均在當天有所上漲。5月15日,路透社又報道,儘管該項交易有望迎來關鍵突破,但目前還未有實質性進展。

如今計算機技術已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汽車之中,作為車用半導體領域霸主的恩智浦在這一趨勢中將顯著受益。而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日趨飽和、專利授權模式飽受質疑,高通則正在遭受著業績的困擾,對恩智浦的收購已顯得尤為重要。

恩智浦在汽車電子領域的強勢正是如今歐洲半導體產業的一個縮影。

在過去近30年中,隨著一系列的戰略調整和對部分業務的主動放棄,歐洲半導體廠商如今已聚焦於細分市場,並且在特定領域手握巨大的市場和技術優勢。而這又離不開歐洲大的工業和科技產業背景。

「歐洲半導體產業可以依託歐洲在機械工程和汽車工業上的傳統優勢。這一『遺產』直接引出了歐洲半導體產業最具競爭力的領域:功率半導體和車用半導體。」英飛凌公司一位發言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從9%到6%:30年「穩定」的歐洲半導體產業

從1990年到201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從510億美元增長至了4086.9億美元。半導體產業在過去30年經歷了顯著的變遷:個人電子設備對大型計算機的替代帶來了市場的變化,半導體廠商也經歷著模式上的轉變。這也註定了產業內的洗牌。

數據顯示,依照營收,1990年時,日本曾佔據著全球十強半導體企業中的六席,日企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亦達到了49%;而到2017年,該榜單上已僅有東芝一家,日企的市場佔有率也在該年降至了7%。取而代之的是北美企業,其市佔率同期由38%提升至49%,在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中也佔據了半壁江山。此外,除日本外的亞太地區的市場份額也從4%躍升至37%。

同期,歐洲半導體企業市場份額從9%變為了6%。此外,自1987年以來,歐洲「三巨頭」幾乎從未跌出過全球半導體企業20強。其間,荷蘭飛利浦半導體和德國西門子半導體分別脫離了原有公司獨立發展成為了恩智浦(NXP)和英飛凌(Infineon),意法半導體集團(SGS-Thomson)也更名成為了意法半導體有限公司(ST)。

考慮到同期半導體市場驚人的增速以及新晉玩家的崛起,在這樣一個周期性興衰明顯的產業,歐洲企業已可謂是表現平穩。

這並非易事。以恩智浦為例,2006年飛利浦選擇了將其大部分半導體業務出售,恩智浦半導體由此成立。2006年和2007年,恩智浦營收分別增長4.1%和1.3%,但在2008年其營收驟降13.9%,佔有率也由2.1%降至1.6%。2009年,公司營收繼續大幅下降29.4%,佔有率跌至了1.4%。

這和行業的周期性衰退有關。2008年和200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分別衰退了5.2%和11.7%,但恩智浦所面臨的挑戰遠大於行業平均水平。

2010年,雖市場份額進一步下滑至1.3%,恩智浦的營收卻同比增長24.3%。其後雖仍偶有波動,但整體已處於上升態勢。2017年,恩智浦營收達88.63億美元,雖較2016年的93.06億美元下降4.8%,但在IHS Markit 2017年十大半導體供應商排名中仍位列第九,市場佔有率也重回2.1%。

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儘管近幾年在新興消費電子方面歐洲半導體企業顯得「稍差一些」,但恩智浦、ST等企業在傳統領域整體表現「依然強勢」。在他看來,歐洲半導體產業如今的問題更多在於缺乏新興企業,主要廠商仍然是過去的幾家巨頭。

聚焦工業和車用半導體 細分市場

出於對移動和個人業務市場的看好,恩智浦曾收購了Silicon Labs蜂窩通信業務。此外,也在家庭應用半導體領域瞄準數字電視、機頂盒等市場,並希望憑藉在模擬電視市場的領先優勢搶佔先機。

但回頭看,這些努力都算不上成功。於是,恩智浦先後在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將無線電話SoC業務、無線業務和家庭業務部門予以出售或剝離,並將注意力重新放回了自飛利浦時代確立起的優勢領域:汽車電子和識別業務。此外,恩智浦還在2009年出售了其CMOS IP業務,為新的突破點騰出了資金和精力。

2009年,恩智浦開始發力高性能混合信號(HPMS)產品,並重點制定了相應的運營策略。2010年時,HPMS部門營收已佔到了公司營收的65%。近日,恩智浦發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當季22.69億美元的營收中,包括了車用電子和安全相關業務的HPMS部門佔到21.66億美元,佔比已超95%。

在脫離飛利浦近4年之後,恩智浦於2010年8月6日登陸納斯達克市場。其走出困境之後的上升態勢也體現在了股價上。截至2018年5月17日,恩智浦股價收於106.71美元,近52周高點為125.93美元,8年上漲近9倍(上市之初股價為14美元)。

IHS Markit半導體製造研究部門執行總監Len Jelinek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十年前,歐洲半導體供應商已意識到了其不會去尋求對移動或個人電腦市場的支配。

「他們依照終端市場,對其所支持的產業進行了審視,判斷出車用半導體和工業半導體是在歐洲有著強大存在的兩個細分市場。」Jelinek表示,「這就導致了英飛凌、恩智浦和ST都將公司戰略發展聚焦在了工業和車用半導體科技上。」

聚焦使得深耕成為可能。英飛凌目前認為,除技術優勢外,公司最核心競爭力即是「從產品到系統」的戰略路徑。「我們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客戶市場的系統和需求,以使我們在半導體方面的專業能力能夠更加精確地被應用。」英飛凌一位發言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此外,設備巨頭ASML和ASM,以及IP巨頭ARM也均是歐洲半導體產業中的重要成員。「ARM是一個專業的IP公司,其方案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應用於半導體晶元的設計。」Jelinek表示。

而在王艷輝看來,設備廠商ASML已是如今半導體產業「最火」的公司之一,其光刻機業務「已基本做到了獨一無二」。依照營收,來自荷蘭的ASML和ASM在2016年的半導體設備廠商中分別排名第二和第十。在2018年5月發布的最新一期半導體設備廠商評分顯示,在大型半導體設備方面,ASML和ASM分別以9.05和7.45的得分位列全球第三和第七。

集邦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姚嘉洋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歐洲國家在工業與車用領域早已耕耘相當長時間,擁有厚實的技術基礎和實力,這正是歐洲廠商能夠保持穩定並在特定領域擁有優勢的原因。

「工業、車用領域,與消費電子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其進入門檻相對較高,各領域有功能性安全規範必須遵守。」姚嘉洋指出,由於歐洲半導體廠商大多具備IDM的優勢,能夠在設計、製造、封測等環節上全部滿足相關規範,同時打造極具競爭優勢的產品,這是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無法複製的。

Jelinek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受區域標準和法規影響,歐洲公司在建立汽車電子標準方面將繼續處於領導地位。「這將使得歐洲半導體廠商在歐洲車用半導體市場上繼續保持支配優勢。」

革新派

自1960年代集成電路產業興起以來,一條龍式的自有產品設計、量產與封測的IDM模式曾長期是半導體產業的主流。

不過半導體製造業具有規模經濟特徵,企業擴大生產規模能夠有效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提升競爭力。此外,半導體製造業對投資的需求也頗高,除新建生產線外,設備維護、更新與新技術開發等均耗資巨大。

在此條件下,1990年代初Fabless(無晶圓)模式和Foundry(晶圓代工)廠商開始興起,台積電(TSMC)在1987年的成立是這一過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

進入21世紀後,由於加工工藝和設備成本的上升,許多IDM廠商已逐漸無法通過投資生產線實現收益,而代工廠則可通過為不同客戶代工同類產品而實現獲益。台積電在這一變革中成長迅速,如今已成為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的世界第三大半導體廠商。

在此背景下,介於IDM和Fabless之間的Fab-lite模式逐步成為目前半導體產業的主要模式之一。歐洲在這一變革中走在了前列,恩智浦、ST和英飛凌均較早選擇了Fab-lite策略。

此外,歐洲半導體廠商在向細分市場調整的過程中,多有「壯士斷腕」之舉:近年來,他們都曾有過出售旗下部門的記錄,其中還不乏較為優勢的業務部門。

姚嘉洋指出,英飛凌在2011年出售給英特爾的無線業務部門,如今已為英特爾取得了來自蘋果的手機Modem業務訂單,打破了高通此前對此業務的「獨享」;此外,英特爾也藉此致力於發展5G技術。

「英飛凌之所以會出售該部門,是希望能集中資源聚焦獲利更高的應用領域,如功率半導體和汽車電子。」姚嘉洋表示,歐洲半導體企業近年出色的財務表現已經證明,他們為適應未來產業發展潮流而對旗下產品進行的調整策略是正確的。

英飛凌方面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公司的三大支柱戰略之一即是專註於其可以取得領先地位的市場,如車用電子、電源供給、工業功率電子、射頻技術和安全等。

「守舊者」

歐洲半導體企業是革新者,但此種革新很大程度上依託於歐洲長期以來在汽車工業等重要領域打下的產業基礎。

談及以5G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興前沿科技,姚嘉洋坦言,單論5G,歐洲半導體廠商目前顯然處於缺席狀態,短期來看似乎也不太會有深耕5G晶元市場的打算。「原因在於5G進入門檻相當高,競爭相當激烈,歐洲半導體廠商也打定主意,更聚焦原有市場並提高其進入門檻,避免其他競爭對手進入。」他表示。

在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方面,歐洲廠商則不會缺席。「人工智慧與自動駕駛彼此相輔相成,自動駕駛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目前ST和恩智浦皆已有所行動。」姚嘉洋表示。

此外,王艷輝認為,儘管長期以來歐洲都是產業創新的源頭之一,這也是近年來一些美國、中國公司依然偏好前往歐洲收購一些小型半導體廠商的原因,「但(歐洲)如今的環境,再想發展出大企業是比較難了。」

恩智浦和英飛凌分別脫胎于飛利浦和西門子這兩大傳統電子巨頭,但如今,歐洲已少有其他強勢電子品牌,包括曾經的手機巨頭諾基亞也已衰落並轉型。「歐洲的終端品牌基本徹底衰落了,這也會帶來IC產業的衰落。」王艷輝表示,歐洲再想有半導體新公司崛起已較為困難。

巨頭依然需要開拓新的優勢領域。英飛凌公司發言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弱勢領域或能觸發在專業技術方面的變革。「隨著歐洲半導體廠商越來越多地放棄存儲晶元和CMOS技術,新的強勢項目需要被找尋。」

併購也是近年來談論半導體產業所無法忽視的一方面,而歐洲半導體廠商在這一輪整並風潮中大多扮演了較為被動的角色,例如高通正在進行中的對恩智浦的收購、英特爾對原英飛凌旗下的無線業務部門的收購。

不過在姚嘉洋看來,目前這一波半導體產業整合的風潮已經落幕,短期內不會再有大型的併購案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芯師爺 的精彩文章:

最新全球十大模擬IC供應商排行榜 TI再稱霸!
人才奇缺的晶元產業,大將們孤掌難鳴!

TAG:芯師爺 |